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小学”词义的演变——以“小学”教育内涵为核心

2022-06-08

摘 要:文章通过对历代经史典籍中“小学”一词词义的分析,将其分为殷周礼制中的“小学”、唐宋之前的“小学”和元明之后的“小学”,并概括出“小学”作学校、教育之用时含义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小学”一词古今意义的对比,为汉语常用词的研究提供材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 教育 学校 词义 演变

一、引言

“小学”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对“小学”作出如下定义: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②指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大辞典》对“小学”作出如下解释:①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学,故名小学;②六朝以后,范围逐渐扩大,音韵学亦进入小学;③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小学”从古至今有一个相通但不相同的含义,即作为教授内容的泛称及教育场所的“学校”。以下将从汉朝之后儒家构建殷周礼制的“小学”、历代史籍志书所载录的“小学”等方面具体分析“小学”词义的古今演变。

二、先儒阐释殷周礼制中的“小学”

两汉以降儒家解经释典之时,对周礼所言之“小学”多有所涉。虽各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小学”是教育贵族子弟的学校,但在“小学”本身的内涵及其教授内容、入学年龄和学校建制等方面各执一词。

(一) 作为教授内容的抽象概念

1.“小学”作为内闱仪行规范

(1)三德之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教,小学之学也,郷三物之为教也,亦明而详矣。(《周礼订议》卷二十二)

(2)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注疏》卷十四)

(3)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大戴礼记》卷三)

2.“小学”作为基本文化常识

(4)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保氏,教国子六艺六仪,乃王宫小学之师。(《周礼全经释原》卷四)

(5)礼乐射御书数,小学之事也;格物致知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大学之事也。幼则教之以小学,长则教之以大学。(《学易记》卷一)

3.“小学”作为文字之学

(6)师古曰小学谓文字之学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故因名云艺文志载小学十家。(《两汉博闻》卷六)

(7)小学之重于古久矣,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玉篇序》)

上述“三行”,“六艺”“六仪”,“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六书”,可谓从品行到文化,不一而足。概括而言,“小学”所指即贵族子弟学习的内闱仪行规范和基本文化常识,因处在教育初级阶段,从而不涉大德、大道。

(二)“小学”作为“学校”之建制

在经学家的解释中,“小学”是周代继虞氏庠制而立的学校,分为“门闱之学”和“郊外之学”,前者立于内闱,后者立于西郊。

(8)蕙田案,天子立小学有二,其一为门闱之学,师氏保氏掌之所以教太子,而国之贵游子弟亦学焉;其一为郊外之学,王制所谓虞庠在国之西郊。(《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九)

(9)周立小学于西郊,胶之言紏也,庠之言养也。周之小学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礼记注疏》卷十四)

(10)礼记内则虞庠在国之西郊,郑氏曰周立小学于西郊。按天子之小学有二,一在内门闱之学是也,一在外西郊之虞庠是也。(《大学翼真》卷一)

由此可见,“小学”又分为二:师氏保氏教授太子及国之贵游子弟者为门闱之学,从王制立于国之西郊者为郊外之学。

有人将“小学”用作“小子之学”,此处是相对“大学”而言。八岁年龄较小故言其学为“小学”,十五岁年纪稍长故言“大学”。

(11)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小节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学业大道焉履大节焉。(《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

(12)八岁者小子也,以其为小子之学故谓之小学,十五则大人也以其为大人之学故谓之大学。小学者养其良心而谨其学业也,大学者充其知识而措诸事业也。(《大学疏议》)

两汉以后,儒家对周礼所言“小学”已经有了较为详备的阐释。作为抽象概念,“小学”指贵族子弟需学习的内闱仪行规范和基本文化常识;作为建筑实体,“小学”分指门闱之内和国之西郊的讲授之所;就入学年龄而言,因身份地位和个人禀赋的差异而有早晚。

三、唐宋之前的“小学”

“小学”一词虽历代沿用,以指教育之处所,但其内涵自唐宋以前至元明以后已有革新。立“小学”以教授胄子之倡议在十六国时期已有;唐初因袭先儒所言上承两汉遗风,设“小学”教育宗室子孙、功臣子弟,尤近周礼之制;宋夏时期,“小学”仍立于宫中,教授宗子。

