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谈内地流行语的港化现象

2022-06-08

聂雪萌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香港与内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日渐频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香港粤语词也开始对普通话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成为某一时期的流行语。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的香港粤语词汇进行简要介绍,从而进一步分析香港粤语如何对普通话产生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流行语 香港粤语 普通话 粤语北上 内地流行语港化现象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对语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的日益频繁,香港粤语开始逐渐向普通话渗透,有些甚至成为某一时期的流行语,于是出现了内地流行语的港化现象。

一、对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的解读

(一)香港粤语

粤语,即粤方言,又称广东话,是两广和港澳地区人民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粤语所通行的部分地区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包括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深圳和珠海,以及经济较为先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此外,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亦将粤语作为其社区语言,海外侨胞中使用粤语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氛围、民俗心态、语言政策、政治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香港人所讲的粤语与广州人所讲的粤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粤语又被分为“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所以香港粤语词汇成为香港粤语研究的重点,它既区别于现代汉语词汇,又区别于其他粤方言使用区的词汇。香港粤语词汇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有些音译自英语、日语,有些吸收了大陆及广东粤语的词语,并对其进行重译,有些则创造于香港本土以弥补语言表达上的空缺。香港词汇从造词和运用等方面都体现着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反映着香港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经济生活中的香港粤语词汇有“炒股、套现、炒楼、豪宅、扫货、震撼价、劲减、热卖、大出血”等;休闲娱乐生活中的香港粤语词汇有“首映礼、玉女、狗仔队、师奶杀手、纤体、网吧”等。

钱冠连曾在《粤方言进入普通话》中提到:“借助经济翅膀煽动的新词语有进入普通话词汇库的绝对优势。”[1]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日渐接轨,加之经济较强这一优势,香港文化日益渗透到内地,香港粤语词开始逐步向内地扩散。其中,一部分词汇取代了原有的现代汉语词汇,一部分词语增补了原有现代汉语词汇的含义,还有一部分词汇填补了现代汉语词汇的空缺,成为被普通话吸收了的无法替代的港式词语,于是出现了香港粤语词汇北上的现象。

(二)流行语

流行语,顾名思义,乃“流行”之“语”,也就是广泛传播、盛行的语言。于根元认为:“语言生活跟许多人的用语共振,新词语是新共振的部分,流行语是一时一些人群密集共振的部分。”[2]由此不难看出,流行语具有时段性和高频性的特点,即某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它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在盛行过后会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甚至被遗忘。另外,流行语还具有新奇性和任意性的特点。新奇的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因而被口耳相传,扩大影响。受香港电影及媒体等影响,内地出现了“给我个理由先”“做人最要紧的是开心”“有没有搞错”“我鄙视你”等流行语。这些语言追求个性、标新立异,但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违背常规的使用现象,表现出任意性。如出现“这次的事情很sorry啦”“搞gay”“酱紫”等说法,其实也是一种对新奇感的追求。总之,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某一时段内高频出现的新奇语言。

(三)内地流行语的港化现象

随着港式粤语词北上,内地流行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吸收香港粤语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港化的趋势。受书籍以及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影响,香港粤语开始广泛地进入到普通话日常交际口语以及写作书面语中。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流行语的使用上。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些粤语词和粤语句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运用,如网络社区、论坛、报刊、杂志中等等,网络上甚至出现了“TVB体”,香港TVB电视剧中的常见台词开始被网民们戏说和使用。

二、对几个香港粤语词的解读

香港粤语词汇进入内地流行语这一现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有些词语已经完全融入进普通话中,并被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它是来自于香港粤语。如“走私、绯闻、卖相、新秀、黑手、古板、惹火、前卫、冒牌”等;有些词语被普通话吸收后又引申出新的含义,如“卧底、曝光、会错意、无厘头”等;还有些词语是在香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不可被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所替代,如“网友、黄页、茶餐厅、拍拖”等。通过查阅《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香港社区词词典》《中国民间方言词典》《当代港台用语辞典》《方言·释言》《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广州话俗语词典》《辞源》《新华新词语词典》等辞书,笔者将对几个从香港传入内地的流行语进行简要地分析阐释,以考察香港粤语是如何对普通话产生影响的。

(一)爆棚

爆棚,源自粤方言,有“爆满”之义。《中国民间方言词典》对其有较明确的解释:

