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

2022-06-08

周 文 邓 军 段慧如

摘 要:恭维语,作为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恭维语的功能、话题、恭维策略及句式、恭维语的回应等研究进行回顾,主要探讨英汉恭维语在使用上的文化差异,旨在增强人们对恭维语的进一步认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言语行为 恭维语 恭维语回应

一、引言

恭维语及其回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作为社会交际用语,恭维语必然会受到交际者双方的性别、身份地位、亲疏关系、使用场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虽然恭维的话题往往离不开外貌、能力与财富,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在恭维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汉恭维语也是大学英语口语、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经常涉及的话题,对英汉恭维语差异进行探讨,能为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对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话题、策略、句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系统的阐述。

二、恭维语的功能差异

早在1 9 6 7年,戈夫曼(Goff ma n)就提出“面子理论”,并指出恭维语通过表达对他人的肯定与欣赏,维护对方的面子。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指出,恭维语可以建立和维护交谈双方的良好关系[1][2][3]。其中,沃尔夫森(Wolfson,N)将恭维语的这一社会功能比作“社交润滑剂”(social lubricants),霍姆斯(Holmes)用“关系稳定的符号”(solidarity signals)来总结恭维语的功能,都非常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它的主要功用[1][3]。的确,恭维语及其回应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恰当的使用能够起到调节、巩固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恭维语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导致沟通上的困难,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汉语中使用诸如“我很喜欢(你的发卡)”“(你的裙子)真漂亮”等句型来表达对他人物品的欣赏,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一种间接的索取。叶雷[4]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很少使用“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它在中国人看来往往意味着偏好和倾向,从而被人理解为对某物的占有欲。这样一来,被恭维者可能会因此感到有些不愉快;若是被恭维者主动献出所有物,恭维者也会因为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感到尴尬。此外,中国自古有着严格的等级关系,现代社会也依然保持着其中一些观念。下级对上级的恭维必然不如同事、朋友间的恭维随意。不真诚、不恰当的恭维很容易被当作阿谀奉承。因此,中国人在恭维他人的时候会非常注意,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不快,特别在对上级使用恭维语时,非常注意分寸和场合,而西方社会在这一点上没有如此鲜明的表现。

三、恭维话题差异

就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说,恭维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外貌、能力、财富等方面,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梅尼斯(Manes,J)和沃夫森(Wolfson,N)对恭维语做了大量研究,他们发现美国人倾向于恭维他人的外貌、能力、所属物[2][3][5]。克纳普(Knapp)等人在对赞扬语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6]。霍姆斯(Holmes)在1988年研究新西兰人恭维语使用情况时发现,外貌和能力这两个话题所占比例高达81.2%。例如:“Your hairis really great.”(你的头发真好看。),“You wereskiing well today.”(你今天滑雪滑得不错。)。其中,女性之间倾向于赞扬外貌(61%),男性之间倾向于赞扬能力(36%)[1]。

国内学者的研究[4][7][8]表明,中国人同样青睐于恭维外貌、能力与财富等方面,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与西方人的不同之处。叶雷[4]探讨了中国人恭维语的使用特点,结果显示,相对于外貌(43.0%)而言,中国人更倾向于直接恭维他人的能力(69.9%),如“乒乓球技术高超”“厨艺精湛”“舞跳得好”等等。对外貌没有使用任何恭维话语的比例高达55.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恭维倾向。在性别差异上,叶雷的研究结果与霍姆斯(Holmes)是一致的,女性之间对外貌的赞扬最多,而男性之间则更注重对他人能力的赞扬。男性很少得到来自同性或异性对其外貌的赞扬,而男性在赞扬女性外貌时也很注重策略的选择。袁一[7]和李子玲[8]对恭维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都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他们的研究显示,家庭中孩子的学业进步、事业成就也是人们恭维的重要话题。他们还提出,汉语恭维语的另一个特色是对他人道德品质的恭维(例如:“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人真好”)。在中国,乐于助人和诚实守信都是大家所推崇赞扬的。

四、恭维策略与句式差异

克纳普(Knapp)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恭维语研究的四个维度:直接或间接、具体或抽象、有无对比、有无夸张。其中,直接或间接这一维度是后来学者讨论的重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4][6][9]表明,人们经常使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种:直接恭维(explicit compliment)、间接恭维(implicit compliment)与不恭维(non-compliment)。直接恭维有明显的恭维词语,对方很容易领会。间接恭维是指没有明显的恭维词语,但意义上被大家认可。例如:“你的衣服在哪买的呀?我也想买一件”。不恭维是指,在被认为适合恭维的场合下没有进行恭维。例如,某人买了一件新衣服,本想得到称赞,结果其他人对此没有任何评价,就属于此类。恭维策略的选择会受到交际双方的性别、身份、地位、亲疏关系以及场合等因素的影响。恭维者需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策略。

