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2022-06-08

陈晶晶

摘 要:“V不C”构式是汉语中表示“否定可能性”的一类独特而地道的表达方式。自吕叔湘对其进行研究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构式从句法特征、语法意义、历时演变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探索这一现象的心智过程。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缺口,希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V不C”构式 结构和语义描写 认知解释

一、引言

世界语言中对否定可能性的表达有各种型式,体现了相似的概念结构编码为语言形式时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我们初步考察以下几种常见的语言。若表达“门无法被关上”这一意义,英语使用的表述是“The door can notbe closed(up),”即情态动词+否定副词+be+动词变体(过去分词表被动)(+副词),同属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使用与英语基本平行对应的句型“Tür l?sst sich nichtschlie?en.”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它的表述是“Laporte ne se ferme pas.”“ne...pas”分列动词两侧,表示否定,“se”为被动标记。日语将此义表述为“ドアが閉じない”。动词未然形+否定助词。而汉语对此意义的自然表述是“门关不上”。“关不上”是汉语“V不C”构式的一个实例,我们再看一些例句:

(1)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王小波《三十而立》)

(2)牛大胆:“家家都有余粮吃不了,可卖也卖不出去。”(电视剧《老农民》第49集)

(3)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移动手机短信·生活百科语录)

(4)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玩,虽然免不了吵架,但很快就忘光了。(林志颖《我对时间有耐心》)

(5)多数人要等到奥运会揭幕前才仓促出战,默契自然谈不上。(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6)公园里一排排的大橡树令我惊喜不已,我禁不住跑到一棵大树边,用两臂丈量树围,足有6米多粗。(薛玉凤《剑桥日记》)

现代汉语中,“V不C”作为一类内部构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否定可能性,称作“动补结构的否定可能式”(丁声树等,1961;赵元任,1968、1979;刘月华,1998;沈清淮,1998;石毓智,2011:80)、“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132)、“现代汉语情态式”(石毓智,2002)、“否定能性述补结构”(吴福祥,2002ab;沈家煊,2005/2009;杨万兵,2012)或“情态述补结构”。在成分构成上,“V”包括动词和少量形容词,“C”包括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由为数不多的动词充当(如:走、跑、动、倒、到、见、成、完、通、住、着、了、得、翻、死、穿、透、掉等),也包括少量形容词(如:看不清、说不好、洗不干净)。趋向补语主要有: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开,复合趋向补语:进来/去、出来/去、上来/去、下来/去、回来/去、过来/去、起来、开来。

二、“V不C”构式研究回顾

20世纪中叶以来,“V不C”构式受到语法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以研究的不同取向为纬,以时间为经,对“V不C”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V不C”的传统语法研究(1944年~20世纪90年代)(结构主义取向)

现代汉语学界的传统是将“V得C”与“V不C”放在一起研究,对这两个结构的关注始于吕叔湘。在《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1944)一文中,吕叔湘首谈“V得/不C”结构,提出“得”表可能性,“不”表不可能性,并论述“V得C”“V不C”相关词序排列的理据为“‘V得’接合之密胜于‘得C’而‘V不’接合之密远逊‘不C’”(吕叔湘,1944:144)。自此至20世纪90年代(对“V得/不C”的结构和语义描写至今仍在继续,但代表性观点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汉语语法学家们专门撰文或在汉语语法论著中对“V得/不C”结构做了大量细致的描写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结构特征及语法意义(丁声树,等1961;胡裕树,1962、2011;赵元任,1968、1979;刘月华,1980;朱德熙,1982;杉村博文,1982;张旺熹,1999等)和历时演变规律研究(岳俊发,1984;杨平,1990;李思明,1992;蒋绍愚,1995等)两大方面。

