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农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矛盾关系分析

2022-06-08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实现亿万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的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属于转型期,当代农民思想观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也有时代特色。因此,实现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认识农民的传统文化、农民的现世化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并通过现世化的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理想;现世化;农民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农民传统文化的历史境遇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

研究农民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须界定二者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民传统文化是依附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根植于农民群体并传承下来表现为价值观念、道德习俗、宗教信仰等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产生于农民群体的或统治阶级在农民群体中灌输且被农民接受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认知、掌握、实践。

农民传统文化是矛盾复合体,存在保守与革命、朴实与自私、坚韧与软弱等多样性。农民传统文化建立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小私有生产所有制经济基础上,是世俗文化的一种。当前,小农生产方式及其影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民传统文化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旨,找到与农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认识,润物细无声,让伟大的中国梦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全民梦。农民传统文化中有建构类似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有与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立场的一致性,而马克思主义者就应找到二者相结合的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社会理想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契合点

农民的社会理想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传统文化中农民追求的理想社会不能简单归结为“平均主义”,其社会理想蕴含的合理内核是农民对公平正义的一种呼吁、向往、追求,即力图在追求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更重要的是和谐是农民呼唤“大同”的社会过程中追求的生存状态,其中有对家庭的和谐追求,如“家和万事兴”;也有劳动的理想,如“并耕而作”等,这与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描写:“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③有相似之处,但马克思更强调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的和谐---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总之,农民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公正的大同社会——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有的学者说“其中以均平理想为重要内容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相似之处。”①而马克思则证明了这种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当代的阶级差别将消失;而且在这个制度之下——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但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很有益的过渡时期以后,——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②到近代,工业文明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演进,农民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标杆,力求实现农村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成为农民阶级实现社会理想的必然选择。党和政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活力,使得农民的社会理想不断现世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中,同时谋求和实现着农民自身的幸福生活。

2.政治立场的一致——农民的现世反抗精神与批判的、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马克思认为“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④基于以上分析,有学者认为小农分散性的特点反映到其政治意识中,则表现为阶级观念淡薄。本文认为农民阶级意识强弱和反抗精神的表现与统治者的强弱、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农民对于压迫的感知和认知度相关,由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农民的自我解放意识日益觉醒,“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⑤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的同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也有了更强烈的期盼。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农民阶层体认到自身的阶级归属,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诉求。另一方面,党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决定了必然要重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经济政治地位。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成功解决农民的现实的最迫切、最根本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到了现实路径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农民很重视现世的拯救和价值。有的学者说中国农民有“多神”的信仰,这种多神现象恰恰反映了农民的现世性,农民心目中的神是符合他们精神寄托的神,能来世能救赎的神。他们一直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谁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就跟谁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高度重视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系列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十三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新世纪,取消农业税、新农合、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农业现代经营方式的革新等系列政策再次开拓了“三农”的发展空间。中国农民选择了共产党,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解决农民具体问题的过程,此过程也不断深化着农民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农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困难

1.与时俱进——农民传统文化改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农民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马克思主义开放的世界历史观的冲突实质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工业化大生产方式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打破个国别史,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经济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⑥随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⑦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深层变革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初始传播过程中便遇到了问题,“任我们说得天花乱坠,而且他们总是耳过风等于没有这么一回事的样子,并且有许多青年农民说我们是发了疯。”农民是最注重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耐心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世界一体化”矛盾也是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矛盾。

2.科学理念——农民传统文化中的经验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的冲突

农民传统文化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农民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方法论表现为经验主义,更多的是基于经验上的对现实利益取舍和利弊多少的判断。这里说现实利益,而不是现世利益,因为现实的利益是短暂的,现世有更长的持续性。如土地革命过程中,农民为了生存之本的土地,可以打破经验上曾经可依附的家族势力的圈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存在的状况下,农民的经验主义仍然存在。不能认为当代农民应用了现代工业技术的成果机械化的耕作、化肥、农药等,就有了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评估、测算等对于土地小块经营的农民个体而言有诸多困难,农民主要靠经验采取行动,这就造成了农民个体抵御风险能力很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

3.人生价值——农民传统文化的自私性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农民个体抵御风险能力很低,自然造成农民追求私利和质朴的利他行为的矛盾,反映到人生价值观是自私性和马克思主义高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矛盾。这些观念影响着农民的现代化。如改革开放后,一批农民兴办工厂企业,成了私营企业主,虽然物质富裕了,但精神层面仍保留着一些农民的自私自利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思维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结合起来,双重作用下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如克服了农民自利性、利用农民的质朴的利他主义、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的部分农村地区,便较好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如以华西村便是较好的发挥了集体主义的协作方式,而很多个体承包且缺乏联营的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小农经济和私利文化的弊端值得反思。

三、从农民传统文化看农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1.关键在于基层领导干部

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推车推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民大众化过程中,关键是教育好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与普通农民联系最密切。一部分基层干部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明白农民的习俗,他们在本地区本部门有相当的影响,最能通过当地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和当地的情况结合,不仅使马克思说中国话,而且马克思说方言。而有的基层领导干部一手拿着中央惠农政策文件,一面又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怎么能让农民信赖党的政策,信赖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世俗化,还是现世化

马克思大众化首先不是将马克思庸俗化,也不仅仅是世俗化,世俗化是用农民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正确的诠释马克思主义;而现世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农民有自己的判定标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相通的。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物质的东西而已”。面对中国农民传统文化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的说教,更需要现实世界有力的物质载体,物质需要物质的力量解决农民的现世性问题。马克思说:“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土地私有制的必然规律”。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一文中分析了这一规律,并通过考察“大农户和小农户的畜牧业”得出结论:农户规模愈大,畜牧的质量愈高。农民的生产不再只是本地意义的生产,也受全国甚至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如农产品市场存在谷贱伤农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的矛盾,这就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农业技术。而这些都需要有现代思想的农民,政府应制定政策,提供软环境,帮助农民在观念上打破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放眼看世界,使得农村的人财物在地区之间充分流动起来。

2.农民文化生活城镇化≠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

城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看到也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物质的建设和精神的建设不同步,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应该明白农民生活城镇化,不等于实现了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农民用上了手机、洗衣机、冰箱、电脑等一些现代科技产品,不等于农民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唯物史观,不等于农民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等于农民有了政治参与意识和话语权。长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农民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功利主义思想结合,可以导致其社会道德底线的沦丧。农村城镇化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农民现代化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某一个阶层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各个阶层的发展。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不能不考虑农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引文注释

①熊辉. 农民文化传统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办)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