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国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09

  摘要:论文以水墨艺术为出发点来研究招贴设计。通过收集文献资料,一方面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来阐述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招贴设计的构成要素中的图形、文字和色彩三方面分析水墨元素在设计中运用,使招贴设计取得更好的视觉表达效果。最后,更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了未来水墨艺术在招贴设计中创新。


  关键词:水墨;招贴


  一、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


  水墨画是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水与墨,黑与白,用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借此,墨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别有一番“墨韵”的表现物象,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流露出浓厚的东方韵味。


  《說文解字》上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化,万物化生”。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中力求天人合一,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追求独特的意境效果。人格化的绘画品质、人本化的绘画技艺、文人化的创作画家,在此过程,将水墨画锻造成一种融汇诗书、借物永志、讲究情怀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书与绘画有机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文人雅士的精神气质和情味气韵。


  道家的“道法自然”是研究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中国水墨画在老庄哲学的基础上的玄学中形成,艺术家的简淡、心胸涤漾,以道法去看万物。儒家主张“仁、礼”,注重个人自身修养,人与人之间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互敬互信,中庸的思想,渗透至水墨艺术之中,用水墨艺术自身充实的气质和内涵吐露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艺术美感和力量。佛教重视人类的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的升华,水墨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水墨绘画将三维事物运用其特殊的创作理念,呈现在二维的空间中,而招贴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就是利用二维的纸张空间,进行文字、图形、色彩的处理,使二维空间无限扩大化。就是利用两者之间的共性,使其互为运用,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招贴设计,两者互为运用既可以突出招贴设计的地域性和新鲜感,也可以推进水墨绘画在世界的认知度、感知度,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招贴设计中的墨道


  墨道其本质就是水墨的物化到写意。借平、圆、留、重、变的水墨笔法和浓、淡、破、泼、渍、焦、宿的墨法要求来表现出水墨不拘泥于物体的“形”与水墨蕴含主观的“意”。怪石嶙峋的质感用皴法大块的勾勒出料峭而险峻;平峦缓坡的隽永用轻盈淡雅的色调与线条描绘出柔妍而秀丽。不同的水墨技法和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墨物象,也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内心感受。


  2.1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图形表现


  招贴设计中的图形的表现性是最为突出的,最有吸引力的也是最有表现张力的,还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其图形表现有绘画、摄影和电脑图形创意。运用水墨的浓淡、刚柔,线条的曲直、粗细塑造出与之内心情感相融合的水墨元素,在对图形形态的修改调整再而使用滤镜特效的创意表达的过程中,使其更完美的展现招贴设计,进而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中国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海报》,用水墨的形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鲜活生动的弓箭运动员形象。运用水墨创造性的技法如勾、点、皴等让画面充满了力量之美;枯浓、快慢、燥润的洒脱用笔。


  2.2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文字表现


  文字在招贴设计中是最为关键的构成元素,其作用是说明解释。一方面文字是更为直接描述出创作者要传达出的图像寓意。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创作的主体,经过文字的组合排列和字体选择设计,更好的表现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整个招贴设计的主题特征和品质韵味。如靳埭强先生的《永字八法》海报之一“左撇”结构的作品,作品中以浅白色为背景大量留白,利用水墨的黑白灰的变化,结合汉字拆解作为画面的主体元素,使画面的空间性增强。书法作为水墨画中题字留款的必备元素,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的艺术特点一点一横、一弯一勾的特殊构成,或刚或柔、错落有致的书写方式,时而如锋芒尖利的刀剑,时而似温婉圆润的玉石,是与字体库中标准精确的文字有着不一样的格调。


  2.3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色彩在招贴设计中就好比是图形与文字的衣服,烘托招贴画面的氛围,提升招贴画面的视觉张力,创作者给受众者强烈而又明确的心理暗示。比如红色会给人带有吉祥如意、热闹欢腾、激烈奔放、暴力警醒这些心理感受;绿色就有清新凉爽、生机盎然、平静安全的治愈感。


  三、招贴艺术的探索创新


  在我们这片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长亘悠久的热土上,有着包罗万象的传统技法,唯独对水墨有着别与他物的情结。水墨不求形似,侧重思想精神上的情感传达,有着极强的主观臆想上的抽象韵味。对于现今艺术创作者的灵感表达有着时代的影响和职业的要求,在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和保留民族文化气韵品质的同时,也要突破传统技艺的束缚与独立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使中国艺术在全球艺术中展现出让我们更为之骄傲的灿烂光辉。


  3.1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对的:未来为虚,当下为实;承诺为虚,行动为实;隐者为虚,具体为实。在水墨招贴艺术中创作者的脑部构思是虚的,创作物品是实的;表达的主观情感是虚的,描绘的客观事物是实的,远处空间是虚的,近处空间是实的,虚者假实者,实者借虚者,虚实相生,绵绵不绝。


  水墨元素在招贴艺术中也有很多素雅的恰到好处的留白空间,跟水墨晕染的艺术效果相融合产生唯美的艺术意境,形成别树一帜的招贴艺术魅力。招贴艺术设计中的留白技法犹如无形的地域空间划分的界限,很好地把图片信息、文字信息、色彩信息分割开来,让受众更为明了的知道作者传达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也可以让各个部分有机的融合化为和谐的整体。


  3.2境生象外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意境的本质特征,即由描绘物象到超越物象表面本身的意义,是种含蓄的美学追求。就像游历在山川、天地、宇宙的包容性的精神自由,可谓源于自然,无法而法,超乎象外。


  中国水墨艺术倡导自然与人和谐,达成灵与肉、天与人相合一的意境美,运用“借物达意、托物言志”实现物我两相忘,让作品上升到了人文哲学的精神层面,也就是说通过作品展示高超技法的同时也在向我们表达思想主旨。然而艺术是相通的,招贴艺术就可以借鉴中国水墨艺术的技法。


  3.3气韵升华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提出绘画六法的第一准则,其意义是指富有活泼的生气和抖擞的韵味。中国水墨艺术有句话可以描述出这种关系,即“笔墨有情,不负丹青”。招贴也是有生命力的艺术,气韵就是维持艺术生命力的养分,让招贴艺术更有鲜活的节奏。


  四、总结


  招贴设计中水墨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把图像和文字放到画面当中,还需要抓住水墨元的特点和内涵,通过艺术的夸张、重复、形变、裁切、虚化、液化手法并糅合创作者自身的气质和精神,整体的融会贯通在招贴设计的视觉传达中,达到人与物的思想精神上的交流,使招贴设计营造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1]刘时燕. 招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53 

  [2]何洁等.广告与视觉传达[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266 

  [3]李萍.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1 

  [4]马丽霞. 水墨绘画元素在现代招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5]张婧.中国传统水墨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6]田莉.中国水墨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作者:孙晓华等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