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建设

2022-06-08

白鸽

摘要:马克思对文化的独特理解,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在多重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在唯物史观的框架里考察文化现象。马克思文化观坚持大众化、开放融合,具有先进取向和很强的现实价值。对提升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四条路径,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克思;文化观;文化竞争力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

纵观马克思经典著作,对“文化”这一概念都没有明确定义,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词相比,“文化”一词在其著作中使用很少。但马克思将“文化”概念宽泛化,对其内涵进行了拓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这种宽泛的文化概念,把文化概念与文明概念不加以区分。文化泛指人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很多时候都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在马克思著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早期空想共产主义错误的主张进行了批评,尤其对绝对平均主义批评时强调“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在这个论述里,马克思认为文化概念和文明概念是一致的,可以并列使用。

马克思有时也会将文化看成是和意识形态相似的一个概念。比如,马克思在其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论述了这场“文化斗争”,强调“如果现在,在进行文化斗争的时候,那么只有采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才行……”。在这里,马克思从意识形态上把文化与精神斗争结合起来,这就把“文化”概念扩大化。马克思文化观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在一定经济基础条件下产生。一切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是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在人类意识上的反映,并不是空想出来的,这种观念形态还要制约于客观物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在适应经济基础时还会表现出自身长期积淀和复杂的特征。第二,文化发展一般与物质生产不均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阐述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是不均衡的,两者有时候会呈现相反状态,这是马克思文化观的重要思想之一。这种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和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种文化与物质生产不均衡表明落后国家也可以发展先进文化,主要是基于文化和生产力的不平衡,生产力落后并不代表文化落后;也表明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资本主义有可能创造比较先进的文化。

第三,文化在特征上表现为现实性、开放性和跨越性。马克思的文化现实性强调文化观出发点不是虚无缥缈的“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东西。马克思的文化开放性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不断累积积淀,是社会现象和政治的反映,必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条件以及人的实践方式等。马克思的文化跨越性强调文化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动力是生产力的大发展,也不排除落后地区文化跨越发展,并且超过经济发达地区。

二、马克思文化观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观。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各社会要素之间包括文化要素的互相关系和动态运动的过程。他强调“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强调了在社会实践中,社会是一种由组成其各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体,而文化又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文化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社会有机体包含多方面,既包括经济、政治,也包括宗教、思想等,这些因素之间对立统一,共同促进有机体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对包括文化各要素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描述。马克思在晚年通过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环境和文化差别,对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落后地区文化跨越发展。在文化发展的曲折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都出现从低级向高级跃进的动态过程,跃进中必然出现不同的文化发展形态。因此,马克思文化观中强调文化不是单线发展,是可以从经济落后地区跨越发展成优秀文化先行区。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现实价值

1.发展文化要重视广大群众的需求群众是文化发展之源,在目前工业化大发展阶段,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大众精神匮乏。由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都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仍然存在。所以,在现阶段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本,大力发展大众文化,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的现实要求。

2.发展文化要立足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实践都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主要表现在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民族文化中都有许多共性。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其它基本的伦理道德。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不同,也存在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发展大众文化,就要充分尊重和挖掘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3.发展文化要坚持开放和融合,要尽可能吸收优秀文化成果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国和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地文明不断交融,任何一个地方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互相影响和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文化发展历程表明,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通过开放交流,吸收其他地方文化精华,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自身文化发展模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发展文化上固步自封,对外排斥,就会阻碍其文化的大发展。文化本身有多样性特点,开放和融合的文化发展观就是要汲取多样文化的精华,进而促进地区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4.树立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观

文化的发展不是静态的,要结合时代潮流顺势而为,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进步文化。

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初步思考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评价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重要子系统,它不同于基础设施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硬竞争力,可以通过短期的合理规划和投资快速发展起来。它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积淀渐进推进。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开放系统,应该开放融合,兼容并蓄,同时结合地区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特色文化,形成中国特色先进城市文化体系。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是我国综合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软实力,也具有“硬发展”特征;文化产业既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要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就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是文化价值所在。要将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融合起来,立足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破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瓶颈。要在文化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资金上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要围绕增强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打响历史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品牌、重大文化项目品牌,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国际化水平。

2.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融合力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并不是要否定或全部吸收城市传统文化,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文化底蕴,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定位,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品格,有诸多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成份。现阶段就是要把城市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动起来。要辩证分析传统文化,选择性吸收传统文化。要整合文化资源,创新传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

3.加大文化创新力度,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文化资源一般只是客观存在的一些风俗、传说、自然风景、建筑等,只有通过政府或者社会创意和资金运作,才能把这些“文化观念”转变成现实的文化产业。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要结合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出一批水平高、特色足、群众喜爱、市场欢迎的文学、音乐、戏剧、书法、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文化创新活力,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注重开发城市旅游文化产品,尤其要开发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故事传说等文化产品,重点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设施,注重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力图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产品品牌。

4.加强文化人才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人才竞争力

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要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尽一切努力为文化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并随着各地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而增长。要创新用人体制机制,根据文化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健全规范的文化人才有偿转让和合理流动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4]李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江汉论坛,2010(9).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2014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校级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4YYB059)]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