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美国小说的兴起与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

2022-06-08

陈 榕

摘 要: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将英国哥特小说引入美国文学,却赋予它丰富的内容,使它实现了美国本土化。他的小说,探讨了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敌对、宗教狂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都市生活所带来的异化,开拓了早期美国小说的格局,使小说成为美国经验的表达,为美国文学摆脱英国文学束缚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 美国小说的兴起 美国文学本土化 哥特小说

我国学界提及美国文学的早期发展,往往将美国文学之父归于华盛顿·欧文(1783-1859)。而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沃尔夫·爱默生在回顾美国浪漫主义的历史时,也曾指出“1790年至1820年间,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演讲、对话或思想。”(Bercovitch,541)在他看来,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世纪转角,美国文化出现了空白期。然而,这种观点其实是存在一定偏颇的。我们不应忽视在华盛顿·欧文之前,早于他一代人的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1771-1810)为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小说兴起所作出的贡献。布朗是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职业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将英国哥特小说的文学形式引入美国,将它结合美国现实进行了本土化。布朗被誉为“美国长篇小说之父”(Augustyn,54),他的影响惠及纳撒尼尔·霍桑、埃德加·爱伦·坡等美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作家,也在欧洲得到了济慈、雪莱等作家的赞叹。公允地说,他是美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小说的先驱人物,填补了爱默生所谓的“文化空白期”,使它拥有了第一抹不可忽视的亮色。

美国小说的兴起比之英国小说,落后了半个多世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小说家紧跟英国传统亦步亦趋,直到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才开始找到了相对独立的声音。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经历了由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过程,孕育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如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逊,托拜斯·史莫里特,亨利·菲尔丁,劳伦斯·史特恩,安·拉德克里夫等。与之相比,十八世纪的美国小说完全还停滞在萌芽阶段。不仅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美国小说,即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比第一部英国小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整整晚诞生70年,甚至连具有文学史价值的作家也寥寥无几。

这种滞后,或许与美洲大陆长期处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之下有一定关系。清教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艺术观,认为虚构的文学是一种“谎言”,远离了真实,不能为传播上帝的意志服务,因此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而小说更是一种堕落的艺术形式,它以打动人的心灵为目的,会引起人的精神上的不安,勾起人的欲望,所以应该被摒弃。

随着时代的进步,清教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美洲大陆流行起来。即便如此,最早出现的美国小说还是以情感小说为主,原因是只有情感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最强,符合清教徒“实用”的审美倾向。

情感小说的鼻祖是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他的代表作,如《帕美拉》及《克拉丽莎》,使用了书信体的叙述方法,主人公总是柔弱的女子,因一时受了外表潇洒内心冷酷的花花公子的诱惑,面临失身受辱的险境。小说的道德寓意十分明显:作为女人,应该要克制感情,不能任欲望左右,否则将受到惩罚。

美国的第一部小说《同情的力量》就是一部理查逊式的情感小说。作者威廉·希尔·布朗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指出自己撰写这部作品,就是为了“揭示受诱惑的可怕后果”,表明“女性教育的重要”。(Brown,5)这一时期美国情感小说的代表作除了《同情的力量》,还有苏珊娜·罗蒙的《夏洛特·坦普尔》(1791)以及汉娜·福斯特的《卖弄风情的女人》(1797)。这些充满伤感情调的作品在美洲大为流行,他们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理查逊作品的模仿,而人物刻画以及心理描写的深度却都远逊于理查逊。我们从诸如《同情的力量》等情感小说中,看不到多少鲜明的美国特色,作者尽力铺陈的是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将故事的发生地由美洲移到欧洲大陆,也不会对作品产生太大影响。

当时的美国小说的另外一个分支,则是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作为独立的文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传统。它是《鲁滨逊漂流》这样的早期英国小说的变体,在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中逐渐成熟。这类小说记录了主人公的游历过程。由于故事随着人物的流浪而变化,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故事的走向,因此,当美国小说家效仿英国小说家,开始流浪汉小说创作时,小说开始真正聚焦美国生活,在此类小说中,首次出现了美国主题的萌芽。以《现代骑兵团》为例,这部小说的叙述模仿的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是一个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主人配一个愚蠢的仆人,出外游历。作品用讽刺的手法,比如愚蠢的仆人处处受人欢迎等,探讨了美国社会,尤其是民主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病。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对美国边地生活的描写。不过从总体来看,早期的美国流浪汉小说与早期情感小说一样,艺术价值不高,语言粗糙,结构凌乱,而且远不如情感小说畅销。

