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汉语时间词“过去”情感义的认知隐喻研究

2022-06-08

 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套系统的对应关系,即始源域的概念构成成分对应(或部分对应)目标域的构成成分。”(唐树华,2010) 
  目前,时间隐喻研究主要是关于时间整个概念系统的研究,为人们宏观理解时间提供理论支持,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过去”情感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分析时间词与情感域的联系,即对“过去”情感义的隐喻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及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 
  二、“过去”情感义的隐喻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时间词语的情感义隐喻研究甚少。时间是抽象的概念,时间的理解通常依赖于其他相关概念的理解。然而,将情感域映射到时间域之中来理解时间却是少见。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关注,认知心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人们的喜怒哀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可以说,在某一种层面上情感随时间而变化。本文以时间词语“过去”为例,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的情感认知变化。 
  “过去”在汉语中有两种词性,一是作为名词的时间词,即现在以前的时期(区别于“现在、将来”),二是作为动词,表示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时间名词“过去”,它的同义词有“从前,以前,往日”等。我们谈论过去,是与现在、未来相比较而言的,不是将其孤立而论。 
  据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统计,“过去”作为时间名词时,只有4%的词条是与情感义相关的(以100个词条为一组)。虽然语料库的数据统计中“过去”与情感义的表达很少,但它确实与之相关。以下是从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子: 
  (1)过去是一场梦,未来也是一场梦,过去的梦,如寂寞冷月,不起热情的火焰。未来的梦,如磅礴的朝阳,激起人的万丈豪情! 
  (2)过去是历史,不管受到了多大的挫折、打击,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对未来是否充满希望。 
  (3)过去是战争的苦恼,未来是坐在母亲膝上哭诉战争的苦恼,把憋了许久的眼泪出清一下。(BCC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出,与现在、未来相比,“过去是寂寞的”,“过去是挫折的”,“过去是伤心的”,简言之“过去是悲”“过去是消极的”。然而,这些例子并不能足以说明过去就是悲伤的,不同时代的人对“过去”予以不一样的情感,因此,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过去”的情感认知。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人家乡的100多口人,将这100多口人划分为三个年龄段:13-30岁,30-50岁以及50-70岁,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15个人,分别让他们根据自身经验讲述与现在相比,“过去”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认知。 
  (一)13-3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13-30岁之间的人应该属于00后,90后以及80后的人群,他们的“过去”一般指小学时代及之前的生活经历。这个年龄段的生活水平都处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阶段,但是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学习压力也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紧张,情感变化也随之变化很快。以下是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总结: 
  (1)过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如甜蜜的糖果。 
  (2)现在的生活压力大,像苹果般又酸又甜。 
  (3)虽然现在的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但是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以前的朴实与纯真。 
  13-30岁人群对“过去”与“现在”的认识属于主观认知思维的认识,针对以上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过去”不是悲伤的标志词,更不是消极情绪的代表,而是情感概念中的“喜与乐”。“过去”是甜蜜的糖果,品的是满满的香甜,“现在”是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单一的味道随时间的运动而变得丰富。相比较而言,“现在”是带着“苦”的“喜与乐”。 
  (二)30-5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是属于60、70后的中年人群。人们的情感概念研究往往是与当时的时间背景密切相关的,当时国内是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经历着文化大革命,是各个领域百废待兴的时刻,所谓“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人们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过去”的描述一般是集中于对物质方面的认知,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认知。与“现在”的生活相比,“过去”是社会发展的初期,“现在”是社会发展的蓬勃时期,这一阶段的人群的情感变化如同正方向的抛物线呈上升趋势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应该是“过去”是情感概念中“悲”与“喜”的交界区,两种情感交互,“现在”是“喜与乐”的世界,当然未来会更加美好。 
  (三)50-7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现在已步入或正处于老年时期。他们是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见证人,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 
  (1)小时候,填饱肚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那个时候地瓜干、地瓜面是主食。 
  (2)以前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医疗水平低,很多现在能治好的病在那个时候都不能治,人的寿命很短,许多人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以上两个例子是本人对邻居家的爷爷奶奶们做调查问卷的结果,他们已是满脸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每谈起“过去”的日子总是伴随着哀伤的语气,而当谈到“现在”,脸上露出的是喜悦,是内心的满足与自豪。时间确实是如白驹过隙,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时间承载了人们情感认知的变化,带给了人们“喜与乐”的体验。总的来说,50-70岁年龄段的人群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哀伤的,对“现在”的情感认知是喜悦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过去”这个时间词的情感认知是大不相同的。首先,50-70岁的人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大致统一的,即“过去是悲,现在是喜”。其次是13-30岁年龄段的人,他们对“过去”没有明确的“是悲或是喜”的情感认知,即过去是无压力的“喜”,现在是有压力的“喜”。再者,30-50岁之间的人对“过去”的没有寄予很明显的情感认知。总之,50-70岁之间的人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显而易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他们的认知思维中,“过去”是悲伤的标志词,而喜悦是“现在”的代表词。究其原因,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模式,影响了这一代人的认知思维。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搜集的资料较少,小范围的调查问卷,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人群的情感认知,所采用数据不够精确,需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个人认为情感认知这一领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M]. 何文忠译.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曹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宇红.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5]彭建武. 认知语言学研究[M]. 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5. 
  [6]孙金凤. 英汉时制认知隐喻对比研究[D].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7]唐树华. 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