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两岸产业合作问题探讨

2022-06-08

文/樊星宇

【摘要】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后续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两岸产业合作进入调整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在两岸产业合作双向性发展的新背景下进一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的合作空间及合作深度,是现阶段两岸需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樊星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回顾

两岸产业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台商赴大陆投资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扩张时期。自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两岸同时进入WTO至今,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的产业层次也不断提升,两岸产业合作模式也呈现出由垂直分工向垂直、水平并进不断深化演进的趋势。

(一) 20世纪80年代是两岸产业合作的初始阶段

在大陆开始改革开放之时,正值台湾岛内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投资环境不断恶化、许多代工厂被迫迁移海外之际。这些台商代工厂最初迁往东南亚,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关系逐渐解冻,虽然当时台湾当局对人员、机构、资金出台有着严格的限制,但在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低廉的劳动力等比较利益驱动下,台商多采取迂回方式试探性投资大陆,两岸经济交往在这时主要是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主。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放开外汇管制并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开始大量转至大陆地区,利用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低廉的劳动力取得成本优势,以致在成衣、球鞋和低阶电子产品的全球市场上提高了竞争力。而大陆则通过吸引台商投资建厂,引入了大量台资,并吸收了台商先进的制造技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了产业层次,加快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

两岸的产业合作起始于两岸中小企业之间的生产交流与合作,合作领域多是传统产业。由台湾生产原材料,经由大陆工厂制造组装后进行海外销售,两岸以垂直分工的模式成为世界分工的一个环节。至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的台资企业有1000多家,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然而,此时两岸间的产业合作尚以低阶代工为主,产业供应链体系并不完全。

(二) 20世纪90年代是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大陆加速改革开放,逐步放松内销市场管制,又掀起台商直接投资大陆的热潮。台湾经过20世纪80年代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大量外移,已逐渐形成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制造业的主体。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电子产业迅速发展为制造业的支柱。而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台湾中、上游厂商为满足在大陆的下游厂商日益增加的需求,也逐步迁移至大陆,部分台商开始在大陆投资半导体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建立研发基地,两岸产业合作开始呈现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兼备的混合分工格局。这个阶段受两岸政治关系影响,台湾当局采取“戒急用忍”政策试图阻止台湾产业外移,台商投资规模有所回落,但仍未阻挡住台湾民间赴大陆投资的热潮。

依据“台湾陆委会”网站的数据表明,1994~2000年间台商来大陆投资的件数计25869件,累计投资金额达211.24亿美元,平均每件实际投资金额为81.66万美元(1995年后多保持在100万美元以上),相较于过去的24.25万美元,成长幅度超过3倍(“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

在这一阶段,两岸产业合作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食品加工、纺织加工、橡胶品加工等传统制造行业占到投资总额的30%,但台湾赴大陆投资逐渐朝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发展。

(三) 21世纪两岸产业合作进入调整转型的新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产业合作的总体趋势仍表现为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然而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项目件数呈波动下滑趋势。这是由于自两岸相继加入WTO后,大陆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不断提高,台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引发的出口汇率风险不断上升,导致台商进入大陆投资意愿下降,阻碍了台商在大陆的进一步扩张。然而,单个项目的实际投资金额却大幅攀升,如2013年台湾向大陆投资项目虽只有2017 件,实际使用台资20.9亿美元(表1)。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台湾向大陆产业转移热潮中以大企业为投资主体,而在传统低端制造业的投资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电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有了较快发展,如2013年台商对计算机、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投资集中度已经超过30%,产业转移结构有了升级趋势。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由以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转入以质的提升为主的新阶段,两岸产业合作进入调整转型的新时期。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特征分析

(一) 两岸产业合作的单向性

从两岸经贸关系3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两岸产业合作呈现单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贸易方面,台湾对大陆长期保持高额顺差,贸易顺差额从1990年的25.1亿美元、2000年的204.5亿美元大幅增加至2013年的116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快速上升,从1992年的19.03%快速成长至2000年的24.18%,直到2010年41.89%的高峰(“台湾关税总局”网站)。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市场以及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表2)。

(二) 两岸产业合作紧密度不高

在过去的两岸产业合作道路中,虽伴随着大量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设厂,但很多转移到大陆的台湾企业并没有和大陆本土企业产生密切的合作交流,呈现出台商在大陆“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大陆的台商主要为独资企业,尽管出现了一定的本土化倾向,但未与大陆经济真正融合,两岸产业合作主要发生在台湾内部中上游企业与转移到大陆的中下游台商之间,而两岸产业不仅在技术研发、品牌打造方面的实质合作不多,在初级代工的生产环节也没有真正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为例,台湾以面板、关键零组件及模组制造为专长,大陆以电视、通讯与运输等产业下游作为优势,可惜因两岸企业未能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产业链严重断裂,只有通过贸易方式相互形成供应关系,尽管台湾产量与韩国相当,但竞争力远不如韩国,充分暴露出两岸产业合作在这一行业上的脆弱性。

(三) 两岸产业合作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两岸产业合作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和农业所占比重较小。这是由于台湾在早期产业转移时,为了利用大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成本等比较优势形成“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基本合作模式。多数台商承接国际大厂之OEM/ODM订单后,虽由台湾出货,但生产制造活动均在大陆工厂进行,这种模式注定了两岸产业合作过度集中于制造业。以历年台商投资大陆行业情况而言,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均为制造业,其中仅电子零组件制造业一个行业的投资额就将近全行业投资总额的1/5,其后依次为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13.5%),电力设备制造业(7.2%)。两岸产业合作的单一性特征凸显(表3)。