此前的美国小说家无法为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提供太多的借鉴。所以布朗的创作,也是在借鉴英国传统。然而,他却对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造,将它与美国现实相联系,而且,他的影响力抵达了欧洲彼岸,是第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因此,当我们追溯美国小说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时,必须从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说起。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出生于费城,父母属于虔诚的教友派,家境富裕。他年轻的时候曾顺应父母意愿学习法律,然而,很快就发现它有违内心,最终选择文学作为一生的追求,“是美国第一位试图以写作为生的作家。”(VanSpanckeren,15)

布朗的一生与他的文学继承人埃德加·爱伦·坡有不少相似之处:“布朗的气质和埃德加·爱伦·坡非常相似,他的一生好像也是坡的人生的预演。”(Elliott,179)两人都放弃对商业利益的追求,选择文学;两人都出版过小说,当过编辑,办过杂志,写过评论;两人的才华生前都没有赢得人们的认可;两人都在四十岁左右就离开了人世。布朗一生共出版了六部小说,分别是《韦兰德》(1798)、《奥尔蒙德》(1799)、《亚瑟·莫文》(1799-1800)、《埃德加·亨特利》(1799)、《克拉拉》(1801)、《简·塔尔波特》(1801)。后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明显低于前几部,是较为传统的情感小说。这种改变的发生,或许是因为布朗要迎合当时公众口味;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思想日趋保守的缘故。而他的前四部作品,是他艺术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美国本土特色浓厚的作品。

在这四部小说中,布朗借用了英国哥特小说传统。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分支。它的创始人是英国小说家贺拉斯·沃尔普,他的作品《奥特朗多城堡》(1764)是英国哥特式小说的发轫之作。继他之后,哥特小说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达到高潮,诞生了安·拉德克里夫、威廉·贝克福德、马修·刘易斯等一批优秀作家。这一时期的英国哥特小说的程式化倾向很重,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小说的背景通常是阴暗的古堡,废弃的庄园,或黑暗的密道,有时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出现。小说的主干情节中,纯洁的女主人公被残忍的充满欲望的恶棍追逐,经历重重磨难。此类小说的目的是“通过神秘元素和各式各样的恐怖,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惊栗感。”(Abrams,111)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是美国第一位哥特小说大师。他在学习借鉴英国哥特小说传统时,并不象他的同辈人,如威廉·希尔·布朗等模仿理查逊那样,单纯依葫芦画瓢,只求追赶潮流,迎合大众口味。在《埃德加·亨特利》的前言“致公众”中,布朗大声疾呼,希望美国作家关注自己的国家,关注自己的艺术主题。他认为美国与欧洲大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片土地上的美国经验,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等待着作家去挖掘。他选择哥特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形式最适合表现美国的特色。

什么是布朗眼中的特色?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美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拓荒经验。为此,在《埃德加·亨特利》中,英国哥特小说中的幽暗古堡,变成了美国有待开发的边疆地带的茫茫荒原。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亨特利在追踪形迹可疑的邻居过程中,患上了夜游症。夜半醒来,发现自己掉落进了豹子洞。他在和豹子浴血奋战后,杀了豹子,夺路而逃,却遇到了一队印第安人。他们绑架了一个白人女孩。亨特利解救了女孩,带着她出逃。印第安人却寻踪而至。最后,他杀死了这些印第安人对手,却发现另有印第安人杀死了他的叔叔。事实上,亨特利的父母也是在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中丧生的。他和妹妹在叔叔的庇护下长大。而现在,他的叔叔死去,他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将在何处。

这部小说充满了暴力描写,将亨特利与豹子的搏斗、与印第安人的搏斗刻画得非常血腥。美洲大陆特有的由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对峙引起的突发事件、荒凉西部可能会碰到的重重危险,为哥特小说提供了很好的拓展空间。布朗的这种观点启发了后人的创作,库柏的“鹿皮袜”系列以西部荒凉边地为大背景的小说,就是布朗的思想对美国文学产生影响的佐证。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不仅将哥特小说成功引入美国文学,在创造性的改写基础上,将它的背景从英国古堡植入美国荒凉西部,使它成为了表达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恐惧的表征,同时,也用哥特小说的美国化,开创了美国文学中注重探索人物灵魂世界的先河。在他之前流行的美国情感小说,也试图描摹人物心理,但这类作品的主人公,性格缺乏多面性,呆板单一,更像是作者进行道德说教的道具,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布朗的第一部作品《韦兰德》无论是情节的复杂性,还是人物刻画的深度,远远都超越了前人。

