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人民调解适用范围的反思

2022-06-09

管 乐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人民调解是我国特有的纠纷解决方式,本文从人民调解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民调解具有自愿性、非对抗性、便捷性、非终局性。进而以人民调解的特点为切入点,指出人民调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了人民调解范围适用的局限性应仅限于自然人之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民调解;特征;适用范围

人民调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形式,被誉为“东方之花”,是“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①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能够独树一帜,深刻的根源在于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②孔子认为审理诉讼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判断是非曲直,而在于消灭诉讼,达到社会的和谐。在如此的思想教化下,人民以讼为耻,追求谦忍、和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定纷止争的作用。

1 人民调解的特征

调解在我国历史久远,是人民调解的上位概念。我国的调解制度中包括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政调解三种形式。人民调解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人民调解具有自愿性。人民调解因纠纷双方自愿提交人民调解组织解决而启动,人民调解组织由当事人“授权”开始进行调解,在化解双方纠纷时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志,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如果一方拒绝调解或经过调解却未能达成合意,双方仍然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纠纷,如仲裁或诉讼,调解组织的“授权”失去效力。

其次,人民调解具有非对抗性。作为公力救济的诉讼程序,由于国家强制力的介入,双方当事人身处其中时,处于对抗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双方的矛盾激化到顶点。但在调解中,没有公权力的介入,人民调解组织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引导纠纷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化解矛盾达成协议,最大程度上的贯彻意思自治。换言之第三方在引导纠纷解决时重在促成双方的合意,恢复纠纷双方的和谐关系而非对抗。

再次,人民调解具有便捷性。人民调解法对调解程序没有作出严格的要求,人民调解组织不仅可以依照现行法律、法规,还可以灵活性的采取行业惯例、地方习惯、公序良俗进行调解,最大限度的促成纠纷双方化解矛盾,达成协议。

最后,人民调解具有非终局性。人民调解是纠纷双方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进行的个人选择,并非法律必经程序。即使双方当事人选择采用人民调解解决纠纷,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该调解协议的效力在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前,尚不具有终局性,有可能因协议的违法被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此外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本身就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共同申请,如有一方当事人不同意申请确认,则司法确认程序失去了意义,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仍然需要司法最终解决。

作为低成本、灵活的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平息矛盾的同时,减轻了司法机关的负担,起到分流案件的作用。而人民调解的温和性使得纠纷双方当事人在进行磋商时,能够弥合双方的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尊重、互助互利,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2 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2.1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

人民调解制度的高效、便捷、非对抗性在提供便利的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决定了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人民调解相对于诉讼、仲裁没有固定的程序。作为一种非程式化的纠纷解决手段,它的非正式性决定了人民调解本身的灵活性、高效性,调解组织可以根据出现的不同情形对相似的纠纷作出不同的处理。此时,达成合意成为人民调解组织所追求的目的,缺少了形式正义后,实质上的正义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就成为一个疑问。

此外,人民调解组织在进行调解工作时,除了可以寻求现行法律、法规的支持,还可以融入风俗、习惯、行业惯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即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人员,工作重点在于想方设法的说服当事人相互妥协,相互理解,此时难免就偏离了案件的事实,也不一定能够分清是非。就个案而言的确达到了化解纠纷的目的,但就整体而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极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仅需要法律的监督规范,还有法治带来的示范宣教作用,当调解的重点是让步后,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法治中的权利、义务、规则,而是更关注调解的结果,谁做出了让步,这种让步在将来可能会发生在类似纠纷中。

2.2 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

人民调解自身的问题决定了人民调解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归根结底人民调解仅是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一范围即人民调解法中所称的“民间纠纷”。关于民间纠纷的定义,并无定论,一般的理解为自然人之间有关婚姻家庭、借贷、相邻关系等类型的纠纷。司法部《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将民间纠纷解释为“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③事实上将人民调解的范围扩大到法人、其他组织甚至延伸到轻微的刑事案件,这种范围的扩张一定意义上与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是相悖的。

人民调解的起源是费孝通先生所定义的“乡土社会”,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熟人社会”为彼此间碍于情面的妥协和让步奠定了充分的基础,此时纠纷的解决情更重于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法人、其他组织被人们广泛设立,二者作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民事主体被隐藏在了组织之后,原有的人与人间的道德礼让也随之让步与法律的规范。同时随着社会成员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原本具有血缘亲缘地域特征的社会关系逐渐被打破,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陌生化。此时原本的乡约民规、情理会因地域的变化、陌生的社会关系逐渐失去原有的约束力,而规则、法律的作用对于人们显然约束力更强。人民调解的功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为了改变这种弱化的状态,求得发展,人民调解呈现出新的面貌,即制度化。“随着中国调解的制度化,调解已经越来越相似于审判了”④但人民调解在制度化的同时,难免失去了应有的面貌。当人民调解被规范化、制度化时,调解的便捷性不再,调解与诉讼的区别不再明显,调解成为了诉讼的预习和彩排,甚至非对抗性也随着调解的程式化逐步减弱,纠纷双方不再是互谅互让的解决问题,而是剑拔弩张的维护自己的权益,随之人民调解逐步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而,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应当局限在自然人之间,只有正视人民调解的局限性,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功效。

回顾历史发展的脚步,没有纠纷的和谐社会并不存在,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在矛盾中发展,所以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纠纷得到及时、快捷、良好地控制或解决的社会”。⑤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适合由法律加以规范与调整,毕竟诉讼程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人民调解作为解决纠纷多元机制中的一种途径,与诉讼程序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共同发挥作用。司法确认作为人民调解的强力后盾,使得人民调解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调解本身重在情理法的统一,所以并不排斥法律规范,而应在法律限度内进行。人民调解过程中固然要尊重风俗习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但尤为重要的是不能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即使当事人达成了合意,在随后的司法确认环节中,调解协议也会因为内(下转第399页)(上接第381页)容的违法被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2条[Z].

②论语·颜渊[M].

③《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第20条[Z].

④强世功.调解、文化与治理:中国调解制度研究的三个范式[M]//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⑤李可.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建构:民间与官方的双向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11.

[责任编辑:汤静]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