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2-06-08

谢 娟 周怡然 汪新雨 吴瑞娟 叶秋萍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高频使用的通讯工具,而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日趋明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文首先通过对芜湖市高校7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的危害;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从自身、家庭、教师、高校四方面的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在大学生中,手机因其小巧、方便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在给大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的隐患。

1 手机依赖

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限于心理学领域,手机依赖行为看作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手机依赖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严重依赖者会出现躯体不适,社会功能受到相应的损害,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此类人群应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为社会与学校以及个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芜湖市三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随机选取进行施测。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99份,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3%。其中男生381人,女生318人,管理类116人,师范类152人,医学类283人,工科类14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调查法

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结合芜湖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23个项目,涉及大学生的统计学信息、使用手机的态度、频率、场所、以及所引起的身心症状等方面项目。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spss统计描述和推断并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重要和比较重要,29.2%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一般重要,只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没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33.2%,使用手机每天长达6小时以上的占12.9%。在关于手机使用用途方面,73.7%的同学认为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联系和信息来源,21.8%的学生认为主要作用是打发时间,4.6%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关于手机使用场所调查中发现,22.1%的学生在入睡前总是玩会手机,43.1%的同学选择经常,29.9%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4.9%的学生在入睡前从不玩手机。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很高,手机成为大学生沟通、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3.2 大学生手机使用原因自我评价情况

在关于手机过度依赖的主要原因方面调查发现,31.8%的学生认为通信的需要,36.5%的学生认为娱乐的需要,只有2.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大学生活的无聊为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的占到29.6%。在“上课时,无论老师讲课精彩与否,您都会把手机拿出来玩吗?”15%的学生选择符合,45.1%的学生选择一般,39.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学习功能较少,而大学的教学好坏也不是导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引起的身心症状

调查发现,如果出门忘记带手机,有22.6%的学生觉得不自在,马上回去拿,50.8%的学生选择不回去拿,但心里空空的,感觉不方便,26.6%的学生觉得没影响。在关于是否会经常因为玩手机而忘记该做的事情方面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选择符合。而在是否会因为手机来电或短信而中断学习的调查中,45.7%的学生会中断学习,只有11.3%的学生选择不会,43%的学生选择不一定。在你会在手机没信号或连不上网络的时候烦躁、焦急的调查中,7.7%的学生总是出现烦躁和焦虑,21.9%的学生经常出现,55.3%的学生偶尔出现,只有15.1的学生从不出现。而在长时间玩手机你是否出现身心状况改变方面的调查显示,59.4的学生都出现眼睛干涩或模糊,23.8%的学生出现头晕或头痛,15.9%的学生出现手麻现象,22.7%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14.2%的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情况,15.7%的同学出现睡眠质量变差情况。在“我总是把手机拿出来却又不知道要干什么”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符合或很符合,40.6%的学生选择偶尔,25.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研究显示,有很多大学生已因手机的使用导致很多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状。

3.4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

在“发现自己因过分投入于手机而减少了周围朋友的交往”问题的调查中,41.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44.9%的学生选择一般,14.7%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父母或朋友抱怨我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问题方面,40.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37.9%的学生选择一般,21.2%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您更喜欢与人用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调查中,5.9%的学生选择总是,20%的学生选择经常,43.1%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18.4%的学生选择从不。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的使用对其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因分析

4.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和放纵型都会对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明显影响,专制型家长对孩子严厉、否定、惩罚等,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减少,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怀和理解,使孩子缺失自我价值,形成了自卑人格。而放纵型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放纵和忽视,也让孩子缺乏关心和帮助,幸福感逐渐缺失,也会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另外,家庭的不和谐、离异、单亲等状况也会是孩子逃离现实,进入手机世界。

4.2 社会支持方面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获得各方面社会支持相对减少,大学生与父母等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他们无法获得初高中时期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更加的宽松,大学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和开放,另外大学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大幅下降,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增多。

4.3 社会文化影响

现如今大学生处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2013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达11.8小时。”可见,整个社会所处媒介环境是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时代背景。

4.4 人格特质等自身方面

相关研究发现,“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多,相对而言,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少;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奋斗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差,手机成为了他们青睐的娱乐工具和交往工具。

4.5 逃避某种压力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未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上未能获取成就感与优越感的他们逃避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沉溺于手机游戏、小说、手机交际等。另一方面,手机作为通讯交往工具,能降低与他们正面交际的紧张感,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来说,这样交流会更加自在,也能获得成就感,长久的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又会弱化他们原本的现实交际能力,导致恶性循环。

4.6 资源的获取途径

在当今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中,人的交际网络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地位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因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和学校内资本和信息,拓宽个人交际圈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短息和电话,也许就错过了一个获得资本和信息的机会,这就导致手机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即便在课堂等一些不方面的场所也会一遍遍的查看手机。

5 建议对策

5.1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加大关注,家长可以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与孩子一起的时间,给予关怀和理解,避免他们从虚拟世界寻找依赖,逐渐远离现实世界的乐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适当的给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有效的给予了大学生精神上的帮助,为他们内心情感和压力提供了倾诉的出口,有效地杜绝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中寻找依赖。

5.2 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学的特殊阶段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远远低于该阶段的要求。自控力差,必然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容易受到诱惑并陷入其中等。大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人的自制力。

5.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体制

在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和宽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才能让课堂具有魅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有听课的欲望,避免自控力差的学生寻求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从而产生依赖。

5.4 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普测筛选出易发生依赖特质的学生,进行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并跟踪关注;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手机依赖倾向学生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掌握放松技巧,帮助学生脱离手机依赖;对于那些确实严重依赖,且已发展为病态的大学生,及时转介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5.5 群体氛围对从众行为有重要影响

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文化、群体氛围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对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辩论赛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活动,有效的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在这种氛围和文化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从而有效的远离对手机的依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秦亚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

[2]梁娜.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2009.

[3]洪艳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4]杜立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5]郭欢.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

[6]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2013.

[7]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

[8]江奕其.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3.

[9]段水莲.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干预及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责任编辑:刘展]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