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不辨泉声抑雨声—傅抱石笔下的泉瀑雨声专题展综述

2022-06-08

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傅抱石馆专题陈列展不断,2017 年春季又推出了傅抱石的重要专题陈列展:“不辨泉声抑雨声—傅抱石笔下的泉瀑雨声”,这是从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泉瀑雨景绘画藏品中遴选精品集中推出的一次重要专题展览。傅抱石是我国上世纪老一代艺术家中具有卓越艺术才华和深厚精湛文化素养的中国画家,作为我国20 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在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积极引进西方文化要素、绘画元素进行绘画创作,将现代中国画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引导了中国山水画的复兴,成为“新金陵画派”的发轫者和核心画家,“江山无限走龙蛇”,成为现代中国画创新与传承的一代大师。傅抱石的中国画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和创造,尤其在山水绘画题材、绘画专题的创作选择上,更是匠心独运,有着传统山水画题材和现代绘画观念、写生意识、时代精神和个性才情的充分反应,其中泉瀑雨声绘画题材的确立,即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善于选题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一个方面表现出傅抱石气势磅礴、壮阔雄伟、潇洒秀丽的绘画面貌特色。本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藏有关傅抱石专题展览中的一个重要展览,在2017 年首先推出,让观众从一个侧面得见傅抱石的心声及那一时代所特有的精神面貌。

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六朝时期就作为单独的一个绘画门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经过近150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极为深厚的艺术积淀和精神底蕴。在传统绘画题材的不断形成过程中,历代山水画家也创造出了泉瀑山水专题和雨景题材的山水画,不断有泉瀑山水专题和雨景题材绘画的创制,留下了诸多精美的中国画艺术精品。但也不可否认,泉瀑雨声绘画创作始终是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难题,很多技法无法成功地将泉瀑雨声自如地表现出来。在这一专题绘画创作上,确实使很多画家望而却步。元代黄公望曾经提出过,“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写山水诀》),认为水口(泉瀑)是山水画的一大关口,凭一般画家的能力和才气很难闯过这一关口。当然,雨景山水同样也是如此,也是传统山水画创作中最难表现的绘画专题之一。对于中国画中这一高难度的绘画专题,傅抱石依凭自己精湛的美术史论素养和人文知识,依托自己卓越的艺术才华集中精力攻关,不断对这一专题进行艺术实践,将在中国画中一直被认为极难处理的“泉瀑”、“水口”题材和雨声题材的绘画内容和对象作为创作的重要突破口来进行,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四川重庆金刚坡时期开始这类绘画的创作,一直到他去世的上世纪60 年代,傅抱石都没有停止这一类绘画的创作。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傅抱石终于使泉瀑雨声绘画在他手里熠熠生辉,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他自己也为能掌握这一画水写雨的绝活而自豪、而振奋不已。

写生创作的泉瀑雨声绘画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的泉瀑雨声山水画作品绝大部分为傅抱石的写生创作之作,有关泉瀑雨声的绘画作品,收藏了相当多的篇幅,如《万竿烟雨》、《千峰送雨》、《加丹美协别墅雨后南望》、《西那亚宫林木流泉》、《雨中雨花台》、《小天池》、《白山温泉》、《镜泊湖水电站进水口》、《镜泊飞泉》(5 幅)、《天池飞瀑》(4幅)、《镜泊写生》、《镜泊一角》、《烟雨迷蒙》等,都是这一类题材的绘画藏品,此次专题展即展出了相当数量的这类绘画佳作。