在结构特征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分类和结构成分分析。在分类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力(1985)和黄伯荣、廖序东(1997:73)的“两类”说(“V得/不C”和“V得/不得”),刘月华的“三类”说(“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A类)、“得/不+了(liǎo)”(B类)、“得/不得”(C类),即:将“V得/不C”细分为A、B两类)(刘月华,1980、2001: 582) 和赵元任(1979:210)、丁声树等(1961:60~62)的“四类”说(将“词汇性的可能式”单列为一类;同时将B类补充为“得/不+了(liǎo)/来”“了(liǎo)”和“来”都没有特殊意义,是一种傀儡补语”)。我们认为“四类”说兼顾形式和意义,分法更为合理。结构成分分析的关注点主要是:对进入“V得/不C”结构的“V”(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C”的选择性限制(朱德熙,1982:132;刘月华,1980、2001)、宾语位置(丁声树等,1961:62;朱德熙,1982:132;刘月华,2001:588)、否定词“不”和补语的语音(主要是重、清音)问题(林焘,1957、1962;沈炯,1999)、与其他句法成分(如状语、“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的组配相容问题(杉村博文,1982;刘月华,2001)、“V得/不C”与“能/不能VC”的用法比较(杉村博文,1982;刘月华,1980、2001)等。

在语法意义方面,丁声树等(1961:60~62)认为补语的否定可能式(除了习用语性质的一类)表示的意义均是:“不能+动词+补语”,如:“拿不出去”表示“不能拿出去”,“要不得”表示“不能要”,似乎过于笼统且与语言事实有出入。赵元任(1979:216)简述了词汇性可能趋向补语的意义和用法,认为其多数为熟语性,有些只有否定式,肯定式不存在(如“怪不得”“怨不得”)或是逆派生( 如: “ 对不起/ 对得起” “ 说不上/ 说得上”)。杉村博文(1982:29)认为“V得/不C”接近于形容词,表非完结性状态,这种看法很深刻,但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刘月华(1980、2001)在对三类“V得/不C”结构的语法意义和用法进行总述(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某种结果、趋向,某种情况发生”)和分述的基础上,提出“V不C”的语法意义为“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张旺熹(1999:136)将之简化为“愿而不能”,认为典型的“V不C”结构表示:“人们主观上企望执行某种动作行为以实现某种结果的企望义和由于客观原因而使结果不能实现的可能义。”因为并非所有的“V不C”实例都蕴涵“主观企望”义,所以“企望义”不具有普适性;相比而言,“可能义”更为根本。吴福祥(2002:30)的概括是“是否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这一语义是语法化为‘V得/不C’述补结构的内在要求。”具体到“V不C”构式,其语法意义为:不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这一论述与刘月华(1980、2001)、石毓智(2003:112)的论述十分接近。从语法意义的层面看,我们基本认同这一概括。

历时演变研究主要包括“V得C”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岳俊发,1984;杨平,1990)、“V得/不C”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李思明,1992)等,影响较大的是蒋绍愚(1995)的历史语言学研究。其实早在1944年,吕叔湘就提出“V得C”与“V不C”虽然形式上对立,来源却各异,并对“V不C”“VO不C”“V不CO”的来源解释道:“未必为得字之省略,盖旧来自有此种句法,如‘呼之不来,挥之不去’,惟本用以表实际之结果者,今用以表悬想之可能而已。”(1944:143)至于舍“不得”而用“不”与“得”字相对,是奇偶匹配、句法整齐的动因所致。蒋绍愚(1995:193)继承吕叔湘(1944)的观点,提出:“V不C”是“VC”的否定形式,“V(O)不C”由主谓结构“V(O)不V”经重新分析发展而来;“V不C”比“V得C”产生得早。这是汉语语法学界较为认可的一种看法。石毓智(2003:112~117)将“V不C”的产生过程解析为:12世纪左右,“不”与补语先融合为一个语法单位;大约在13世纪,“不C”(石毓智用“R”指称补语“C”)与动词进一步融合,情态式的否定式开始出现;15世纪左右最终建立,形成一种稳定的语法手段。吴福祥(2002:35~36)通过进一步考证认为:唐五代时期“V不C”表实现还是表可能,需要借助语境来判断。而到了宋代,“V不C”已摆脱对语境的依赖,广泛用于表示否定可能性。

