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2022-06-08

时 静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太熟悉它在自己国家的规则,所以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其实时间也会说话,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就听不懂对方的时间语,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甚至商务活动的失败。

在一份针对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北美和欧洲商人在中国所经历的最大困惑行为排名前两位的是:“语言差异”和“守时与时间观念”;对日本商人来说,最困惑的行为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与时间观念”;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中国商人的前20种最困惑的行为中没有“守时与时间观念”这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时间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时间观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环形的。通过观察自然,如日夜交替,月季更迭等,中国人认为时间像个圆,循环往复。相应的,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民族性和交际行为。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许这使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神圣的,因此也就不严肃地对待约定的时间。

中国人对守时要求不是很严格。比如,在多人参加的会议上,由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大家通常会在开会时间左右陆续到场,认为迟到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没关系。而太多迟到的人往往导致会议不能准时开始,所以有些时候,组织者告之大家的开会时间会比预期中提前,比如通知1点钟开会,其实1点半才打算正式开始。一般来说,迟到的人并不会受到惩罚,而来早的人就需要等待,这就使人们在下次开会时来得更晚,也不怕迟到。在其它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人们更不会因为迟到而受罚。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不见不散”就说明了这个情况。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会明天上午来见你,这可能意味着你应该一上午都呆在家等他来,因为他可能早上来,也可能中午才来。

比起未来,中国人更喜欢过去。中国人常常强调过去的经验,要求“以史为鉴”,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如何做事。一些中国谚语也能说明这点,如“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

中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多项时间习惯。多项时间习惯指的是一个时间做多件事情,有这个观念的人可以同时、即兴地做多件事情。在多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是分散的,可随意支配的,所以在工作中易分心,被突发事件打扰,却不会觉得恼怒。他们也会约定一些时间,但这里的时间往往只是个达成的目标,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和遵守的,通常完不成约定时间也不会受到惩罚。他们也会制定计划,但计划也是很容易改变的,“计划不如变化快”是人们对计划的常见态度。在工作中,他们更倾向于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他们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准时的要求也会受到对方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往往会努力遵守时间约定,反之,领导迟到会被认为是应该的,是显示重要身份的手段。一般多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交际时倾向“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信息。

(二)美国人的时间观

美国人的时间观是线形的。根据基督教和犹太教,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有起点的,《创世纪》中全能的上帝主宰着时间,创造了时间。因为时间有起点,那么,它应该也有终点,上帝也能决定时间的终点。因此,西方人认为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它是线形的。基督教的原罪说——人之初,因为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来讲,回头看没有出路,只有努力向前、不断超越才有希望。

美国人认为时间如同一条路,连接着未来,人们是沿着直线走的。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日程表,强调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做好事情。比如,他们因私拜访朋友或者因公拜访陌生人,都需要提前预约见面时间,否则对方就不愿接见。他们去医院看病通常也要提前预约好时间。美国人在约定下一次见面日期时经常会说“I need to check my schedule.” (我需要查看一下我的日程表)。他们认为应该好好规划时间和未来的事情,做成日程表,预约好见面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按照规划行动。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计划未来,而不是沉迷于过去。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人习惯将时间量化,做任事习惯去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并且努力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美国人恪守承诺,最后期限在他们眼中是很严肃的。他们认为最后期限没能完成任务是会受到惩罚的。当美国人说到具体的时间“I’ll be there in five minutes.” “It will take me ten days to finish it.”(“我五分钟内到。”“我十天能够完成。”)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说的时间往往是客观和真实可行的,而不是一个实现不实现都行的目标。总的来说,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

美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单项时间习惯。单项时间习惯指的是时间的直线性和顺序性,要求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情。在单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的,如时、分、秒等,是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流失的连续性事件。单项时间习惯人群珍惜时间,在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希望被突发事件打扰。他们做事情习惯于提前预约,对时间的约定很认真,按计划行事。比起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来,他们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一般单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需要详细具体的信息。

二、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跨文化商务交往障碍及原因

(一)对沟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认为语言塑造思想,一种语言好比一套道路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很多时候只能无限接近那个目的地,却无法达到完全对应。比如中国的“仁”字就无法被翻译成内涵外延相同的英文。再比如一些单位词,“dollar”和“美元”,到美国购物时,明明知道“2.5 dollars”是“2.5美元”,但中国人仍然习惯把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来考虑这件商品是贵是贱,这是因为“美元”这个词原先并不存在于汉语系统中,对中国人来说,从翻译角度上知道“dollar”这个词对应了“美元”,不意味着从生活经验上知道“美元”是多少,只有换算成有生活经验的人民币价值才能构成意义。这种因双方语言系统不同所造成的沟通困难是较易被忽略的,因而更易引起误会。

