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疆FEEEP系统的协调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2-06-08

1,2崔登峰 1朱金鹤

(1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对能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论文从食物、环境、能源、人口、经济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总体协调性发展出发,分析FEEEP系统中区域粮食与人口协调性、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区域经济与能源的协调性和区域能源与环境的协调性。新疆FEEEP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自然条件、文化观念、科技创新、政策战略与社会因素,进而从农业、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发展等方面提出改善新疆FEEEP系统协调度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疆;FEEEP;能源—环境曲线;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4BJY204);兵团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YB03);兵团软科学资助项目(2013BB024-3)。

[作者简介]崔登峰(1978-),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朱金鹤(1979-),女,新疆昌吉人,博士,教授,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制度经济与产业经济。

FEEEP是APEC经济委员会于1996年10月提出的,其中F为食物(Food),三个E分别代表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而P则指人口(Population)[1]。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新疆拥有能源、土地等资源优势和边疆口岸的区位优势,然而却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储量丰富与利用交通不高问题同时并存、区域开发难度大等劣势[2]。当前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重只有38.64%,而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仅有8万平方千米,只占新疆国土面积的5%;新疆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狭小的沙漠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已接近300人/平方千米;新疆水资源比较短缺,多年平均蒸发量比平均降水量高1050毫米,城乡年生产、生活缺水43.3亿立方米。面对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FEEEP的协调发展应当作为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在依靠优势资源的前提下,确保能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稳定、人口结构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从而实现新疆的可持续性发展与长治久安。

一、新疆区域发展协调性概况

(一)区域粮食与人口协调性状况

2013年新疆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29%,人口占全国的1.66%,新疆的人均粮食产量为612.4公斤,全国为443.5公斤,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新疆人均粮食供给比较充足。新疆人均粮食产量一直高于全国,在2009年以前,新疆与全国的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率基本一致,且为比较平缓的增长。而2009年后新疆的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高于全国。2009年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和粮食价格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新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新疆农作物种植结构呈现粮食面积增长、经济作物面积减少的态势,使得粮食产量猛增。可以看出,目前新疆的粮食生产大于粮食需求,这为新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状况

2013年底新疆的人口总量为2264.3万人,平均增长率为12.42‰;GDP总量为8360.24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1%。由统计数据可知,2008年以前人口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变化较为平稳,人口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经济增长率在17%左右;而2008年以后,经济和人口的增长率开始减缓,可见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7·5”事件对新疆经济的发展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与人口的增长速度有上升趋势。总体上来说,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增长速度都在逐年减缓,且新疆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由图1所示,新疆人均GDP是逐年增加的,与全国GDP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在2009年以前新疆的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之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2013年新疆人均GDP为37847元,而全国为41709.6元,差距比较明显。同时,新疆2013年底经济人口密度为0.27人/万元(常住人口与GDP之比),而全国的经济人口密度为0.24人/万元,若以全国的经济人口密度为标准,则新疆经济人口容量为2006.46万人,比2013年底的实际人口多出257.84万人。与2011年相比,缩小了近100万人。由此可见,新疆的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低于全国水平①,但整体呈平稳好转趋势。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状况

2013年,新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依次为3.47亿吨、19970.87亿立方米,与2011年的2.88亿吨、11867.99亿立方米相比,涨幅较大。尤其是废气的排放量,增幅近70%。这说明在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都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新疆的环境污染情况到改善,新疆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2006年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增长速度几乎相同,2006年以后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使得环境污染增长减缓,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后环境污染有猛增趋势,2010年后招商引资政策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建设需要,使得各大化工能源企业入驻新疆;许多地区重点发展化工等产业,环境损害较大。

(四)区域经济与能源的协调性状况

2012年,新疆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26千克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2千克标准煤;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为0.793吨标准煤/万元,新疆单位GDP能耗为1.631吨标准煤/万元②。数据表明:新疆能耗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较低。如图2所示,新疆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于能源消费增长率比GDP增长率)伴随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新疆能源消费强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4年以前,新疆的科技水平比较低,高耗能的部门比重比较大。进入2004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和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可见新疆的高耗能部门的比重大于全国。其中,2005年后,新疆与全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出现下滑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而2008年以后,新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大,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是因为2009年后新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增大,其中2010年新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达到10.2%③。2012年,由于能源开发过度的问题被公众关注,生态文明问题矛盾尖锐,循环经济合理开发等一系列的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新疆能源消费速率放缓。

(五)区域能源与环境的协调性状况

新疆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2006年以前,环境污染增长大于能源消耗增长,2006年以后,环境污染增长小于能源消耗增长。进入“十一五”后,国家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使得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有所减缓。2009年后环境污染指数再次与能源消费指数相距较近,说明“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明显且影响的期限较短。2011年开始,新疆能源消费系数下降,环境污染指数呈平缓趋势,说明新疆能源与环境问题得到重视,中央有关环境保护的执法与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对能源合理开发和生态文明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疆FEEEP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1.新疆的水资源短缺、荒漠面积大,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新疆年均降水量在15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200毫米以上。地表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径流量的3%,相对于1/6的国土面积来说,水资源严重短缺,不适合进行大面积灌溉。新疆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仅有8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国土面积的5%[4];而新疆荒漠和沙漠面积大(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千米),这使得新疆的粮食播种面积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2.新疆的环境可承载能力较小,对新疆人口的发展构成了威胁。新疆境内多为沙漠荒地,水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使得新疆环境生态承载力较弱。新疆人口密度已达到14人/平方千米,超过国际上关于干旱区人口密度限度,尤其是新疆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狭小的沙漠绿洲上,绿洲人口密度已接近300人/平方千米,与东部沿海省份平均人口密度接近。目前,新疆的缺水率已达9.9%,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矛盾日益明显。