(二)生成语法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生成语法角度进行的“V得/不C”结构研究不多,目前尚未发现专门研究“V不C”的文献,部分学者对“V得C”的研究或许有借鉴作用。黄正德(1982、1994、1995、2007)立足于生成语法,对“得”字结构的各种构式进行研究,认为汉语动词和其他语言的动词一样,分属非宾格(描写状态为主,以受事为中心)和非作格(表达动作为主,以施事为中心)两个系列。他据此将汉语动结式结构分为4种:二元、三元非作格和二元、三元非宾格。“张三醉得站不起来。”属于二元非宾格,“这酒把张三醉得站不起来。”属于三元非宾格,其中结果补语被视为“V得”的内在论元(指涉一种状态)。另外一种可能是把结果补语视为述语的一部分(等同于次要谓语)。(黄正德,2007:18)黄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可能补语否定式的一种生成语法解释。杨寿勋(1998)依据Chomsky提出的“最简程序”,把“得”当作泛动词,通过泛动词短语结构来推导各种形式的“得”字句。陈虎(2001:59)认为可能式“得”字句中的“得”是一个兼有情态动词性质的结构助词,因与其后的补语“C”关系密切,被重新分析为一个新的动词中心语“Vo”。在对泛动词“v”中的强“V”特征进行核查时,包含“V+de+C”的“Vo”就会一起上移至泛动词“v”中,从而生成“V+de+C+N”的结构,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可能式“得”字句不能有“V+de+N+C”或者“V+N+V+de+C”的结构。

(三)“V不C”结构的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学派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界掀起一场研究思路的革命。受其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英语和汉语语言学界也开始了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探索。从认知角度对“V不C”构式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1.“V得/不C”的语法化、词汇化研究(石毓智,2002、2003;吴福祥,2002;赵长才,2002;刘子瑜,2003;孙剑,2008;张怡春,2010等);2.“V得C”与“V不C”(及“能/不能VC”)的对比研究(石毓智,1990;胡清国,2003;沈家煊,2005/2009等);3.“V不C”的认知路径(概念化)研究(吴为善,2011;段业辉、刘树晟等2013);4.“V得/不C”构式和次构式研究(卢英顺,2010;申莉,2011;杨万兵,2012等);5.“V不C”的应用研究,主要是运用认知理论分析“V不C”构式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类论文数量较多,不一一列举)。以上认知取向的研究呈现如下主要特点:1.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探讨“V得/不C”相关构式的认知理据。例如:胡清国(2003:127)运用象似性原则来解释“V不C”(之于“V得C”)的强势,即客观世界中人的主观企望总严重受制于客观条件的不具备,这种“客观不能”的现象投射到人们心理世界的概念结构中,具有高凸显度,编码成语言时就出现“V不C”使用频率较高的现象。段业辉等(2013)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讨论截搭方式对“V不C”所标示的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的整合。2.实证研究(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趋多,呈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这一趋势与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方向一致。3.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既重视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又试图挖掘理据性。吴福祥(2002)援引陆志伟(1957)的论述“‘可能’的意思是这种格式赋予的”来阐述“‘V得/不C’的能性意义是整个结构式表达的”“具有完型效应”这一构式语法观,又运用历时语法化中的重新分析、逆向类推等与共时层面的方言中类似结构的考证来解释“V得/不C”结构的演变。对于现代汉语“V不C”只表可能而“V得C”兼表结果和可能的现象,蒋绍愚(1994:200)提出否定式表结果和表可能时,“差别比较小”(如:“拽不倒”可以表示“没有拽倒”,也可表示“不能拽倒”,不管是哪个意思,都包含同一个事实“仍然立着”)。沈家煊赞同这一猜测,指出:由表结果到表可能是“省力原则”中的“不过量准则”在起作用;“不可能实现”是“没有实现”的回溯推理的结果。从“结果没有实现”到“结果不可能实现”的演变是“主观化”(语义虚化)的过程(沈家煊,2005、2009:272)。吴为善(2011:269)认为“动作的实施”和”结果不能实现”两个相关的概念域进行了“转喻型整合”,用“结果没有实现”来转喻“结果不可能实现”,其认知机制也是回溯推理。

