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从汉字混搭现象看汉字发展规律

2022-06-08

许佳岚

摘 要:汉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扩张和形体演变过程,期间汉字混搭现象时有发生。汉字混搭存在多种类型,从通假字、假借字到现在的网络词语都属于汉字混搭。汉字混搭现象表明,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趋势,汉字个体会逐渐脱离原来的本义,只作为一种文字符号,通过混搭构词为人们使用。

关键词:汉字混搭 造词 网络词语 文字符号 趋势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词是由几个汉字构成的,其中有些词的词义与其包含的单个字的本义之间毫无关联,这种现象称之为“汉字混搭”。如“沙发”这个词,把“沙”和“发”分开看,各自的本义和“沙发”毫无关联,然而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家具”概念。汉字混搭,就是将形、音、义差别很大的汉字人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现象。

汉字混搭现象历史悠久。在古代汉语文献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混搭现象。如《刻舟求剑》:“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句中的“契”字和“锲”字,其实都不是本字,都是白字,而真正的本字是“洯”。《荀子·劝学》:“洯而舍之,朽木不折。”这里的“洯”字,其本义有“刻”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锲”而非“洯”字,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早前有人以为带“钅”旁的“锲”字才有“刻画”义,后来大家纷纷效仿,时间久了,也就积非成是了。

时至今日,汉字混搭现象随处可见。广泛流行的网络语言让我们看到汉字无所不搭,无所不配的混搭现象。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展开研究:汉字混搭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有什么规律可循;对未来汉字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一、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

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符号。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仓颉造字说”影响最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仓颉是不是造字第一人,无从考证,但造字活动无疑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庞大的汉字库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据研究发现,历朝历代都有人造字。隋文帝杨坚造“隋”字,武则天造“曌”字,近代刘半农造“她”字。再如“氢、氧、氟、氮”等汉字,也是近代才造出来的。

从汉字的演变来看,汉字的字形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义多字、一音多字现象,这也是汉字难学与难用的原因。由此,汉字混搭现象便产生了。

二、通假字和假借字的混搭现象

(一)通假字的混搭现象

早期的汉字混搭现象主要是来自通假字。在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语句中用字有误,经后人考证是通假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字。为什么古人用通假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焚毁。到了汉代,一部分书籍是凭借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记录出来的。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某个字的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许嘉璐认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通假的本字与借字只是读音相同,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为了省事,在行文记事时,找个语音相同且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清人毕沅在《音同义异辨·序》中提出:“每念经典之文多通假借之道,非必古人字少,以一字而兼数义之用,皆缘隶写转讹,避繁文而趋便宜所成。”如《诗·邶风·柏舟》:“之死矢靡它。”“矢”即通“誓”。

(二)假借字的混搭现象

汉字混搭的另一种现象是使用假借字。洪诚认为:“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起初没有替它造出本字,或虽造有本字却不常使用;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意义无关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个字对所标记的词来说,叫作文字的假借。”这种本无其字的假借,可用以解决字少义多的矛盾,如“其”是象形字,本义为“簸箕”。语言中有一些虚词相当于“那”“他的”,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按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之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

三、繁简字和异体字的混搭现象

(一)汉字简化与繁简字的混搭现象

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为描绘形象,古人在造字时,使用了较多的曲线和点来描摹事物的形态和特征。因此,早期的汉字笔画繁多,千姿百态,书写十分困难,这种字体远远适应不了实际需要。为提高书写速度,便于识别,有人便对字的一些笔画进行删简,因而出现了所谓的删简笔画、不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使用久了,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俗体字也就慢慢转变为官方认可并采用的正体字。汉字演变过程中,简化一直是大趋势。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1964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的常用汉字,共2236个。据统计,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汉字笔划大为减少。

在简化字推广使用过程中,繁简字混搭使用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常见于书法作品及签名中。老年人习惯于使用繁体字,如“深圳的發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这句话中用了5个繁体字。现在有些年轻人对繁体字本义不太理解,繁简字错搭乱配,如:“皇後”“發廊”等,不符合语言规范。

(二)异体字的混搭现象

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形体的现象在汉字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尽管这些字的写法在当今看来是错误的,在古代也是不规范、不被官方所承认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流传了下来。在汉字发展史上,朝代更迭会造成字的写法不一;即使同一时期、同一人、同一篇诗文中,书法家为避免书写雷同,同一个字会变换多种不同写法。久而久之,在民间广泛流传下来。

