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人称代词“伊”的发展演变

2022-06-08

赵道青

摘 要:先秦汉语中,“伊”主要指“伊尹”。魏晋时期开始充当第三人称代词。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是来自于“所为伊人”的“伊”。本文通过对江南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伊”的研究,认为魏晋时期的人称代词“伊”来自江南方言,而不是指示代词“伊”,并结合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探讨分析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演变发展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伊 人称代词 江南方言 演变发展

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中并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彼”“其”“之”“他”“伊”充当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彼”“其”“之”“他”的论述已有很多,但对“伊”的分析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是从文献和方言的角度来探讨“伊”的演变和发展。

一、第三人称代词“伊”的产生时间

“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在甲骨文中“伊”专指“伊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而在已知先秦的文献中,“伊”大多专指“伊尹”,《尚书》中只有一例不是指“伊尹”,即“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此句中“其”做主语,“恤”是谓语,“伊”位于主谓之间,作语气助词。此外,“伊”的其它用法主要体现在《诗经》中。在《诗经》中,“伊”共出现了43次,主要是做语气助词和指示代词。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水》

(2)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诗经·小雅·小明》

(3)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经·小雅·伐木》

例(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毛诗正义》郑笺曰:“伊当作繄,繄犹是也。”例(2)“心之忧矣,自诒伊戚。”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宣二年《左傳》:‘自詒繄慼。’《小明》云:‘自詒伊慼。’爲義既同,明‘伊’有義爲‘繄’者。”以上例子中的“伊”是“繄”。而“繄犹是也”,“伊”等同于“是”。但是《诗经》中的指示代词“伊”在句子中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不能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

而魏晋时期,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伊”做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其例子如下:

(4)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世说新语·雅量》

(5)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

(6)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方正》

此时的“伊”不再只是位于名词中心语前作定语,而是可以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它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如例(4)、(6)。也可以充当宾语,如例(5)、(6)。当具有指示代词作用的“伊”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时,“伊”就具有了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伊”开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并活跃于隋唐时期,在宋代也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续,直至民国时期才逐渐被第三人称代词“他”所取代。

(7)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隋书》)

(8)蝴蝶兒,晚春時。阿嬌初着淡黄衣,倚窗學畫伊。(《蝴蝶儿》)

(9)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顔色,從來家國爲伊亡。(《牡丹》)

因此,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可知,“伊”开始充当第三人称代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演变发展过程

(一)指示代词“伊”—人称代词“伊”。关于人称代词“伊”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指示代词“伊”发展而来,他们分析“其”“之”“他”等第三人称代词,发现它们都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更有学者认为第三人称代词是由远指代词发展而来,因而认为“伊”也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如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是来自于“所谓伊人”的“伊”,但是由于缺乏资料,其中的演变过程难以细致说明。

笔者认同第三人称代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而来。但笔者认为,“伊”和“其”“之”“他”的发展演变是有所不同的。人称代词“伊”并不是从“所谓伊人”的“伊”发展而来。

首先,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来自于指示代词“伊”,但他并未详细解释这一过程的原因,其理由是缺乏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从《诗经》时代到《世说新语》时代,中间相差几百年的时间,而且其中的文献资料并不少,但考察这些文献,“伊”作指示代词的地方非常少,大多指“伊尹”和语气助词。汉代的《史记》《汉书》中的“伊”大多是指人名(“伊尹”“祖伊”)、地名(“伊水”“伊川”)等。由此可见,“伊”大多是作专有名词和语气助词,作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且只在《诗经》中出现过。然而指示代词“伊”在先秦至魏晋的几百年间却突然变成人称代词“伊”,这一过程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笔者认为吕叔湘先生的说法是缺乏资料证明的。

其次,将《诗经》中“所谓伊人”的“伊”解释为指示代词“是”,并不合理。“是”一般是近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诗经》中的“伊”却不一定是近指代词。如上文例(2)中的“伊”可以理解成近指代词,但是例(1)、例(3)把“伊人”解释成“这个人”就有些牵强。此外,在《诗经》中“伊”不能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作定语。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伊人”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且在魏晋以前也找不到“伊”演变的例证。因此,笔者认为人称代词“伊”不是从指示代词“伊”转变而来的。

(二)江南方言词“伊”。从上文可知,“伊”从“所谓伊人”的“伊”发展而来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可信。而从现代方言看,吴语和闽语都存在着人称代词“伊”。因此,笔者认为魏晋时期产生的人称代词“伊”是来自于江南方言,而不是《诗经》中的指示代词“伊”。

首先,语言接触的时间与人称代词“伊”产生的时间相符合。《诗经》的语言属于雅言,且“伊”作指示代词几乎只在《诗经》中出现,之后魏晋时期突然出现了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伊”,在此之间,并没有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伊”的例子。而西晋末永嘉之乱造成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吴语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势必会受到吴语的影响。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大量江南浙北的移民移入闽地,他们的方言融合形成了闽语。因此,闽语是在吴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且通过梅祖麟先生的考证,人称代词“伊”进入闽地的时间也是南朝。因此,笔者认为从吴语与通语、闽语的接触时间上看,通语中的人称代词“伊”很可能是南朝时跟吴语接触,从而传入通语中的。而从现代方言来看,吴语和闽语中都有“伊”,且他们的用法相同,而据梅祖麟先生考证人称代词“伊”是南朝时进入闽语的。而闽语的形成是以吴语为基础的,因而可以证明吴语中的“伊”在南朝时已形成,并以此传入通语和闽语中。

其次,吴语中的人称代词“伊”有完整的发展轨迹。与指示代词“伊”发展说不同,吴语中的人称代词“伊”有完整的发展轨迹。游汝杰先生认为吴语中的“伊”来自于“渠”。类腭化而来,?-类声母弱化就成了?-类,?-类声母失落就成了?-类。g-类写作“渠”,而?-类和?-类后写为“伊”。钱乃荣先生(《北部吴语的代词系统》)认为吴语中比较古老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是“gino?”,它的演变路线大致是:因此,吴语里的“伊”是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的,且通过学者们的分析,人称代词“伊”是来源于“渠”。

综上所述,从文献中可知,“伊”作人称代词在魏晋时期产生。经过分析研究,魏晋时期的人称代词“伊”是来源于古代吴语的“伊”,并通过对古代吴语中“伊”的演变发展的考证可知,吴语里的“伊”是从“渠”发展演变而来,因而“伊”具有指代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17-19.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汪化云.汉语方言代词论略[M].四川:巴蜀书社,2008.

(赵道青 江苏南京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4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