①原指戏院客满。转指膨胀,容不下了。陈浩泉《断鸢》三:“生活在香港的坏处和苦处是外面人看不到的,而且,香港这小豆腐般的地方早就‘爆棚’了啊!”②指打牌满贯。阮郎《台商香港蒙骗记》七:“但从第四副牌开始,这个老手不但赢了,而且副副‘爆棚’。”③指热门、受欢迎。如:中央电视台密锣紧鼓筹备,今天春节联欢晚会爆棚。④指卖座、客满。如:该机构只有130张床位,每天开门不一会儿就告爆棚。[3]

20世纪初,香港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因此粤戏班在香港大受欢迎,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必须搭起戏棚来演一出《神功戏》。在戏院并不盛行的年代,戏班则与戏棚关系密切,当时常有俗话说道:“搭起戏棚,就有戏班到”,用以形容人们做事有计划,认为只要把局面布置好,就不愁办不成功。

戏棚的布局比起戏院来要简陋得多,没有布景,没有灯光,很多时候台下也没有椅子,需要观众自备板凳。虽然环境如此不堪,但只要有好戏看,人们就算站着也要把戏看完,戏棚里常常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甚至达到快要“爆炸”的状态,“哗,爆棚!”因此便有了“爆棚”一词,从此“满座”被“爆棚”所取代。由此也衍生出一些香港俗语,如:“棚尾拉箱”指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抬走戏棚后边用来装道具的戏箱,匆匆上路,多含贬义。后用来比喻一件事结束时草草收场。

伴随着信息媒体的发展,“爆棚”一词逐渐从香港民间口语转入书面语,出现于各种书籍、报刊之中,随之传入内地。如《明报》1999年1月28日刊:“联合医院近日亦因感冒高峰期,医院急症室及病床均告爆棚。”

(二)行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行货”为:加工不精细的器具、服装等商品。

“行货”一词有着颇为古老的历史源流。起初无褒贬之意,乃指一般货物,例见《水浒传》第三回:“见这市井闹热,人烟辏集,车马軿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

后来,“行货”演变为恶劣之货。《霞外攟屑·释谚· 行货》: “ 越俗以货之次者为行货; 其上者曰门货。”《客方言·释言》提到:“行者,粗恶之义,今吴越谓器物楛窳为行货。”所谓“楛窳”,有“粗燥恶劣、粗劣不精”之义。近世考据学者丁惟汾在其所著《俚语证古》(卷七,器用,203)中补充道:“行货,苦货也,滥恶货也。坏货谓之行货,行,古音读杭,与苦(古音读胡)为双声音转。《管子·小匡篇》辨其功苦,注云,苦为滥恶者,按滥恶合声为苦。”按照丁惟汾的论断,“行货”的“行”是“苦”的转音,而苦又是“滥恶”的合声,《管子》所说的“辨其功苦”,即要分出是“好货”还是“苦货”,“苦”的古音读“杭”,乃是“行货”的初始。

后来“行货”逐渐成为香港社区惯用词语。由黄伟文填词,杨千嬅演唱的粤语流行歌曲《可惜我是水瓶座》中,一句“别说这种行货哪里留得住我,到底是为什么分手你很清楚”道尽了词人的无奈,此处的“行货”一词,想必也是借用了“苦货”“滥恶货”之义,形容一个并不优异的人,是一种自嘲。

“行货”一词传入内地后,在数码电子行业,则是相对于“水货”而言,指经过合法的报关手续等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境外商品,行货能在国内市场享受到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

(三)无厘头

“无厘头”是粤方言中的一个俚语词汇,《当代港台用语辞典》解释“无厘头”为:

[港]言语荒诞不经,无分寸:近一段时间以来,坊间流行所谓无厘头文化,为求搞笑而随心所欲地不顾逻辑,包括了一些言行作为。◇英语“nonsense”的对译。[4]

《新华新词语词典》释“无厘头”为: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方言·释言》第4389页对其解释为:“原义为没有利益,现指表演故作噱头。”“无厘头”一词是从“无来头”演化而来,在粤语中,“来”的发音与“厘”很相近,于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来头”渐渐变成了“无厘头”。

如今,无厘头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影视现象,其代表是香港经典电影——周星驰系列电影,如:《大话西游》《百变星君》《食神》《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等。大陆学者谭亚明在《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周星驰现象研究》一文中,对“无厘头”一词做了较为明确和通俗的解释。“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5]随着周星驰电影作品红极一时,“无厘头”一词便在香港电影对内地文化的极大影响下逐渐进入普通话,并广泛出现在内地民众的日常口语、报章杂志、网络语言中。

