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析王维诗歌的“整合传播”

2022-06-08

黄 逸

摘 要:王维诗歌的传播是多元化路径的整合传播,主要有以歌为主的口语传播、以书为主的文字传播和偏向时间的碑、壁传播。这些路径各有特色,相互整合,形成了王维诗歌独特的传播模式。此外,整合传播也说明,王维诗歌并不是单一传播的,其文、其画、其人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王维诗歌 传播路径 整合传播

王维诗歌的传播并非只有单一的传播路径,而是多种路径的整合传播。柯卓英在她的博士论文《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中写道:“唐代的媒介文化是建立在口语、文字文化基础之上,以卷轴和碑石为主要特点的卷轴文化及碑文化……”[1](P5)可惜王维卷轴真迹今已难觅,文献记载少之甚少。故王维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路径研究只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以歌为主的口语传播

王维诗歌多被传唱,其中最有名的是《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阳关》。中晚唐时期也有多位诗人提及此诗。其中提及次数最多的当数白居易,他共有五首诗提及《送元二使安西》。此外,还有刘禹锡《与歌者何戡》:“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张祜《听歌二首》:“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可见其歌诗传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除受历代文士的追捧,唐代宗亦在王缙《进王右丞集表》后书《批答手敕》中说:“诵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国风,宜登乐府。”[2](P510)描绘了王维诗歌在唐代被传唱的盛况。由此看来,王维歌诗之美誉由来已久。这与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密不可分。

其一,天时。《集异记》记载了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士人“旗亭画壁”[3](P11-12)的典故,任华《寄李白》一诗也描绘了李白之诗广为传唱的盛况:“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4](P2895)这说明,盛唐注重歌诗创作,且这股创作热情普遍蔓延于中下层人士,这为盛唐歌诗融入了更多趣味性元素;但盛唐依旧是个标榜雅正的时代,因此只有符合“词秀调雅”和“在泉为珠”双重要求的歌诗才能进入上流社会并被广泛传唱。其二,所谓地利,便在于王维少时游历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亦是歌辞创作与歌诗传唱的繁荣地,王维生活于此,当属近水楼台。其三,所谓人和,是指王维自身的艺术才能和诗歌造诣成了他歌诗传播的首要条件。《集异记》即记载了他通过岐王面见贵公主,并以一曲自创的《郁轮袍》得公主青睐,终科场得意。这虽有夸张成分,但王维在音乐上的艺术才能可见一斑。此外,王维游历长安期间结交了王孙贵胄,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往来,也是其歌诗得以传唱的必要条件。《旧唐书》卷一九〇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5](P5052)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上流社会的欣赏,使王维成为当时的艺术明星,也使他在京城高层社交圈子里如鱼得水。”[6](P103)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王维的歌诗得以进入上流社会,广为传唱。

二、以书写为主的文字传播

唐代有关王维诗歌的文献资料颇丰,大致可分为两类:诗集、诗选,且以诗选为主。这些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是王维诗歌传播过程中最为主流且有效的传播途径;且诗选家作为意见领袖,所发表的言论不仅具有代表性,也主导了受众对王维诗歌的认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播学价值。

(一)诗集存世

王维存世的诗集并不多。他与裴迪在辋川别墅相互酬唱并将诗集编辑成册: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5](P5052)

此外,《旧唐书》还记载了王缙为其兄王维编辑作品集之事: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5](P5052-5053)

这两本诗集成了王维存世的原始诗集,后人的传播活动均建立在此二者之上。

(二)诗选流传

傅璇琮先生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共收录今存唐代诗选凡十三种,其中五种录王维诗歌,分别为《河岳英灵集》《国秀集》《极玄集》《又玄集》和《才调集》。

芮挺章编于天宝三载的《国秀集》共收录王维诗歌7首,收录数量仅次于卢僎(13首),占该诗集诗歌总数的3.2%。芮挺章对“礼乐大坏”[6](P217)之现象感触颇深,因此极力标榜雅正,将“缘情而绮”“风流婉丽”“可被管弦”作为诗选的主要标准。王维诗歌收录其中,可见是符合这一标准的。

成书于天宝十二载的《河岳英灵集》共选王维诗歌15首,占全集的6.5%,仅比王昌龄少一首,排在第二位,可见王维诗歌在当时的传播盛况。全书有两处直接提及王维,体现了殷璠对王维的推崇:

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7](P107)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7](P128)

第一处,殷璠将王维列在“河岳英灵”之首,排于全集选诗最多的王昌龄之前,折射出了王维在当时的诗坛地位。第二处,从用词格调、立意情理、音乐美、绘画美等多角度赞扬了王维炉火纯青的诗歌技艺。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反映出王维诗歌在盛唐的传播盛况,更为其在后世的传播提供了助力。

中唐后期的《极玄集》选二十一人,共百首诗。选王维诗三首,占全集的3%。序曰:

此皆诗家射雕之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7](P532)