“搜尽奇峰打草稿”,泉瀑雨声绘画写生创作贯穿了傅抱石的一生。由于傅抱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心境不同以及面对的写生对象不同,因而在傅抱石的写生泉瀑雨声作品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精神情感变化和风格特征上的变化。如40 年代在四川多雨、奇肆幽僻的巴蜀山水,催生出了《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巴山夜雨》、《千峰送雨》、《山行遇雨》这类的绘画的创制,表现出巴蜀地区特有的山川面貌,奇肆幽邃而雄壮的绘画面貌也成为傅抱石这一时期重要的绘画风格特色。《万竿烟雨》为傅抱石上世纪40年代因抗战入川、进入绘画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出现的作品。四川多雨、多水的特点,启发了傅抱石泉瀑雨声专题的山水画创作,雨景和泉瀑题材从此成为画家一生专注的绘画创作对象,《万竿烟雨》即为傅抱石此一时期雨景题材的佳作,亦是其上世纪40 年代山水画风格基本定型的重要作品。傅抱石的《巴山夜雨》是又一幅上世纪40 年代创作的经典之作,画巴蜀地区烟雨、云水、雾气、天光迷蒙的夜雨景象。江边依稀停泊待发的江船,大地一片沉寂,似乎只听到江水隐隐流动的声音和夜雨淅沥下落的声音。雄伟的山势在雨中不断向远方延伸,更衬托出画家岑寂、思乡、不安和躁动的心境,让人沉浸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浓郁诗意氛围之中。《千峰送雨》为傅抱石泉瀑雨声题材中最为激越豪迈的一件作品,画暴雨飞泻、闪电霹雳交加、雷声隆隆的情景,万峰雨气弥漫,惊人魂魄,使画面有着磅礴激越心境的流露和雄伟气势的呈现,真有杜甫所描绘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意境在笔端的复活。从以上几幅傅抱石的雨景作品可以看出,傅抱石不仅对多雨、奇肆的巴蜀山川地貌有强烈的直觉感受和客观情景的真实描绘,而且也有画家本人个性特色、激情的投射。个性特色、诗意、文化、观念的强烈注入,使傅抱石这一时期的泉瀑雨声山水呈现出瑰丽奇伟的浪漫情调和幽邃秀丽的精神特质。这一时期画家倾向主观表现的价值取向,倾向于自我个性、激情、灵感的表达和呈现,有着对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绘画价值的认可观念在其中,这无疑使这一时期的泉瀑雨声山水创作具有诗意性、表现性、观念性和精神性的绘画特色,确立出傅抱石上世纪40 年代所特有的泉瀑雨声山水面貌。

傅抱石在山水画创作中,依据他自己的绘画实践经验,不断总结画家笔墨变化与时代的特有关系,他的“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不愧为我国现代山水画创作的经典名言,石破天惊,一语道破了山水画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将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论断推进了一大步。在傅抱石这里,笔墨成为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具有引领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他的这一绘画观念极好地把握住了笔墨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建国后,傅抱石在泉瀑雨声写生山水画的创作中走出了新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东欧写生和东北写生一系列作品的出现上,《加丹美协别墅雨后南望》、《大特达山天文台旁即景》、《西那亚宫林木流泉》、《雨中雨花台》、《小天池》、《白山温泉》、《镜泊湖水电站进水口》、《镜泊飞泉》(5 幅)、《天池飞瀑》(4幅)、《镜泊写生》、《镜泊一角》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泉瀑雨声山水力作,通过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将清新优美而充满时代活力的精神气质形象地再现出来,建国后的精神风貌跃然出现于画面之上。