(四)八卦

“八卦”一词自古就有,最早是指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辞源》对“八卦”做了较为系统的解释:“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逐渐神秘化。春秋以后又被统治阶级用作宣扬天命论和迷信思想的工具。”[6]

用八卦来进行占卜就要有语言,而许多时候语言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于是“八卦”又引申出“好管闲事”“搬弄是非”等含义。《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对“八卦”一词在不同方言区的不同含义做了解释,如在萍乡指“胸骨连同两侧的肋骨”,在武汉指“乌龟”,而在广州则指“饶舌、好管闲事”,如“佢好八卦、八卦婆”。《广州话俗语词典》解释“八卦”为:多指封建迷信意识浓厚的人的举动,也指好管闲事、搬弄是非。《当代港台用语辞典》释义为:

①[港]无聊举动,无聊行为:看见一群人围着杂货店,于是便做其八卦,急步走近看看发生什么事。②[港]说长道短,传播流言蜚语:世上永远有八卦的女人,连监狱中也不例外。[7]

通过几部词典的释义不难看出,香港社区用语“八卦”一词,在传入内地后较多使用的是“搬弄是非”的含义,而“无聊举动”的含义则相对较少,想必是受到八卦杂志、八卦周刊、八卦新闻等的影响,多沿用了它们“搬弄是非”的意味。

“八卦”一词首先出现于广东、香港地区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两地的占卜文化都较为盛行,直到如今,人们到了香港依然要去拜访黄大仙寺,或者体验路边的八卦神算。

(五)拍拖

《当代港台用语辞典》《方言·释言》《新华新词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民间方言词典》等都对“拍拖”一词进行过阐释。“拍拖”来自粤语。“拍”是并在一起,“拖”是拖带,原指“动力船拖带着非动力船一起航行”,借指“男女手挽手地走路”,再引申为“谈恋爱”。

“拍拖”一词,最初是指广州珠江水域的一种名为“花尾渡”的船的航行方式。花尾渡自身没有动力,想要在水面航行就要依靠另一艘体型较小的机动拖船地牵引,离岸或靠岸都要依靠它才能进行。粤语中将并行称为“拍”,于是一并行,一拖引,就诞生了“拍拖”。后来人们将这种二者两两并在一起的场面想象成男女恋爱时手拉手,相互依偎的场景,“拍拖”一词便由此产生了“谈恋爱”义。与这一隐喻意义相反的词叫作“甩拖”,表示分手,在香港也称作“失拖”,是“失恋”的意思,如涂陶然《梦醒何处》:“阿英‘失拖’的事又传开了。”由两两并在一起这一含义,港人又创造了“拍拖报”一词,是指两份并在一起减价出售的报纸。

虽然“花尾渡”早已不复存在,但由它而来的“拍拖”一词却沿用至今,并从香港传入内地,成为内地某一时期的流行语。

三、对内地流行语港化现象的原因阐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随着社会变动、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等,语言也开始相互渗透、彼此吸收和发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语言不断演变、进化,成就了其今日的样貌。“语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8]。因而语言的历史往往同文化的历史相辅相成。香港粤语对普通话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与文化历史的发展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香港回归以前,与内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交流都相对较少,因此对内地文化的影响也微乎其微。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两地交流的不断深入,香港词汇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比例便呈现出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流行语方面。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一)媒体的引导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中。当今时代的四大主流媒体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也大量涌现,例如手机媒体、移动电视、IPTV等等,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媒体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巨大的,包括传播与宣传、交流与沟通、教化与引导、示范与榜样、娱乐与升华等。香港粤语主要通过网络、报章、电影电视、音乐等途径逐渐北上。

《明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等报刊是香港的主流报刊,近年来,香港的报刊语言也出现了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这些被口语化了的书面语以报刊为载体传入内地,人们选择了高频出现的和符合人际交往表达方式的词语进行使用和改进,从而成为流行语。如《明报》2002年6月30日刊:“今次有线可能想同观众打成一片,所以个个主持鬼五马六”,其中“鬼马”一词就是从香港引进的流行语。但对香港粤语北上现象产生影响更多的媒体应算是电视和网络。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造商,内地的民众对其也非常熟悉,《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金枝欲孽》等都是TVB推出的经典剧集,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剧中的经典台词、经典曲目和偶像明星都成为民众追捧的对象。如今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TVB体”,它是指大量套用TVB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来“吐槽”或者寻求“安慰”,广受网友追捧,如“呐,做人呢,最紧要的就是开心”“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我对灯火发誓”“有异性,冇人性”等等。在电影方面,周星驰主演的香港经典无厘头电影《大话西游》,也将“大话”“给我个理由先”“无厘头”“曾经有XXX摆在我面前”等流行语带入内地,广为流传。在流行音乐方面,粤语歌曲以其独特的歌词内涵、唱腔而深受内地民众喜爱。词人林夕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经典,如《爱情转移》中的“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邮差》中的“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蝴蝶》中的“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等,如今被网友们大量用于网络个性签名。

