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品德教学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

2022-06-08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是意义世界中的一员,它内在于生活”[1]。可见,生活不是品德教育的目的,而是载体,回归生活,是为了让品德教育更加有效。但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就要求品德教师能有一双“慧眼”,准确分辨什么是学生主体的生活,什么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唯其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一、回归主体生活 
  (一)案例呈现 
  [案例1]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教师出示课件后,让学生谈谈听了夏夜青蛙呱呱叫之后的感受。学生纷纷发言,表示“如音乐般动听”,感觉“夏夜很美”,甚至感到“生活的诗意”“世界的美好”。老师欣然首肯,微笑致意;可当有一位学生感到“很吵人、很烦”时,老师脸一沉,转移了话题:“你说话声音太小,坐下!” 
  (二)原因解构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执教老师为上好这节课,颇费了一番工夫:通过课件的制作,唤醒孩子的生活记忆。从效果上看,孩子们确实被唤醒了,表示“如音乐般动听”“夏夜很美”,甚至感到“生活的诗意”“世界的美好”,当然很让老师满意。但当有学生说“很吵人、很烦”时,老师的态度变了:“你说话声音太小,坐下!”老师的教学便退回到了成人的立场,回归生活的努力也就半途而废了。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老师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导致他在面对学生有不一样的意见时,断然挥起“师道尊严”的大棒,中断了学生的“叛离”行为。缺少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让老师与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失之交臂。可见,案例中,教师回归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 
  (三)对策建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品德教学所要回归的生活,一定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的生活。这种生活,一定是学生生命在场的生活。生命在场,要求把学生看成一个主动的、自觉的、有创造性的主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2]而要实现品德教学中的生命在场,就应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的参与为起点,以学生获得知识、启迪智慧和润泽生命为皈依。一旦课堂生成超出了预设,教师就应尊重、倾听、等待、引领,如此,才能构建回归主体生命的品德课堂。 
  二、回归真实生活 
  (一)案例呈现 
  [案例2]在品德与生活《我的一家人》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孩子和爸爸妈妈蒙上眼睛找对方的游戏。活动如预设进行——孩子未摸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却摸到了孩子。见此情景,老师断言:“还是爸爸妈妈最关爱孩子!” 
  (二)原因解构 
  蒙眼让爸爸妈妈与孩子互相找对方的游戏设计,的确很有吸引力,活动也似乎达成了预设:“还是爸爸妈妈最关爱孩子!”果真如此吗?蒙眼找人,考验着一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力。而在这两点上,成长中的孩子显然比不过成人,由此得出“还是爸爸妈妈最关爱孩子”的结论,显然缺少说服力。退一步说,“爸爸妈妈更关爱孩子”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基于动物的本能和对未来的希冀,爸爸妈妈当然“更关爱孩子”,而孩子要“更关爱爸爸妈妈”,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心智发展水平上看,都不现实。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情景看似真实,其实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并没有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 
  (三)对策建构 
  作为品德教师应时时反思,自己回归的是不是孩子的真实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3]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品德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准确判断哪些是孩子真实的生活,哪些是虚假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展开教学。但这双“慧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需要教师在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人生智慧,不断地对事物进行理性追问。所以,要成为孩子合格的心灵“引路人”,品德教师就应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者、思考者、行动者。 
  三、回归意义生活 
  (一)案例呈现 
  [案例3]在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请一位孩子演奏二胡。就在大家都赞叹不已时,有几位小朋友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好听”。见此情景,执教老师“盛情”邀请他们上台拉一曲。结果,受邀登台演奏的孩子出尽了洋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借机教导:“现在才知道,拉二胡真难吧!” 
  (二)原因解构 
  案例中,看似几个“刺头”被老师治得“服服帖帖”,课也上得“有惊无险”,但本课 “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显然,被嘲弄的孩子接受的是羞辱而不是教育,台下的孩子则只是欣赏了一场“闹剧”,这些都与“成长”无关。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拉好二胡的,实在是凤毛麟角。选择这样的孩子来表演,就算没有后面的“插曲”,唤醒的也只是他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班上其它孩子的生活,换句话说,这样的“生活”,对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三)对策重构 
  品德教学所强调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要引导儿童不断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使许多原来对于他们不具意义的生活现象进入他们的意义世界中。从儿童的视角,这个意义世界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能引导孩子去理解、体验生活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好;第二,能让孩子感到,“我在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价值,实现其品德与社会性发展。[4]可见,品德教师在追求课程对生活的回归时,“意义”应该成为一个当仁不让的“关键词”。 
  总之,只有回归孩子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的成人生活,只有回归孩子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假的生活,只有回归孩子的意义生活,我们才能走进品德课堂这一“迷人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4. 
  [2]周波.生命在场:课堂教学的基点[J].教学与管理,2009(1):5. 
  [3]唐爱民.真实的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07,27(5):47-50. 
  [4]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J]. 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0):22.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城南 
  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19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