1961 年所作《镜泊飞泉》,是建国后傅抱石泉瀑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大幅经典之作,通过平远、幽远的手法,描绘出镜泊湖瀑布泉轰瀑鸣、声震山谷、雷霆疾走的壮阔雄伟景色,将泉瀑飞涌、水气荡漾的动感在笔下微妙地呈现出来。以东北镜泊湖、长白山天池泉瀑为原型的泉瀑山水作品的出现,是傅抱石早期泉瀑山水的进一步深入拓展,确立了傅抱石晚年浑雄壮美的山水审美基调。《天池飞瀑》则是1961年东北写生的又一力作,画面悬崖壁立千仞,泉水正从天际轰鸣突兀而来,水气云烟弥漫飞涌、迷离徜徉。傅抱石对从真实的大自然境象观察领悟中得来的泉瀑意象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塑造出来如此奇幻的画面氛围。也只有傅抱石如此的胸襟和气魄才有如此奇幻泉瀑山水的出现。全幅用水、用墨出神入化,笔墨格调深邃壮阔、明净洗练。另一幅《天池飞瀑》亦是东北泉瀑写生的重要景点作品,作天池瀑水正从黝黑的崖壁间飞泄而下的情景,动人心魄。瀑布下落的巨大轰鸣声音似乎正隐隐传来,气势森然,泉瀑氤氲的水气则在阴黑崖壁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白亮照眼。此幅作品虽然物象极为简括,但精神意象却非常丰富,画面具有强烈的梦幻感、奇幻感,其深伟壮阔的精神境象中显然有着傅抱石这一时期特有的思想气质和精神意象的呈现。傅抱石上世纪60 年代东北写生的泉瀑雨声山水,把中国传统的泉瀑雨声绘画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将气象万千、磅礴壮观的大自然奇伟美景与自强奋进的时代精神、“搜尽奇峰”的胸襟抱负有机地汇融为一体。傅抱石晚年泉瀑雨声写生绘画有着对祖国万千变化山川景物的真实体验、感触和体悟, 他从游历中不断感受大自然山川的精魂,不断洗涤自我精神,夺自然造化,终于在笔下创制出了如此奇伟瑰丽的泉瀑雨声写生山水, 堪为苏轼“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的心境写照。旅游写生,为傅抱石的泉瀑雨声山水创作带来了源源不尽的艺术灵感。

以历史故事、文学内容、诗词为主题创作的泉瀑雨声绘画傅抱石的泉瀑雨声绘画还包括以历史故事、文学内容、诗词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如《巴山夜雨》、《潇潇暮雨》、《山行遇雨》、《山鬼》、《强渡大渡河》、《湘君涉江》、《烟雨迷蒙》以及毛主席诗意画作品等, 都是这一类的绘画专题,有些是直接以泉瀑雨声为主体进行创作构思,如《巴山夜雨》、《潇潇暮雨》、《山行遇雨》,都是这类作品。还有则是作为构建绘画空间的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以营造出阴晦迷蒙、雷电霹雳的空间氛围、画面空间,如《山鬼》、《乾坤赤》等,也可以看做泉瀑雨声绘画的拓伸。傅抱石这一类以历史故事、文学内容、诗词为主题创作的泉瀑雨声绘画包含有极为浓郁的文学、文化成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是傅抱石个性才华、精湛的文化素养、丰富渊博的美术史论知识和敏锐的艺术天赋相结合的结果,深深打上了傅抱石自我才情和文化观念的烙印。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1945 年创作的《潇潇暮雨》,为他最为满意的精品之一,山川在烟雨弥漫中沉寂,只听到雨水不断飘落、风声不时传过的声音,山阁殿宇在雨帘中微微露出,有人在向外远眺,山间小路上一持杖红衣人低头匆匆前行,身影逐渐湮没在暮色中,山野一片寂静。此幅完整再现了巴蜀地区多雨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山川风貌,不愧为传统绘画题材《潇湘夜雨》、《烟寺晚钟》神韵的现代翻版。1946 年创作的《山鬼》为傅抱石根据《楚辞·山鬼》创作的楚辞系列作品,亦是傅抱石颇富代表性的作品。作山鬼(没有玉帝册封的林间女神)缓缓行走在雨雾冥冥的阴晦空间,雷电雨雾中依稀有男性神身影在快速前行。在绘制阴雨迷蒙、鬼气森森的画面空间和塑造人物形象上,此幅达到极高的水准,连画家本人亦不时赞叹:“此中真有鬼也!”创作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湘君涉江》亦是以《楚辞》“湘君”、“湘夫人”为题创制的《二湘图》系列作品之一。《二湘图》系列作品一直是傅抱石最为主要的绘画创作主题之一。此《湘君涉江》作湘君于阴雨绵绵的秋日涉江阔步于水上的情形。浓郁的松树遮蔽天日,湘君似乎离岸正踏波而去,秋日的落叶正纷纷落下,潦缩的水气、绵绵秋雨与落叶增添了画面萧瑟的氛围,映衬出湘君秀美落寞的神情和气质。

