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微信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022-06-08

  摘要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产物,微信以其新颖独特的功能和强烈的互动性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微信本身有着其他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在微信中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已赢得巨大市场的微信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挑战。本文结合作者在商丘师范学院实际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经验,探究了微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多方面影响,最后勾勒出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德育教育;学生教育工作


  前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话的手机聊天软件,在其后短短一年时间内已超3亿用户,这是因为微信这种即时通讯软件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沟通方式,而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更是使用微信的中间力量[1]。微信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和社交的模式,同时也更新了传播理念。可以说微信做到了“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3G、4G无线网络业务的深入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种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微信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2]。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微信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2]。据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到的大学生群体中有9成以上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93%的大学生使用微信,并且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有84%是每天5小时及以上在线的,还有15%的大学生表示全天在线[3]。


  微信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提供大学生一个信息交流、互动学习、宣泄情感的平台,还对大学生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形成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4]。因此,如何有效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微信这一现代化互联网工具,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面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的需求,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者的管理教育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以往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总是有意识地选择一定的材料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所接受到的网络信息和现实信息内容往往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必然会引起年轻人思想上的疑惑、混乱以至背叛。加上现实中网络信息的虚拟化,学生教育工作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德育教育工作方式再局限于传统模式必将严重落伍。


  传统的德育教育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变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作为教育目的,最终使大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具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开展情感教育工作,这样能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还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课堂外宣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为辅助手段而展开的,其目的重在解决人们思想领域中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中人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凝聚人心作用,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精神需求。


  2微信给德育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微信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集中性。注册参与微信互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8-24岁之间,大学生是参与微信互动的主要力量,其知识渊博,参与积极性高,活跃度强,促进了微信的使用频率[5]。其二,时空性。参与微信舆论的人群,不限时间,根据用户使用微信的习惯发现,微信使用频率高,粘黏度高和倾向性高,这是除了移动工具的便携之外,还在于微信功能的多元化,使得微信传播呈现使用频率高以及受众的黏度高等特点。


  现在,通过微信与学生建立可持续的互动关系,可以聊天,可以解答疑惑,可以共同完成既定任务等。如何利用好微信的网络服务,探索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当前的重要挑战。因此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平台的功能及优势,探索其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实效性,以促进微信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高校辅导员或班导师开通个人微博或微信,加强德育教育。辅导员或班导师应经常收集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微信学习,可以有效地利用零散的时间。


  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普及导致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并对生存演化于其中的舆论产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给传统舆论引导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只有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利用信息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主体作用,利用权威性优势,继续发挥传统媒介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亲近性优势,大力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新力军作用,才能掌握新媒介环境下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新时期德育教育中使用微信的作用和手段


  基于微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结合当下微信的应用特点,对高校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结合自己的体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如下:


  通过微信可以构建一种很好地隐性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无意识中就接受了知识的熏陶与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微信等新型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与学生互动的关系,将严肃的教育转变为无声的支持与评论,让枯燥无味的德育教育内容转变为声音、图片等乐于被学生接收的形式,让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更便于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新兴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对广大大学生群体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普遍的猎奇心理,因此,通过微信将道德教化的相关信息投放到大学生的手机终端之上,自然会引起受众的围观,并会根据微信的内容进行实时的互动。同时,微信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主动应用其新功能,这也为通过微信进行道德教化信息的传递和推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当微信的信息内容中增加了创意性的图片、视频等信息之后,信息传播的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大学生在试探性的分享信息内容的同时会通过网络对其进行“转播”,提高受众面。


  鉴于微信的上述作用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应在下面几点做到位:


  3.1从大学生入手,加强对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的引导和教育


  正确、合理、适度的使用微信微信作为新兴多元的社交工具,由于其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相互之间沟通的距离,更多的满足了青年人社会交往、思想交流、主动参与的需求,激发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微信交流与共享的基础上,大学生主动的实践和探索能够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思维的缜密性。但是,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正确、合理、适度的使用微信成为重要的课题。首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影响生活学习的情况下理性使用。其次,通过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指导大学正确理解和合理选择大众传播资源,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批评能力和不良信息辨认能力。使其能够科学地利用手机媒体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服务,同时也需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微信犯罪的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避免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最后,利用微信等大众媒介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3.2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工作队伍


  当前针对在大学生生活中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使用,作为大学生的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打造一批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要掌握微信并熟练进行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要具有被一定的新科学技术应用意识和微信手机媒体载体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工作队伍。要求学生工作队伍要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强化教育者地位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合理引导大学生成为微信使用中的中心地位。满足大学生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理论素养和媒介技术素质,自觉掌握微信的特点和使用技巧,使自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着,又称为微信信息的收集者、发布者和管理者。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运用微信的水平,加强主渠道教育,传播先进的文化,让新媒体形成合力。必要时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专题学习,普遍提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微信操控能力,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以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会遭到学生的抵制的,只有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方案才能使微信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3.3以关键人群为突破口建立良性的德育教育交流圈


  在微信中以关键人群为契机实现将德育教育投放到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中,并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微信锁定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班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工作者等构建特定的微信教育朋友圈,并在朋友圈里进行德育教育。开展自省、比较、内化的自我教育活动,发扬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这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信为开创大学校園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契机:①建立纵向的各班级、班委、社团部门的微信群,并建立以各班群主为代表的主微信群作为连接各支部微信群的纽带。通过组建以辅导员、班委、社团、老师、家长为分类好友的微信团队,既可实现信息及时交流、反馈与传送,又可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缩短了了解学生思想的时间成本。②建立横向的各活动项目微信群,搭建微信平台,组建微信团队,利于改进工作方式。学生管理工作会涉及的许多内容,如团务、教学、助学金评选以及奖学金评选等内容,可以依照学生管理工作的性质进行分类和建立不同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进行讨论和解答在这个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最易波动,并及时跟进工作进度,了解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思想动态并通过微信群解决。


  3.4要多方互动,建立无形的课外课堂


  思想政治的学习,德育教育的提升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时间有限的,与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不无矛盾。所以,必要的课外阅读和知识补充不可或缺。通过微信平台,学生可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和素材,且这些资料贴近生活,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从而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大量相关的参考文献,指导学生阅读。师生还可以在微信群里展开研讨,各抒己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有形的课堂,建立无形的课堂。


  面对微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辨明利弊,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既要把握机遇,以微信为载体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作更好发展,更要敢于正视问题,应对挑战,积极规避一切不利因素。


  4结束语


  当前,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该对微信等一类新媒体进行主动的占领,及时运用微信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放大正面舆论的声音。通过完善高校的信息监管和信仰教育机制,让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全面覆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舆论阵地。


  参考文献 

  [1] 王晓凡.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5,(9):137-138. 

  [2] 傅林静.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高教论坛,2015,(9):137-138. 

  [3] 陆高峰.微信舆论传播与用户使用特征[J].青年记者,2014, (33):102. 

  [4] 刘先长.微信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与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5,(7):98-99. 

  [5] 吕少蓬,王交来.高校学生微信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4):53-54. 

  作者简介:董若颖(1979-),女,河南偃师人,毕业院校: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商丘师范学院教育教师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学前教育研究。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