《韦兰德》采用的是书信体的叙述框架。女主人公克拉拉和哥哥韦兰德隐居在费城附近的乡村。韦兰德与邻居凯瑟琳结婚,克拉拉则与凯瑟琳的弟弟亨利互生情愫。乡村的生活平静有序,但随着陌生人卡文的到来,一切发生了变化。亨利似乎听到了卡文和克拉拉的对话,误会卡文和克拉拉有染,愤然离开;韦兰德则听见有神秘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在对他讲话。韦兰德的父亲是个宗教狂以及神秘主义者,在一场“天火”中丧命。韦兰德继承了父亲迷信的性格,他相信这个神秘的声音是神的声音。对于所谓的“神谕”,他坚定不移地遵照执行。终于,悲剧发生了:在“神”的旨意下,韦兰德狂性大发,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正当他朝克拉拉逼近,要取她性命时,卡文出现了,疾呼“停下”。韦兰德如梦初醒,看到自己双手沾满亲人的鲜血,唯有以死谢罪。这时,真相才大白:所谓“神谕”,其实是精通腹语术的卡文发出的。他之所以故弄悬虚,完全是出于好奇,想测试人们会有什么反映,谁料竟铸成大祸。

《韦兰德》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反映神经错乱者的作品。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意义与人物都在随时变化中的令人生疑的领域”(Crane,20)。小说情节非常紧张刺激,尤其是韦兰德发狂的那一节,令人毛骨悚然。韦兰德的悲剧,似乎是卡文一手造成的。如果小说只写到这个层面,那么只是一部精彩的离奇的故事。布朗留给我们的却是一部复杂的心理小说,他的焦点是刻画一个正常人由清醒走向疯狂的心理蜕变。克拉拉和韦兰德同时听到了“神谕”,为什么克拉拉保持清醒,而韦兰德却笃信不疑?一定意义上说,卡文的出现只是外在的诱因,深层的动因是韦兰德本人性格存在着缺憾:一是他过于笃信宗教,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二是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官,即自己的“所闻”,用它来代替自己的理智。小说中韦兰德认为自己先后听到了九次神谕。卡文承认前几次是自己所为,却坚决否认要韦兰德杀死全家的指令是自己下达的。实际上,在卡文腹语术的干扰下,韦兰德的神经已经开始错乱。正是由于他出现了严重的幻听,才会犯下这令人发指的罪行。

美国的文化深植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五月花号”跨海而来,带来了第一批清教徒。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殖民定居点——普利茅斯种植园。而后,在这片土地上又汇集了教友派、天主教信徒,等同样在英国受到英国国教驱逐的各类宗教团体。因此,我们无需讶异,为什么在美国文学史上,能够找到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在关注宗教主题,关注它对美国民族灵魂的影响。而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凭借他的敏锐的艺术直觉,成为了捕捉这一主题的美国小说家。而且,小说中,韦兰德坚定地相信上帝在对他一个人说话,听不进他人的建议,这种坚定信仰的内核其实也是对自我判断的坚定相信,暗示着美国意识形态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可能潜伏的偏执。

此外,在《韦兰德》中,布朗对韦兰德的心理刻画,让我们不禁想到同样是恐怖小说大师的埃德加·爱伦·坡。他的《黑猫》《泄密的心》等名篇中的主人公与韦兰德一样偏执,一样为自己的幻觉所困扰,一步步走向疯狂的边缘。福克纳笔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也是出于同样的偏执才会杀死爱人,与他的尸体同床共枕数十年。毫不夸张的说,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为美国式哥特小说定下了基调。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是一位热切观察社会,希望用写作改造社会的作家。他关心的触角不仅涉及前文所论的白人与印第安人问题、宗教问题等,此外,布朗还关心正在经历变迁的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交界的美国社会。

布朗的时代,正是美国经历转型的时代。新的共和国刚刚摆脱宗主国英国的影响而赢得独立,国家同时也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十七世纪初,美国成为殖民地,在这片大路上,最早出现的是一个个的拓荒殖民地,主要发展的是农业,强调的是坚忍勇敢的边疆精神。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力的上升,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美国渐渐出现了都市化的趋向:边疆的独立居民点逐渐被一个个新兴的村镇所取代。而村镇渐渐发展,形成了城市。布朗的时代,正是城市急剧扩张的时代。他先于时代,体会到了城市化为人类精神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另一部代表作《亚瑟·莫文》中对它进行了反思,用哥特小说的形式,传达了他对城市化以及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异化的批判。