在恭维语的研究中,相对于恭维策略而言,得到更多关注的是恭维语的句式。梅尼斯(Manes,J)和沃夫森(Wolfson,N)在20世纪80年代开创了此领域的基础研究,他们总结出美国人使用较多的三种恭维句式[2][3][5]。这三种句式分别为:1)名词+系动词+形容词,例如:“Thatcoat is really great.”(那件外套真的很好。);2)我+喜欢+名词,例如:“I really like your shoes.”(我喜欢你的鞋子。);3)代词+系动词+(冠词)形容词+名词,例如:“You are really a lovely girl.”(你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女孩。)。克纳普(Knapp)[7]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增加了一个句式以示细微的差别:(名词)+(系动词)+形容词+名词,例如:“The Chinese dinner youcooked was really excellent,Joe.”(乔,你的中餐做得真好。)。从以上句式的使用可以看出,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恭维,较少使用间接恭维策略。于明忠[9]对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人常以恭维对象为主语,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较西方文化相对内敛含蓄。如果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爱慕,有可能被当作间接的索取,容易造成尴尬。所以,英汉恭维句式的选取也要考虑各种社会因素。例如,男性对女性外貌的恭维可能带有暧昧的含义,尤其要注意适度表达。

五、恭维语回应策略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在恭维语回应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克纳普(Knapp)等人归纳了4种回应策略,分别为接受(acceptance)、修正(acceptancewith amendment)、不接受(no acknowledgment)和拒绝(denial)[6]。学者们对恭维语回应策略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方人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较少使用拒绝和回避策略[1][2][3]。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推崇个性、自由,将个人放在重要位置。所以,他们通常用直接的方式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这种回应自然成为他们常使用的策略[6]。霍姆斯(Holmes)以新西兰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大恭维回应策略,分别为接受(accept)、拒绝(reject)和回避(evade/deflect),在日后的研究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8][10][11][12]。格拉塔(Golato)在波默兰茨(Pomerantz ) 则提出了三分法: 接受(acceptances)、拒绝(rejections)和两难困境的解决策略(solution to a dilemma)[13][14]。这一分类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境况:直接接受他人的恭维会有自满、骄傲的嫌疑,而直接拒绝又会损害恭维者的面子。所以,合适的回应方式是恰当地使用一些修正策略(amendment),既委婉地接受了恭维,又不让对方有失脸面。

于明忠[15]以恭维语为例研究中西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并提出汉语中的6类恭维语回应策略。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是面子策略(face relationship related response)。“这么说我很不好意思”是面子策略中的常见表达。这一表达反映出说话者不知如何恰当地回应恭维,因此只能在表示受到对方的称赞的同时,受宠若惊。

语言是动态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把谦虚作为一项重要的品质,因此早期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在面对恭维时,更多的是使用拒绝策略。陈融[10]对西安人恭维语回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高达95.73%的中国人使用了拒绝策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中国人在恭维语回应策略的选择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陈融,杨达复[16]在西安用同样的统计工具,对相似的调查对象做了重复性研究,结果表明7年之后,人们不再拒绝他人的恭维,接受恭维的人群达到了62.6%。程冬梅[11]对英语母语者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对比研究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各组参与者都更加倾向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尽管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多样的回应策略上存在着问题。

六、结语

本文从恭维语的功能、话题、策略及句式、回应策略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探讨了中英恭维语的差异。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比较薄弱[1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恭维语等言语行为文化差异的深入讲解,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使其意识到礼貌得体的用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同时,我们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动态与变化的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渗透与融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与时俱进,避免文化的刻板化印象。

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湘教通[2013]223号);2013年中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中西文化专题”课程设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Holmes,J.Paying compliments:a sex preferential 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3):445~465.

[2]Manes,J.&Wolfson,N.The compliment formula[A].In F.Coulmas(eds.).Conversational routine:Explorations instandardized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C].TheHague: Mouton, 1981:115~132.

[3]Wolfson,Nessa,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complimenting in American English[A].In Wolfson,N.,Judd,E.(Eds.).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acquisition[C].Newbury House,Rowley,MA,1983:82~95.

[4]Ye,L.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A].In G.KasPer(Eds.).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language[C].Manoa,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Press,1995:207~295.

[5]Wolfson,N.& Manes,J.The compliment as a social strategy[J].Paper in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munication,1980,(3):389~410.

[6]Knapp,M.L.,R.Hopper,& R.A.Bell.Compliments:A descriptivetaxonom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4,(4): 12~31.

[7]Yuan,Y.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KunmingChinese[J].Pragmatics, 2002,(2):183~226.

[8]Lee,C.L.Compliments and responses during Chinese NewYear celebration in Singapore[J].Pragmatics,2009,(4):519~541.

[9]Yu,M.C.Learning how to read situations and know whatis the right thing to say or do in an L2:A study of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transfer[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1127~1147.

[10]Chen,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a contrastive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1):49~75.

[11]Cheng,D.M.New insights on compliment responses:A comparisonbetwee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Chinese L2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8):2204~2214.

[12]Tang C.H.,&Zhang G. Q.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mplimentresponses among Australian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2):325~345.

[13]Golato,A..German compliment responses[J].Journal ofPragmatics,2002,(5), 547~571.

[14]Pomerantz,A.Compliment responses:notes on the cooperationof multiple constraints[A].In Jim,Schenkein(Eds.).Studies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C].NewYork: Academic Press,1978:79~112.

[15]Yu,M.C.On the universality of face:evidence fromChinese compliment response behaviour[J].Journal ofPragmatics,2003,(35):1679~1710.

[16]Chen,R.,&Yang,D.F.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inChinese:Has it changed?[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7):1951~1963.

[17]邓军,段慧如.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文史博览,2014,(10):20~23.

(周文 邓军 段慧如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83)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