(13)(慕容)俊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胄子。(《晋书》卷一百十)

(14)光寿三年春(公元359年)二月俊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胄子。(《十六国春秋》卷二十七)

(15)(唐)高祖即位,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一)

(16)唐高祖武徳九年,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祕书外省别立小学,专属皇族及公卿大夫之子,而士庶不与,则犹近古意。(《四书胜言》卷一)

(17)初,宗学废置无常,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宋史》卷一百五十七)

(18)令诸宫院建小学。(《宋史》卷三十七)

(19)诏建内小学,择宗子十岁以下资质美者二三人,置师教之。(《宋史》卷四十二)

(20)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的“小学”一词作“学校”义时,其含义与周礼极为接近,均为教育贵族子弟的学校。

三、元明以后的“小学”

元明以降,“小学”去贵族化倾向并向民间延展。此后,“小学”之义与今义逐渐趋同,指地方普遍建立的、平民子弟亦可入读的学校,其倡议早在北朝有之,于元代得以践行,明清之时更为普遍。

北魏有倡议:

(21)(高)祐以郡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魏书》卷五十七)

元代之践行:

(22)至元二十八年三月,本若于各路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请老成之士以阐循循善诱之训,惠至渥矣。(《庙学典礼》卷三)

(23)元元统二年,裔孙徳原请于郡,以己赀建书院,有宣圣殿、明伦堂、大小学二斋,设山长主教事。(《姑苏志》卷二十四)

明清之普遍:

(24)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秀慧者,延儒生教之亲临课试。(《明史》卷一百十六)

(25)小学旧在斋馆后,面大池,置生员,破供视太学斋生三之二,有教谕以司训导,后废。(《吴兴备志》卷十四)

(26)顺治四年,定入学分大学中学小学。大学取四十名,中学取三十名,小学取二十名;十五年,入学大府取二十名、大州县取十五名、小学取四五名。(《畿辅通志》卷二十八)

(27)准建造内奉圣祖仁皇帝御书乐育英才匾额,至五城各设一小学,延师教育,有成材者选入义学,共计每年廪饩银三百两,于府县按月支领。(《畿辅通志》卷二十九)

(28)在人文最盛之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録。(《江西通志》卷首之三)

(29)冯寅字子敬,未仕时聚童子为小学之教,凡洒扫应对之属曲尽其节。(《武功县志》卷三)

中国古代历史上,“小学”一词唐宋以前多见于经史典籍而元明以后多见于方志,可见其由中央到地方的延展、从官方到民间的扩展。虽然“小学”都有“学校”之义,前期的“小学”为中央政府垄断且仅教授宗室子孙、功臣子弟的学校,后期的“小学”是由地方政府或私人设立的教授平民子弟的学校,“小学”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近现代以来,“小学”的基本含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仅其名称略有变化,从“小学堂”转变为“学校”并固定下来。戊戌变法时期,清德宗皇帝颁布上谕“京城设小学堂”,“京城现已设立大学堂,其外学堂亦应及时创立”。民国初年颁布实施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设立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三段四级: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时提出的“教育正规化”对小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根据1949年6月颁布的《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小学设国语、算数、珠算、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卫生、政治常识、体育、唱歌、图画、手工等科”。清末民初至建国以来,“小学”逐渐取代“小学堂”而成为固定的名称并一直沿用,《现代汉语词典》将“小学”定义为“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四、结语

通过对“小学”词义的逐一分析,可知“小学”在先儒构建的周礼体制中既是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又是实体学校,此时的“小学”仅教授贵族子弟;唐宋之前的“小学”是教育场所,承袭两汉遗风、立于禁中,教授宗室子孙、功臣子弟;元明以后“小学”在地方渐兴,并在制度上固定下来,成为国民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直至今日,“小学”逐渐成为孩童成长受教的必经之所。从“小学”一词用法演变的脉络来看,其含义与今之“小学”逐渐接近。回顾《古汉语大辞典》对“小学”的解释: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学,故名;六朝以后,范围逐渐扩大,音韵学亦入“小学”;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可见其忽略了“小学”在古代作为学校教育之含义。“小学”一词历代沿用,不仅要注意其作为学校教育的内涵,也要详考其历史演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复.古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0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叶圣洁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