在《亚瑟·莫文》中,主人公亚瑟·莫文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一个农民之家。因母亲早丧,他离家出走,只身来到费城。一进城,就碰到了一个叫威尔伯克的恶棍。威尔伯克曾倾吞了一个叫克莱伏林的人的财产,因亚瑟长得酷似克莱伏林而将亚瑟留在身边以掩人耳目。后来亚瑟逐渐认清了威尔伯克的丑恶嘴脸,与他决裂,来到乡下一个叫哈德文的农场主家帮工,并与哈德文的女儿埃莉莎相爱。这时亚瑟发现自己从威尔伯克处无意携出的书稿中夹有两万美金,他断定这是克莱伏林的遗产,决定回费城交还克莱伏林的妹妹,却碰到了费城大瘟疫,全城中大量的人口染上了黄热病。亚瑟也患病,幸亏在奄奄一息时被医生史蒂文斯搭救。等到疾病痊愈,他回到农场,发现瘟疫也蔓延到了这里,埃莉莎的父亲已经染病去世。埃莉莎的叔叔为了抢夺遗产,对埃莉莎进行迫害,亚瑟将埃莉莎救出。亚瑟这时才发现他对埃莉莎的感情只是兄妹之情,最终他回到费城,与一位富有的寡妇结婚。

《亚瑟·莫文》这部小说的情节极为复杂,由史蒂文斯医生和亚瑟·莫文两人的叙述交叠而成。小说虽然穿插了一部分莫文在乡间的经历,主要讲述的还是他在城市的生活。莫文是乡下孩子进城,大城市繁华,然而,也藏污纳垢,很快他就发现周围不乏各式各样的骗子。而且,费城作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城市,人口密集,卫生系统却不够先进,容易爆发瘟疫,而莫文的确就碰上了黄热病的爆发。

在《亚瑟·莫文》中,疾病其实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隐喻。瘟疫是天灾,但是也是人祸:因为有钱人出逃,穷人被困在原地。在疾病收容所里,看护们更像是监狱的狱卒,他们虐待病人,任凭他们在痛苦中死去。人人自危,也人人力求自保,不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恐惧消泯了自然的感情。妻子被丈夫抛弃,孩子被父母抛弃。……在大街上被疾病击倒;行人们纷纷逃离;他们不被允许回到自己的家,只能在公共场所咽下最后一口气。病人被丢在房间里,死于疏于护理。没有人来搬动他们的尸体。这些尸体逐渐腐烂,挥发出的气体融入空气,足以令人致命,更十倍加重了瘟疫的肆虐。”(Brown:346)费城这个大城市里的遭遇,影射的是都市化带来的异化病。

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是一位非常善于探索的作家。他将哥特小说引入美国文学,却赋予它丰富的内容,使它实现了美国本土化,无论是《埃德加·亨特利》中的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敌对、《韦兰德》中的宗教狂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是《亚瑟·莫文》中末世般的费城大瘟疫,无一不是对独特的美国经验的表达。尽管布朗在创作时,“缺少写作前的仔细琢磨”(Axelrod, XX)有时对细节处理不够精当,小说多头并行,对某些枝节处过分穷追不舍,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这些缺憾使他无法像他的文学继承人埃德加·爱伦·坡、霍桑以及麦尔维尔等一样,跻身于美国一流小说家的行列。但如果我们把查尔斯·布鲁克顿·布朗置身于他的时代来考量,他们必须承认他的天分和成就。他为此前颇为贫瘠、缺乏原创的美国文坛带来了强劲的新生的活力,打开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格局,使它不再跟在英国文学传统之后亦步亦趋。因此,他的确是美国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7th Edition. Heinle & Heinle,1999.

[2]Augustyn,Adam.American Literature:From 1600 Through the 1850s[M].New York: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2011

[3]Axelrod,Alan.Charles Brockden Brown:An American Tale[M].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13.

[4]Bercovitch,Sacvan,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Volume 1,1590-1820[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Brown,Charles Brockden.Three Gothic Novels:Wieland, Arthur Mervyn,Edgar Huntly[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1998.

[6]Brown,William Hill.The Power of Sympathy[M].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7]Crane,Gregg.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Nove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Elliott,Emory,ed.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陈榕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教授 471003)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