缔冠期刊网

浅谈穴位埋线法

2022-06-09

张鑫龙,笪文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摘 要:穴位埋线法是指将羊肠线用特殊的方法埋入相应的穴位内,利用异种蛋白对穴位内产生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方法.穴位埋线治疗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慢性病证,使用特殊针具将羊肠线埋入穴穴内,通过穴位调整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新陈代谢,来达到治疗作用.于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广泛应用,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80年代至今,穴位埋线理论机制及临床操作已日臻完善,该法具有操作简便、作用持久、适应证广等特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穴位埋线法;慢性疾病;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89-02

1 历史沿革及概况

穴位埋线疗法这个名称,古书并未见记载.但是,其治疗的目的和运用的方法与中医针灸治疗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工具结合的新疗法:一、本法选用的刺激点是经络输穴;二、本法采用的手段为埋线,结合传统针刺的留针术、植针术(埋针术).近现代穴位埋线意义是埋入穴位,静置不动一段时间,以此加强针感和持续的有效刺激,使疗效巩固[1].

现代的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的针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留针期、埋针期、(穴位埋线)萌芽期、临床推广治疗的发展期以及现代辩证施治选穴的成熟期.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发展,单纯的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于是乎,人们采用“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并逐渐变化为埋针,以上这些治疗方法都是为了不断加强针刺强度,延长针刺刺激的时间.穴位埋线疗法正是在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采用羊肠线通过针具直接植入经络穴位的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穴位埋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约于六十年代中后期应用于临床,七十年代以后逐渐见文字总结和报道,并且埋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到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中风偏瘫、癫痫等慢性、顽固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通过针灸医务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具体操作方法,临床治疗范围也从慢性病和虚证,扩大到治疗急症和实证等各种复杂疾病,涉及到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多达二百多病种.八十年代这些研究成果被正式编入各类针灸专业书籍中,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技术人才.九十年代初,温木生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一书,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关于穴位埋线较为权威的著作;之后,温木生、郑详容主编的《埋线疗法治百病》对穴位埋线疗法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崔瑾、杨孝芳编著《穴位埋线疗法》,系统性的将埋线的各种方法加以整理,并详细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出现各种症状的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此外还有《穴位埋线疗法》、《中华埋线疗法指南》等相关著作,也对穴位埋线的机理和治疗进行了论述.穴位埋线的理论专著接踵而至以及动物实验探讨起作用机制的相继涌现,临床与中医的辩证理论密切结合、不断磨合,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系统化,从懵懂走向成熟.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针灸浅刺法、留针、植针术和近代组织埋藏法相结合,作为针灸学发展一个重要分支,有新的改进与延伸,但它具有针灸作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兼具了针刺疗法的特点,同时具有针刺“静以留之”的效果,由此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操作方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运用.古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因结之邪不能散也”,穴位埋线法出现,也充分实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理念.

2 穴位埋线疗法定义及操作方法

2.1 定义

穴位埋线法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异物对穴位内产生刺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类似针刺留针治疗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融多种疗法(针刺、类似埋针、持久留针、穴位放血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2].

2.2 操作方法[3]

2.2.1 埋线用品

穴位埋线疗法主要用品为消毒用品、生理盐水、0号或1号铬制羊肠线、利多卡因、埋线针和手术器具.

2.2.2 操作

临床常用埋线法有穿刺针埋线法、三角针埋线法和切开埋线法三种.

2.2.2.1 穿刺针埋线法

消毒局部皮肤,将已消毒的羊肠线(约1至2cm长)放置在穿刺针针管的前部,接着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者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刺入所需的深度,出现针感后,一边推针芯,一边退针管,然后在将羊肠线埋入在穴位处的肌层或者皮下组织,最后将消毒纱布覆盖针孔处.

用特殊制作的埋线针埋植线时,先要局部皮肤消毒,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剪取羊肠线一段(大约1cm长),将其放置在针尖缺口上面,用血管钳夹住两端.左手拿钳,右手持针,在15°~40°的方向刺入,针尖进入皮下组织后,左手即可松开血管钳,右手继续进针至羊肠线完全埋植于皮下,在进入0.5 cm,然后将针缓缓退出,用纱布压迫针孔片刻止血,最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

2.2.2.2 三角针埋线法

在穴位1-2cm的两侧,做进出针点标记;局部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在标记处作皮内麻醉,用持针器夹住(带有羊肠线)皮肤缝合针,刺入一侧标记点,穿过穴位处肌层或者皮下组织,从对侧标记点穿出,左手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肤紧贴剪断的两端线头,放松皮肤揉按局部,将羊肠线完全掩盖于皮下.敷盖纱布3至5天.

2.2.2.3 切开埋线法

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使用外科手术刀片划开穴位皮肤0.5至1cm,当血管钳探至穴位深处,经浅筋膜达肌层找到敏感点并按摩数秒,休息1至2分钟,随后摄取4至5根羊肠线(0.5至1cm)埋于肌层内切口缝合,纱布覆盖创口,1周后拆线.