3.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新疆有着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而且境内多沙漠戈壁,交通不便。区内外干线运输道路比较脆弱,境内运输多沿山前台地,许多地州之间单线进出,缺少迂回或平行分流道路,连接内地省区的交通路线较少,加上境内幅员辽阔,远离疆外经济腹地,区内外运输距离长,使得新疆与国内其他省的沟通交流受到限制,正是这样形成了分散而封闭的绿洲经济,从而影响了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观念的影响

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信仰,对新疆人口系统的协调性影响较大。新疆人口的增长率和出生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新疆特殊的民族生育观密不可分。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少数民族的比例占总人口的61.8%,现有10个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几乎占新疆总人口的一半。伊斯兰教认为人享有生育权,禁止堕胎等宗教习俗、生育偏好、特殊人口生育政策使得新疆的人口增长快于全国,给新疆发展带来较大人口压力。南疆地区相对封闭和隔绝的地理和生产单元造成的封闭思维模式和封闭心理,产生了落后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科技创新的影响

科技创新会影响人口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利用率、环境保护中的清洁生产绿色技术等,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使得环境保护的效率得到提升[5]。科技创新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利于促进新疆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煤炭、石油等易污染环境能源的依赖与利用,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改变供需结构,使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6]。新疆目前科技实力薄弱,科研机构仅有27个,专利申请代理机构仅6个;高端技术人才较少,平均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不足6人;企事业单位主要专业技术人员仅为421372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形成。

(四)政策战略的影响

第一,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市场价格影响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从食物子系统的协调度分析中可知,农业的直补政策对新疆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明显。第二,新疆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新疆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速度影响较大,这会使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汉族,使得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第三,新疆招商引资计划对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影响比较大。新疆实际利用外资额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贸易对新疆经济的贡献度较高。目前,新疆拥有17个一类边境口岸和12个二类边境口岸,数量够多但是开放程度不够,会阻碍新疆贸易经济的长期发展。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后,喀什和霍尔果斯口岸作为国家经济特区快速建设,在吸引更多的外企和国内大型企业入驻新疆的同时,也为新疆能源系统的协调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口支援政策,促进了新疆与其他各省市的技术战略交流,有利于新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五)稳定因素的影响

新疆社会的稳定对于新疆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7·5”事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新疆的民族众多,信仰各异,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冲突和矛盾,这对于新疆社会的稳定性来说构成了一定威胁。加上新疆地处边疆地区,与中亚多国相毗邻,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一切的基础。新疆的国际贸易发展较快,但容易受金融动荡、周边安全状况、能源价格的影响。

三、促进FEEEP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农业发展对策

一方面,加大改善农业环境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以利用净化后的污水进行农业灌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推广与咨询机构,提高粮食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另一方面,进行适度的粮食补贴,推行较稳定的惠农政策。进行适度的粮食补贴有利于刺激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但是过度的粮食补贴却会容易使农民对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形成依赖。

(二)人口发展对策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适当调整和完善现行人口政策。鉴于新疆的特殊文化风俗,在给予少数民族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应加大计划生育的实施范围和工作力度,实施“优生、优育”的鼓励政策,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减少人口过快增长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第二,加大科教投资,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保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顺利进行;充分利用新疆高校资源,加大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第三,政府应当出台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以促进新疆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能源利用对策

1.改变能源利用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实施可持续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清洁生产等新型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能源过度消耗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同时依靠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政府应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并推广各种先进节能技术,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2.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新疆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和石油两种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能源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天然气比较丰富的新疆,应该加大天然气的推广力度,可适度对天然气的消费进行补贴。

3.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健全节能投资机制。政府和各企业单位应当实施有效的能源利用水平考核制度,及时对能源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估,以便降低能源投入成本,减小社会负效益。同时,加快新疆能源资源开发相关税费改革。加强将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所有能源品种,并视情况合理提高资源税率标准,加大各种税费地方留存比例,切实推进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四)环境保护对策

1.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实施有效的环保监控和管理机制。必须做好“三废”防治工作,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及时、彻底的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经济补偿机制,设立企业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逐年增加各种生态建设投入;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投入,通过人大监督保证环境保护投资比例随经济发展稳定增长。

2.加强新疆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新疆应进一步加强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加强对排污收费的管理。政府应当实施新型能源开发奖励机制,引导各工厂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和合理处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对于重点污染项目的排污费可适当提高。可进一步适当提高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的排污费,加强企业超标排放的管理。建议增加生态环境税,前期可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此外,应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绿化程度,以缓冲污染排放对于生态的破坏程度。

(五)经济发展对策

1.完善金融体系。金融危机对新疆经济、能源的影响较大,这说明新疆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要继续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安全管理。

2.加强招商引资管理。充分发挥新疆的边境优势,加强对外贸易,逐步提高新疆的对外开放水平。因此,鼓励边境贸易,引进外企对于新疆发展来说,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利用好对口支援条件,完善新疆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值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高级化。应当利用区位优势和科技实力,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并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鼓励和扶持新型能源产业。

4.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开展鼓励创业和就业奖励政策,减少闲置人口,促进新疆的稳定,使得经济、人口、环境的发展协调一致,力争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及长治久安打好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涛,袁建华,何林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分析模型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2):67-72.

[2]朱金鹤,李放,崔登峰.新疆兵团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基于人口、资源与公共服务的视角[J].西北人口,2013,(2):111-114.

[3]叶民强,张世英.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8):55-58.

[4]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144-148.

[5]李勇进,陈兴鹏,拓学森等.甘肃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动态仿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94-98.

[6]孙立成,周德群,胡荣华.基于非径向DEA模型的区域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7):67-71.

(责任编辑:管仲)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