异体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偏旁部首移位法,如“峯”与“峰”,“羣”与“群”互为异体字;另一种是笔划加减法,如康熙皇帝为杭州西湖题写的“花港觀魚”四字中,“魚”字下面少了一点。据说康熙信佛,认为四点为“火”,鱼身下有火烧,焉能生存?于是故意少写了一个点,三点为水,鱼在水中生。

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规定了810个正体字,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四、同音字、多音字的混搭现象

(一)同音字的混搭现象

汉语中的音节为417个,加上四声,普通话总共有1200多个音节,平均每个音节有5.8个字,这样就使得汉字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字。如“yi”的同音异体字有135个。

利用同音或音近字产生的谐音修辞格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并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谜语、歇后语等。谐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晴”与“情”谐音,表达了青年男女间纯洁而微妙的情愫。网络语言中也不乏同音字混搭的例子,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就是利用同音字造的新词。

(二)多音字的混搭现象

据粗略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多音多义字有405个,占11.6%。个别字的读音有四五个之多,如“差”字,有“chā、chà、chāi、cī”4个读音;“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5个读音。形成一字多音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区分一个字的不同字义;另一方面,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一些字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读音,也是造成一字多音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给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交流带来了一些不便,时常会出现读错音、解错意、听错话的现象。如孟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要读准读懂,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

五、字义扩大的汉字混搭现象

在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中,根据汉字使用频率设定一级字库3755个,为常用字,使用频率合计达99.7%;二级字库3008个,为不常用字。一、二级字库总共有6763个字。语言学家家周有光先生根据多种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个“汉字效用递减速率”表①:

从上表看出,只要掌握了高频字表里的前1000个汉字,那么,阅读10个字,平均只有1个不认识;掌握了前3800个汉字,则1000个字里只有1个不认识。也就是说,人们记住这几千字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偶尔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也不影响阅读和理解。对于非专业文字工作者来说,记住更多的汉字,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据统计,历代的常用汉字都不过几千个,司马迁著《史记》,全书用字518284个,单字4987个;《毛泽东选集》(1~4卷),全书用字660273个,单字仅2981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表达的概念越来越多,汉字不好造,那就“造词”,常见的手法是对某个字附加一些新义,与其他字词混搭起来构成新词。如“打”字,本义是“进攻、击打”,增加含义后,替代“购买”,如打饭;替代“制作”,如打菜刀;替代“操作”,如打电脑;替代“捕捉”,如打猎;替代“玩耍”,如打球;等等。

六、外来词与网络语言的混搭现象

从构词性质来说外来词,没有源词,只是选用一些借而不还的汉字混搭构成。一些由音译而来的外来词,其中包含的汉字之间往往没有字义上的联系,如“冬不拉、麦当劳、蒙太奇”等。汉语中还有一类词被词汇研究者称为仿译词,如“蓝牙(blue tooth)、猎头(head hunting)”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语言现象,是在通用语言基本上,混杂了数字、字母、符号而形成的网络交际语言。网络语言中,汉字混搭多采用同音字形式混搭造词,表达方式简约、新颖,表达效果幽默、风趣,表达过程轻松、快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常看到“压力山大”“点赞”“正能量”等网络词语常见于媒体,说明这些词已为大家所接受。

七、汉字混搭现象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文字是用来交流的语言符号系统。把动态的抽象语言转换成静态的视觉符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是人区别于动物、文明区别于非文明的标志。在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过多种语言文字,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在今天仍被亿万人民所使用。然而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其形音义一直处于变化中,由此而产生的汉字混搭现象自然是汉字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展望未来,汉字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汉字简化。从汉字混搭现象看,人们倾向于使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汉字简化是汉字变革的原动力。未来的汉字笔画也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更不会逆历史潮流回归到繁体字上去。

(二)汉字混搭造词。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为提高自己的生命力,将从以描画图形为造字机理的象形字逐步转变为一种更抽象的语言符号。英语只有26个字母,造出的英语单词有数十万计。如此造词,3500多个常用汉字能创造出多少个词汇?可以推测,今后的新造词汇很大比例是从常用汉字中混搭产生,而不是再造新字来补充。

(三)网络造词。从汉字发展史看,造字和造词不是哪个机构或哪个人的专利。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为大众提供了“造词”平台,通过网民筛选,补充到词汇库中,为人们使用。如“点赞”,国家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里说:“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注释:

①周有光《现代汉字学发凡》,载《语文现代化》丛刊第二辑,1980年。

参考文献:

[1]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许嘉璐.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许佳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