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学者对现代汉语构式“V不C”的形式特征和语法意义进行了较为充分细致的描写,并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着手探索“V不C”构式的认知基础。但无论是“因果关系事件整合说”还是“回溯推理说”,都没有站在全局的视角对所有“V不C”构式的认知机理做出统一的概括。孟琮曾在刘月华的《趋向补语通释》序(刘月华,1998:序3)中敏锐地指出:(不仅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实质上也是表结果。我们认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不是概念整合观所说的“V不C”中的“V”所标示的动作和“不C”所标示的结果(如:“门关不上。”一句中,导致“(关)不上”的并不是“关门”这一动作),而是某种主(客)观条件为因、“V”或“VC”标示的动作或位移无法发生为果。“V不C”所体现的因果关系这一概念内核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

关于“回溯推理说”,我们的问题是:如果这种回溯推理成立的话,为什么是“V不C”这种结构实现了由“表结果”到“表可能”的演变,而不是汉语中的其他结构形式?这一结构本身反映了什么样的认知路径,使得它成为现代汉语中地道典型的不太容易被替换的表示某一结果不能实现的表达方式?“否定可能性”是不是“V不C”的图式性情态义?“V不C”构式的总图式、次构式和具体实例究竟构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意义网络?它们之间又具有什么内在联系?“回溯推理说”似乎并未深度挖掘“V不C”所反映的概念层面的活动,也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四、结语

作为汉语中一类高度凝练的典型表达方式,“V不C”构式是语言学家不能回避的一种语言现象,关于“V不C”的多维度、多视角研究也不胜枚举。为什么无数的“V不C”实例都统一编码为一致的形式?背后蕴藏什么样的认知依据?似乎目前尚无定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可以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V不C”这一汉语语言现象的心智概念化过程做出有说服力和心理实在性的解释,并且给人类语言的否定能性范畴的类型学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汉语否定情态述补构式‘V不C’的认知语法研究”[项目编号:Y1325008]和河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认知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12YBRW024]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Yuan Ren Chao.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吕淑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5]沈清淮.补语否定可能式的语义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4):28~31.

[6]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1):1~14.

[9]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29~40.

[10]吴福祥.能性述补结构琐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19~27.

[11]沈家煊.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A].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C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 0 0 9 :259~281.

[12]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句法语义考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6~100.

[13]吕叔湘.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A].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3~144.

[14]胡裕树.现代汉语(第七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5]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16][日]衫村博文.V得C、能VC、能V得C[J].汉语学习,1982,(6):23~33.

[17]张旺熹.“V不C”结构实现的语义条件[A].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8]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J].语言研究,1984,(2):10~30.

[19]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1):56~63.

[20]李思明.晚唐以来可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J].古汉语研究,1992,(4):47~52.

[21]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语文,1995,(3):191~194.

[2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4]沈炯.从轻音现象看语音与语法研究的关系[A].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8~169.

[25]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极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6]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4):3~21.

[27]杨寿勋.“得”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1998,(1):52~70.

[28]陈虎.汉语“得”字补语结构新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56~60.

[29]赵长才.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2,(2):123~129.

[30]刘子瑜.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3,(4):379~381.

[31]孙剑.汉语可能补语词汇化现象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2]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38~42.

[33]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4]段业辉,刘树晟,张怡春.动补情态否定构式与“不”字否定构式的比较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8~153.

[35]卢英顺.“V不了(O)”结构的语法意义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10,(2):40~47.

[36]申莉.“V得/不了”与“V得/不着”的构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23~28.

[37]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陈晶晶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