一是英汉有些跟时间相关的词汇在对方的语言系统中是不完全对应的,易引起误解。比如,汉语和英语中“昨天”、“今天”、“明天”的意思是有差别的。美国人以凌晨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中国人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午夜12点到中午之前都可称之为“morning”;但同样的时间段,中国人会分开说成“昨天夜里”和“今天早上/今天上午”。此外,由于语言系统的差异,英文中用“am.”表示凌晨12点到正午,用“pm.”表示中午12点到凌晨,而在中文中“am.”和“pm.”是无法被简单地翻译成“上午”和“下午”的。而且, “12:00am.”和“12:00pm.”到底是表示正午12点还是表示凌晨12点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很易混淆的。如果理解了美国人将午夜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的思维方式,就更容易理解“12am” 表示凌晨12点。

二是中美对待“老”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日常交流的矛盾。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所以中国人习惯在寒暄中询问别人的年龄、工作年限等,因为在中国,越老越值得尊重,“老”是经验的代表;但是在美国文化中,他们认为年龄大不代表有经验,而且年龄等个人信息在美国人眼中属于隐私,询问类似的问题是不礼貌的。比如,英文中的“老年人”更习惯用“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the aged”等委婉说法,而不是直接用“old”这种不礼貌的词汇。至于像中文“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样的表达自己年龄优势的说法,在英文语言系统中也是找不到的。

(二) 对日程安排的影响

中美对待办公时间和私人时间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工作上的矛盾。中国人对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美国人则十分清晰地区分两者。

一是这种不同表现在工作时间是否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美国人工作时会很认真地制定计划,一次做一件事情,努力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并且很少会在工作时间做私事。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工作时间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甚至 “忙里偷闲”公事私事一起做。比如,中国人跟美国人在办公室会面,认为在谈话过程中接个电话,在下属中途拿进来的文件上签字之类的“插曲”是无伤大雅的,是效率的体现,不会影响会面,但在美国人眼中,这些都是对他的不尊重,因为美国人在专心做一件事被打扰时会感到恼怒。

二是表现在加班的问题上。同日本公司以双倍、三倍加班费来极度鼓励员工加班截然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一般不鼓励,也不要求员工加班,并且制度上一般不给主动加班的员工加班费。如果员工自己需要加班,可以第二天申请调休,把加班的时间休息回来。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员工一直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可能是工作能力有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的矛盾是,美国人看到中国员工总是加班的话,他们可能不但不表扬,反而会质疑其工作能力。

三是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在周日和年假上尤其明显。如果中国人要求已经制定好休假计划的美国人放弃休假来完成紧急的工作,其要求很可能被拒绝。因为美国人的休假计划很早就做好了,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好好享受,对自己的应得假期和已做好的计划不会轻易放弃。此外,美国是宗教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周日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神圣日子,上帝要求人们休息,不能做任何工作。由于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类似的宗教信仰,很难理解美国基督徒对神的尊重,如果想让基督徒暂时放弃一下宗教习惯,先来处理紧急问题,也容易引发矛盾。

(三)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中国人在做生意时倾向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美国人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不同的时间习惯在建立人际关系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商务交往的关注重心。

商务谈判需不需要交友是差异的体现。汉语中“和气生财”、“买卖不在仁义在”说的就是买卖双方对于成交价格进行博弈,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不要为这点事伤了和气。和气才能生财,此次生意不成,或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呢。中国人做生意很多时候要先交朋友,成为朋友以后才跟对方做生意,这已成为中国生意人心照不宣的成功潜规则。中国人认为一旦成了朋友,取得了双方的信任,其它的都不是问题,因为有了问题可以再坐下来谈。美国人开朗,善交际,会很快跟中国人成为朋友,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利益比友谊重要,所以在生意确定之前,他们并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寒暄交际,而一旦签定了合同,美方会要求中方严格按照合同去履行,如果没有遵守合同的规定,美国人是会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罚和要求赔偿,没有协商的余地,这时候拿出朋友的关系来请求是没有用的。