此次展出的傅抱石1951 年创作的《强渡大渡河》,是一件以红军强渡大渡河情景而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傅抱石截取江水泉瀑一角进行描绘,不断晃动的水气、不时闪亮的天光弥漫整个画面空间,一页小舟在飞泻、奔涌的水面上艰难前行。展示正举手射击,枪声不断,与冲击两岸悬崖的涛声、晃动的水影映和,一股动人的旋律在画面深处遥遥响起,将如此的音乐感画出,为此幅最为成功的地方。傅抱石1964 年创作的《烟雨迷蒙》图,绘的是西湖烟雨迷蒙的秀丽情景。将优美的西湖雨景描绘下来,代不乏人,而以画笔将西湖景色如此逼真地绘制下来,傅抱石的此幅作品显然为描绘西湖雨景的上品之选,大雨飞泻而下,天空、远山都笼罩在蒙蒙水气之中,而近处的鲜绿柳树、游人、楼台、建筑越发显得清晰、明洁,很有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趣。

以上所列此次展出的傅抱石的几件泉瀑雨声山水作品,虽然有不少完全是从写生创作而来,但不乏浓郁诗意成分的表达和流露,这也是这类绘画题材最具特色的地方。

在泉瀑雨声山水题材中,傅抱石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作品显然更为精彩,这也是建国后傅抱石所创作出来的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此次展出的毛主席诗意画专题绘画作品有《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意》、《浪淘沙北戴河词意》(6 幅)、《乾坤赤》(3 幅),通过对画面空间特定氛围的渲染以及诗意中雨景的创造性描绘,创造出了神采迥异的诗意画作品。傅抱石是第一个以毛泽东诗意进行绘画创作的画家,此次展出的傅抱石1958 年创作的毛主席诗意画《蝶恋花答李淑一》,即是傅抱石最为重要的毛主席诗意画作品之一。倾盆大雨漫天飞泻,云雨烟雾迷蒙中,嫦娥翩翩起舞,吴刚在其身后端酒而立,绿色的柳叶在雨中不断飘落。近景部分则作无数红旗飘拂万千峰峦间,象征革命的胜利。傅抱石非常喜欢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描绘的内容,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此词意画的创作,此次展出的几幅依据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而创作的诗意画作品显然是傅抱石非常成功的雨景题材绘画作品。如1960 年所作《浪淘沙北戴河》,几株秋树凌乱地散落画面下方,在风中摇曳,远方海面上渔船正在作业,一片繁忙的景象。大雨从天空飞泻直下,水天一色,苍苍茫茫,极见动人的气势。显然是根据“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意境而绘制的作品。以非常具象的画面再现了毛泽东苍茫、寥廓的心境。此次展出的另一幅创作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浪淘沙北戴河》,则作远眺北戴河海上大雨倾盆的情形。波涛汹涌,不断地迫击海岸,雨水如帘一样倾泻下来,笼罩着天空和水面,渔船在天边若隐若现。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诗意境象。

从不同的角度选题进行这一绘画题材的创制,傅抱石乐此不疲,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北戴河雨景山水,成为晚年毛主席诗意画创作的一大亮点。南京博物院藏有3幅傅抱石根据毛主席《满江红和郭沫若》词意创作的《乾坤赤》作品,作霹雳闪电惊空、暴雨倾泻的景象,以浪漫主义笔法完整地再现出毛主席这一词意的精神内涵。傅抱石1964年创作的三件作品虽然在构图上略有不同, 但均作一轮巨大的红球(地球)悬浮天宇,霹雳闪电飞舞, 云水滚滚,几片落叶正急速地向下飘落的景致。全幅虽然着墨不多,但云水奔涌的惊人气势非常形象地再现出来,以象征手法很好地体现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 豪迈壮阔的精神意象,不愧为画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气息的得意之作。