在越来越多的香港粤语传入内地并成为流行语的年代,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人们趋时求新的心理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这个信息、科技日趋发达的年代,“新潮”成为了人们追求新生事物的代名词。不少翻译自英语的香港粤语新词被内地民众所追捧,如“迷你、T恤、镭射、发烧友、酷、的士、巴士、桑拿、酒会、电脑、白领、快餐、热点”等。由于经济大发展,过去常用的词语显得有些土气了,于是“电饭锅”成了“电饭煲”,“理发店”成了“发廊”,“满座”成了“爆棚”。这些新的流行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人们趋时求新心态的驱使而产生的。

(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政策的重要内容,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促进了大陆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普通话词汇。伴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往来日趋频繁,这使得港澳地区的新词语不断渗入到内地的普通话中来。港台词语的大量登陆,使粤方言成为强势方言,在汉语词汇发展进程中吹起了一阵清新的经济改革的东南风。[9]不少人甚至认为粤语是有钱人的语言,在内外因素的共同驱使下,香港粤语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入普通话。通过“经济的翅膀”进入普通话的香港粤语词汇以市场经济、科技术语和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如“按揭、大哥大、黄页、的士、收银台、热销、炒鱿鱼、炒股、理财、物流、酬宾、写字楼、休闲、拍拖、发廊、创意、性感、搞定、公干、生猛海鲜、方便面、白痴、走光、洗脑、大牌”等词语,它们丰富了普通话词汇,并频繁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香港回归以后,与大陆的政治、经贸、文化往来都日益频繁。不少港商认为香港各行业趋于饱和而大陆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于是纷纷到内地投资。许多香港学生也到内地留学,主要是以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于是,工作、学习、结婚等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港人将其语言、思想、文化带入内地并进行交流,香港粤语词汇也自然而然地随着港人与内地民众的频繁交流而进入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有的被普通话吸收,其中有部分词汇广为流传,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的流行语。

(五)普通话自身发展的需要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方言现象,正所谓“五方之民,言语异声”。与此同时,出现了民族共同语,即“雅言”。“雅言”是官话,使用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那一时期,由于各地区人民在统一的情况下交往日益频繁,于是出现了共同语吸收方言词的现象;随着历史的动荡与变迁,到了东汉末年,共同语对方言词的吸收更加明显,并且因此而茁壮成长起来;唐宋以后,由于戏曲、小说等的流行,许多方言词借着文学作品的流传进入共同语;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事物的大量出现,使共同语在外来词的渗透下逐渐洋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大量香港粤语词开始北上,甚至出现了“港式普通话”。

从历史看来,各个时期的方言和共同语都是相互渗透的,以方言词来填补和丰富共同语,是共同语自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今,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吸收作为方言的香港粤语,自然也是普通话自身发展的需要。香港粤语中的新潮、生动、形象的词语进入普通话,填补了普通话表达上的空缺,并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在香港粤语与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会促使一部分方言词成为流行语,这是我国内地出现流行语港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新时期,普通话对香港词语的广泛吸收是我国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体现,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需求。香港粤语北上,不仅增强了普通话的表现力,而且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对此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不搞“汉语危机说”等恶意宣传,努力为我国的语言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钱冠连.粤方言进入普通话[J].语文建设,1995,(6).

[2]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段开琏.中国民间方言词典[Z].海口:南海出版社,1994:30.

[4]朱广祁.当代港台用语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32.

[5]谭亚明.周星驰现象研究[J].当代电影,1999,(2).

[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上)[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98.

[7]朱广祁.当代港台用语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8.

[8]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3.

[9]郭贵龙.当代汉语骚语研究与英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58.

[10]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黄清河.近现代辞源[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0.

[13]胡双宝.汉语·汉字·汉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李家树.香港语文教学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6]欧阳觉亚.广州话俗语词典[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17]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9]王力.王力文集(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0]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1]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2]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3]张洪年.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聂雪萌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10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