2.2.3 选穴与疗程

取穴少而精,每次以1至3穴为宜,大多数情况下选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位最常用,同一个穴位上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一般2至4个星期埋线1次,3至5次1个疗程.

2.2.4 术后反应和处理

2.2.4.1 正常现象

由于埋线过程中的损伤和异性蛋白(羊肠线)刺激,埋线后五日内,可见局部皮肤红、肿、热和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可以不加处理;个别症状较重的情况,若切口处渗液较多,可先将液体挤出,在用消毒酒精棉球擦去,最后消毒纱布覆盖.少数患者可于埋线后4至24h内体温轻度上升(38℃左右),但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处理,通常体温持续2至4日后恢复.

2.2.4.2 异常反应

少数患者因操作过程中无菌要求不达标造成感染的,可在治疗后三至四天内天,出现埋线部位的红肿、疼痛和发热,甚至有脓液渗出,及时予抗感染和对症处理.有些患者对羊肠线会有过敏现象,出现瘙痒、发热、红肿,严重可见切口处部位脂肪液化和羊肠线溢出,应予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埋线时,若损伤神经,可出现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的感觉异常或瘫痪,应立即抽出羊肠线,并予适当处理.

2.2.5 注意事项[3]

(1)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随时观察切口状况,出现感染及时对症处理.

(2)一般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埋线,肌肉组织多的部位可适当埋入肌层,禁止将羊肠线头暴露于皮肤外侧.羊肠线不能埋在脂肪层或过浅的部位,防止不易吸收、溢出或者感染现象.

(3)在不同的部位,埋入线的深浅也不一样,主要为了不损伤大血管、神经干以及内脏.

(4)埋线后1至2天内保持埋线部位清洁、干燥.

(5)嘱患者埋线后注意饮食清淡,勿食辛辣发物,如海鲜、螃蟹等.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外理,对局部肿胀明显和疼痛较剧者可用热敷,以加快羊肠线的吸收,并可服用抗生素.

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

3.1 中医治疗机理探讨

穴位埋线疗法是由留针演变而来,因此研究穴位埋线疗法的机理也等同于探讨留针的机理.《灵枢·终始篇》中有“一刺则阳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这是三种刺强调加强刺激;《灵枢·经脉篇》中有“盛则泄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段话确定留针定补泻先后的方法.中医学认为,早期对穴位局部刺激较强,能纠正改善脏腑、阴阳的偏亢盛的部分,后期对穴位刺激较弱,能增强脏腑、阴阳的不足.这种刺激方法,在整体上对脏腑机体进行平衡和调节,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同时,穴位埋线以特殊的针具、羊肠线(粗细也能进行调节),比传统的针灸针刺方法有更为强烈的刺激效应.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穴位埋线疗法有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等作用.

3.2 西医学机理分析

3.2.1 诱导免疫反应分析

羊肠线[4]是异种蛋白凝结后的一种宏观表现,其意义在于通过诱导人体组织内产生变态反应,以此达到让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把它分解成多种成分如多肽、氨基酸等,调节机体营养的代谢,因此能提高、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

3.2.2 刺激的综合作用分析

穴位麻醉满意后,利用针刺和羊肠线的留置,对穴位及穴位局部的神经,乃至整个中枢产生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刺激作用,促进机体加快了血液循环、淋巴回流,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通过持续刺激作用产生的疼痛信号,会传达到相应的髓后角内,能引起脊髓水平上抑制作用,对支配的内脏器官起到调节作用.而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在体内的软化、分解,最终液化吸收,也都能对穴位产生物理、生物化学的反应,产生多种刺激,作用持久,可长达20天以上.此外,还纠正了针刺持续作用时间短、疗效巩固困难、易于复发等缺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多种治疗方法融合、多种效应作用于机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4 穴位埋线法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穴位埋线疗法对于许多慢性疾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和巩固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能显著增强体内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现临床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骨科和五官科等多种疾病.近年来,还用于很多亚健康临床症状,如肥胖、排便障碍、顽固性失眠、不明原因的胃胀胃痛以及身体不适酸胀感等亚健康状态,并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达到综合治疗目的,如配合耳穴贴压法、配合电针法、配合点穴推拿法、配合中药方剂法等.

对于穴位埋线疗法现阶段发展以及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引入中医保健养生方法中,将埋线法与传统的保健穴位结合、与传统保健治疗方法相结合,做长期的临床观察.如羊肠线通过正规的无菌操作后埋入中医常用的足三里保健穴中与中医传统的足三里瘢痕灸做比对,寻找出更好的足三里保健方法;或者对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差的人在关元和中脘穴内埋入羊肠线与传统的中药汤剂调补相比较;又或者穴位埋线与其他养生保健(耳压、拔罐、艾灸)相结合,从而达到保健巩固的效果等.

随着穴位埋线疗法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不断发展,埋线疗法本身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量化的不断完善和建立,穴位埋线疗法也会像针灸、拔罐以及刮痧一样,走进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国荣.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李明贞:穴位埋线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3〕梁繁荣.针灸学(第二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2-184.

〔4〕张小峰.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性便秘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