传统绘画题材的泉瀑雨声绘画

傅抱石对于传统绘画题材的泉瀑雨声绘画创作一直情有独钟,始终没有中断与传统泉瀑雨声绘画主题的对话和新的演绎,传统泉瀑雨声绘画专题一直在他的笔下不断出现,“高士”作为一种精神意象在泉瀑雨声山水画面中出现,如南京博物院藏《秋林水阁》、《松崖对饮》、《山行遇雨图》、《听瀑图》、《岭观瀑布图》、《风雨归舟》、《飞瀑图》、《平沙落雁》、《观瀑图》、《不辨泉声抑雨声》、《岭背鸣泉》、《江南春雨》、《三老观瀑图》、《平沙落雁》、《二老观瀑图》、《观瀑图》、《四老观瀑》等,几乎都有高士形象的出现,泉瀑影中、大雨声中,都有高士拂不去的身影,或抚琴、或观瀑、或幽栖、或匆匆行走于雨帘之中,这都是傅抱石内在精神情感的外在倾述,一腔深情都凝固在这淡淡的幽影之中。傅抱石1949 年创作的《山行遇雨图》,数高士在松林间悄然前行,峰峦蜿蜒向前延伸,消失在天际,山间殿阁屋舍俨然露出松林间,忽然山雨瞬间袭来,烟岚云雾忽闪忽灭,更见薄云浅雨中动人的山间景色。此次展出的《平沙落雁》(1962 年), 作一高士正临流抚琴的情形。两条溪水从远处流来,抚琴高士心神专注,静拂弦丝,悠扬舒缓的古琴声在其指下淙淙流出。一行大雁从远处飞来,栖落在沙岸上。雁鸣声与近处的琴声、流水声相互映和,更增添了画面黄昏时分雁落沙滩的幽邃宁静氛围。此作通过画面空间的如许处理非常形象地再现出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优美意境。此次展出的同年创作的《不辨泉声抑雨声》,也是傅抱石最为惬意的描绘泉瀑景色的山水画作品,非常完美地表达出傅抱石的心声和精神追求。以大写意笔法作林树碧郁丰茂,流泉瀑布从山间飞泻而下,一高士于水阁俯视流淌的一潭碧水,呈现出幽闲平静的神情,不啻为傅抱石自我的写照。酷暑中写此高士静卧临泉,听水声泉瀑,确乎是人生最为至美的享受了。20 世纪60 年代创作的《二老观瀑图》,是傅抱石泉瀑雨声绘画中最具特色的一件作品,描绘高士观赏流泉瀑布飞泻而下的情形。两位身着白衣的高逸之士正在四面崖壁环抱的幽谷巨石之上静静观赏泉瀑,泉水从乱山、崖壁中回环、往复,急速地向下面倾泻,经过巨石汇聚成潺潺山涧飞泄而去。崖壁间水气、流云氤氲弥漫。全幅境界超逸激越,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氛围。同一时期的《四老观瀑图》,可以看作《二老观瀑图》同类的精品之作,堪称姊妹篇,亦是傅抱石晚年泉瀑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

傅抱石泉瀑雨声绘画从一个侧面颇为鲜明地表现出傅抱石极为高超的山水画创作水平以及高度驾驭笔墨语言的能力,能将水势、水情、水性表达得如此完美,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深深拓展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范畴和审美内涵。从此次展出的泉瀑雨声绘画可以看出,傅抱石开辟出来的泉瀑雨声绘画具有非常浓郁的写生、写实创作意趣和深邃壮美的审美基调,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泉瀑山水画作品。此类作品或以气势磅礴壮观取胜,或意境幽邃秀美而深得人们的青睐,集中体现出傅抱石丰富深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绘画境界颇为洗练、深邃、沉雄、壮阔,基本上代表了傅抱石不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面貌。

傅抱石是在接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崛起的一代山水画家,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艺术创造力表现在他的绘画创作上,便是各种绘画题材的熟练驾驭能力和现实写生能力的综合融汇。傅抱石非常善于将传统绘画题材、绘画元素、绘画观念与创作中所面临的具体语境、创作对象、精神意象、表现主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立出其山水画独具一格的画面空间氛围和精神意象。泉瀑雨声绘画是傅抱石在探索现代山水画过程中开拓出来的最具特色的绘画创作题材之一,成为傅抱石绘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代创作出来的泉瀑雨声绘画的经典之作!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