(四) 两岸产业对外依赖严重

自20世纪80年代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30多年间,两岸逐步形成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国际分工产业链深深根植于国际市场之中,两岸贸易对外依存度极高,据“台湾关税总局”资料显示,2000~2008年,台湾每年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高达50%~65%之间,两岸产业合作深受国际市场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又发生了欧债危机),欧美市场需求量大幅缩水,加之欧美国家为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启动的再工业化策略,吸引了大量欧美制造业外包厂商回流。而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欧美国家不断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手段,导致大陆与欧美国家贸易摩擦加剧,严重冲击到大陆产业与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也连带影响到岛内产业。2014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3.7%。其中,出口3万亿元人民币,下降6.1%。而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87万亿元人民币,下降8%;加工项下顺差5034亿元,收窄4.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而根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2013年全年台湾货物出口2872.6亿美元,对美国和新加坡出口分别下降1.5%和2.7%。受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两岸产业合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

(一) 两岸产业合作将呈现双向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ECFA等两岸协议的签署,台湾当局逐渐放开对陆资来台的限制,两岸产业合作也由过去几乎一面倒的不对称发展逐步成长为双向性的合作。据统计,2009年陆资赴台投资计23件,金额为3749万美元;2010年,增长为79件,金额为9435 万美元;2011 年,赴台陆资金额虽有下滑,但件数却增加到102件;2012年,赴台陆资金额更是上升了7倍之多;而2013年不论在件数还是金额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表4)。

不断壮大的赴台陆资规模将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方式,不再仅局限于大陆的产业,更通过陆资在岛内直接投资新公司或收购跨国公司在台企业,从而将两岸产业合作从大陆延伸到岛内。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集团在台湾的PC部门后,在岛内市场有了新的发展,现已成为岛内仅次于华硕与宏基的第三大PC品牌。这种良好范例将促进陆资来台的步伐,扩张大陆企业在岛内布局,两岸产业合作趋向双向性发展。

(二) 两岸“产业联盟”的构建与发展

目前,在全球化效应的不断推动下,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单个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推动了两岸产业联盟的构建。例如,2008年9月,RFID产业联盟在厦门成立。此联盟成立后,充分发挥了联盟成员在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表5)。

台湾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分工,如台企2012年在美国所获得的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5位,而大陆则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两岸围绕产业状况构建的产业联盟将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或风险,还可以较快地形成产业链,实现两岸在生产、研发、行销、物流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全面合作。另外,通过产业联盟可以在两岸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完成转型升级,提高两岸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当前两岸产业联盟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组建协会或商会等中介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联盟较少,存在联盟目标缺失、契约缺乏有效约束力、补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势必要充分加大两岸企业的融合度,不断深化提高两岸产业联盟的优势,从而逐步将产业联盟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三) 两岸新兴产业竞争加剧,合作空间扩大

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动大背景下,各国积极完成产业转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兴产业的打造,用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美国国会公布的《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科研、教育、新能源、智能电网、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并增加了133亿美元科技投入,其中仅研究和开发就达99亿美元;早在2009年,欧盟就决定到2013年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台湾黄金十年”也提出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还有云计算、智能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四大智慧型产业。然而不难发现,两岸扶植的新兴产业类别多有重复,导致出现过度投资的“红海”竞争。例如,在2008年被视为旭日高升的火红产业——太阳能,就是因为两岸的竞相投入生产,导致出现存货过多、价格低迷的现象,甚至被指为太阳能“惨业”。因此,两岸新兴产业的合作要充分利用台湾的科技研发及研发成果商品化能力和大陆的巨大规模市场、支撑产业链条件等优势,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交流与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及空间。

(四) 两岸服务业合作迎来新契机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是一个不断持续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台湾已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成为最大的经济产业。2013年,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近7成,就业人口比重也长期保持近60%,是台湾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在大陆,2013年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首次超过工业,占比近半,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或将迈入“服务化”时代,产业结构逐渐由以制造业推动经济为主向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共同推动转变,逐步实现“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两岸经济与产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服务业是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而近年来海峡两岸不断加强现代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合作,尤其是2013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后,双方在100多个服务行业相互开放市场。以金融业为例,两岸金融业的互动交流以银行业为突破口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截至2013年,已有14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了8家分行和8家代表处,有4家大陆银行在台湾设立了2家分行和2家代表处。两岸金融行业合作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拓展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将制造业优势与金融服务保障系统结合起来,提高两岸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在旅游业方面,自从2008 年台湾开放“陆客自由行”和两岸“大三通”的实现,以及近期两岸服贸协议签订后,两岸的旅游业合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据大陆官方“旅游绿皮书”资料数据显示,2013 年大陆赴台自由行人数大增,其中第一季至第三季人数较2012 年同期大增210.8%,且客源逐渐年轻化,由此可以预见,两岸旅游业市场的需求十分庞大,合作空间广阔。在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两岸旅游业如何通过不断深化合作,建立彼此的合作机制,共创两岸的观光产业共赢,是两岸旅游产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新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非.台湾经济发展通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范芹.两岸产业合作的比较优势动态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3,(5).

[3]“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EB/OL]. http://www.mac.gov.tw/.

[4]中国商务部网站[EB/OL].http://www.mofcom.gov.cn/.

[5]“台湾关税总局”网站[EB/OL].http://web.customs.gov.tw/.

[6]刘震涛,殷存毅.两岸产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综合竞争力,2010,(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

[8]单于丽.海西对台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选择与推进策略[A].第二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C].厦门大学,2011.

[9]何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评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7).

[10]施家君,张福荣.两岸产业合作之探讨[J].台湾经济金融,2013,(8).

[11]王建民.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战略意义与发展形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12]李宪建.后ECFA 时期两岸产业合作的机遇与战略重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3).

(责任编辑:夏明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