“诗家射雕之手”可谓是至高评价。该集主选大历诗人,于盛唐只选王维、祖咏,并将王维列于诗选之首,可见姚合认为王维不仅是“极玄”诗人之冠,更是大历诗风之源头,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足以代表盛唐。

至于晚唐,有《又玄集》和《才调集》。《又玄集》目前经考核共选诗299首,盛唐以杜甫(7首)为主,选王维4首,占全集的1.3%。《才调集》共选诗歌千首,始于初唐沈佺期而终于唐末罗隐,重晚唐,盛唐重李白(28首),选维诗2首,占全集的2‰。中晚唐时期王维诗歌入选数量和比例下降,因为盛唐时期的昂扬精神发展至此已变为悲凉情绪,受这一情绪的感染,选家不再倍加推崇具有盛唐风貌的王维诗歌。

值得注意的是,盛唐《国秀集》所选诗歌题材全面,后世推崇的山水诗并非主流;《河岳英灵集》中,送别赠答诗成为主角,山水诗与咏史咏怀诗、边塞诗的地位相近。中晚唐时期送别诗依旧是主体,边塞诗其次,山水诗最末。这一排序不难看出王维受后世推崇的山水诗并非唐人诗选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在盛唐两部诗选编撰时,王维辋川别业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完全面世,而中晚唐的社会气象又与王维的“富贵山林”不兼容,导致了王维山水诗的暂时沉寂;且唐代又是个注重社交的朝代,士人之间送别赠答、应和酬唱,情感真挚、缘情而发者自然能为诗家所瞩目。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首先,王维诗歌在唐代各时期的选本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歌的传播是较为有效的。其次,传播的主流是送别赠答诗,而非后世推崇的山水诗。

三、偏向时间的碑、壁传播

(一)碑石传播

哈罗德·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认为,任何媒介“不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以便于控制空间,便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以便于控制时间,二者必居其一”。[8](P219)碑石“可以长久保存,但不便于携带”,是偏向时间的媒介。碑石的传播者众多,由于唐代帝王的大力倡导,文人雅士纷纷投身其中,其间不乏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卢氏杂说》曾记载了一则趣闻:“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者,误扣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9](P1987)这则趣闻从侧面体现了碑石在唐代的盛行程度,上至朝堂高官,下至在野文士都对其持有普遍热情。

王维作为盛唐有名的才子,亦写下不少碑铭文。清孙梅《四六丛话》云:“右丞之文,高华典贵,一如其诗,仰承燕公,后接柳州,为一大家。”[10](P580)王维以诗为文的写作方法虽是以诗歌影响骈文写作,但是依旧可以从他的碑铭文中考察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同时,碑铭文中所记载的内容也可以与书面史料互补,帮助后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了解作者,从中解读时代风尚。这些对于王维诗歌的传播有所助益。

(二)壁的传播

壁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具有公开性、普遍性、互动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便是传播。王维传世的题壁诗仅一首《题辋川图》:

老来懒赋诗,惟有老相随。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名字本习离,此心还不知。[11](P477)

此诗诸本皆作《偶然作》之第六首,然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曰:“(维)复画《辋川图》,……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12](P1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常自制诗曰:‘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诚哉是言也。”[13](P192)由此可知,此诗当为《题辋川图》,而非《偶然作》,且题于清源寺壁,为题图之诗。“偶被世人知”一句说明王维当世时已名声大噪,而使他成名的并非其羽化登仙的佛禅造诣,而是他的诗画才能。在这里,王维自己也谦虚地道出了其诗歌、绘画广为传播并为当世推崇的盛况。

除了题壁诗外,王维壁画也十分有名,除了《辋川图》外,其他作品也多有文献记载:

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今昭国坊庾敬休屋壁有之。[14](P18)(李肇《唐国史补》)

烟中壁碎摩诘画,云间寺失玄宗诗。注云……王右丞山水两壁。[4](P6618)(郑嵎《津阳门诗》)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画尚在焉。[3](P10-11)(薛用弱《集异记》)

由此可见,王维壁画传播也相当广泛。壁作为一种公开发表作品的媒介,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其受众群也是无可预料的。看到壁画和题壁诗的受众有感而发,或添上几笔,或哄然一笑,美名骂名皆得以迅速传播。渐渐地,壁即演变为一种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媒介,但其敝在于传播的时间跨度较大,时效性差。从文献记载来看,王维画品诗品皆优,今人观其画而读其诗,更有助于对诗歌的了解;此外,王维壁画的广泛传播也有助于提高知名度,从而促进其诗歌的传播。

以上各类媒介对王维诗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作用,不同媒介有其不同的传播特色,相互整合才形成了王维诗歌的完整传播路径。同时,多元化的途径也说明,王维诗歌并不是单一传播的,其文、其画,甚至是其人,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释:

[1]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薛用弱:《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王志清:《唐诗十家精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7]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0]孙梅:《四六丛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14]李肇:《唐国史补》,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黄逸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