交友问题中一个核心观念是“面子”,不给中国人“面子”,朋友做不成,谈判也不会成功。美国的卢西思·W·派伊在著作《谈判作风》中提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在拒绝的问题上,面子问题更加突出。中国是高语境国家,表达意思常常用暗示的方法,说一半留一半。中国崇尚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感。中国人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常常先扬后抑,先称赞某一方面再表达否定意见。中方拒绝对方的时候,怕伤害对方面子和感情,会用“让我们再考虑考虑” 的方式委婉表达拒绝。这些拐弯抹角的话会让美国人产生误会。美国人谈判的时候喜欢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坚持己见,直接驳斥对方的观点是美国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但这些都跟中国人不愿伤对方“面子”的文化相悖。当美国商人不了解这些文化,直截了当拒绝中方的热情或者提出的要求时,他们伤了中国人的“面子”,就会使谈判陷入困境。

(四)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单项时间习惯要求某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所以美方通常会提前做好时刻表,将每个问题逐一解决;而中方不会严格按计划进行,在谈判时中方可以同时商讨多个问题。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决策的方式。

中方做决策时倾向从整体到细节,美方倾向从细节到整体;中方倾向于从整体上先确定是否要确立合作意向,如果通过前期的关系培养,认为双方有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才会开始确定细节。前期虽然看起来是在同时讨论多条细节,但其实质是为了确立双方的关系,一旦朋友关系确立,细节都是可以商量的。而美方不会一开始去谈及原则问题,通常带来了一份经法律顾问起草和董事会决定的协议,他们希望按照协议逐条讨论,通过了一条再讨论下一条,直至每条都达成一致,最后确立合作关系。美方的协议内容水分相对较少,作为具体执行人的谈判者通常不会做太大的让步,基本不留给中方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也体现了其大国的做事风格。这样的方式在他们看来是高效省时的方式,但一开始就拿出协议且不让步的姿态往往让中方失望。

在决策速度上中方通常慢于美方。由于中国注重经验和地位等级,所以谈判的决策往往不是谈判的个别人员能决定的,他们往往要在公司内部逐级上报,经过集体讨论,最后甚至需要跟政府达成一致,然后意见再逐级反馈下来,这样做决策的时间往往就会被延长。而喜欢单刀直入的美方人员如果不能理解他们谈判的对象不仅仅是谈判人员,还有背后的高层甚至政府的话,就会以为中方是在故意拖延决策的时间。

三、中国人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策略

第一,要正视时间观差异,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时间观的差异虽然不像语言的差异那么明显,但如果没有意识到或者忽视这种差异存在的话,往往会增加很多商务交往障碍,因此,首先承认时间观差异的存在,然后去学习和了解差异,将差异的影响减至最小。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时间观也会越来越同国际接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中国商人也应该尽早建立起跨文化的谈判意识,如,摒弃缺乏时间观念、做事缺乏计划等不符合国际普遍商务行为的时间观;在商务交往中可以建立长期的友谊,但不能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将关系等隐性的东西置于合同和法律之上。

第二,要提前调研,充分准备。在互联网时代,提前调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观变得切实可行,因此可以提前做好调研工作,针对对方的时间观和行为习惯准备多套谈判方案和策略,会减少出现交际障碍的频率。比如,针对美国公司,中国公司内部可以提前拟好切实可行的合同;提前与对方沟通制定好谈判日程和计划,并严格遵守,为此可以在谈判人员中安排一名公司要员,并授权做出决策;寒暄时间可以控制在几分钟就进入正题,不需要特意培养感情;在谈判中尽量用务实的语言,不拐弯抹角;对面子问题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害怕同美方在某问题上直接争执,应努力说服对方,为此应提前准备几套说服的方案;尝试从细节逐条讨论,让谈判先顺利进行,最后再确定合作意向;针对美方重视当前利益的特点提出优惠方案等等。

第三,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善于处理时间观差异。尊重对方的时间观,不仅仅体现在提前了解和调研上,还体现在具体商务活动出现障碍时的谅解和宽容上。但同时,也要不卑不亢,树立正确认识,不能一味贬低自己的文化,认为中国的时间观一无是处。另外,在处理时间观差异上,不能绝对化和一刀切,时间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慢慢变化中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其时间观也会有个人差异的,因此,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诚解释和沟通,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顺利解决障碍。最后,应当在商务交往过后总结经验教训,摒弃不合理的部分,学习合理的部分。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的差异给跨文化商务交往带来障碍。了解中美的时间观差异、可能会产生的障碍及对策无疑有助于从事中美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听懂对方的时间语,减少沟通和理解障碍,顺利开展交际和商务活动。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