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共生理论下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2-06-08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进一步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城镇化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含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全方位的变化,是多要素动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要发展,其方式必然要转变,在空间结构上必须经历城镇化,在产业结构上必须经历工业化,二者存在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城镇化显著特点:其一是农业人口的城市化市民化转移,伴随着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迁,消费结构也随之变迁;其二是社会生产方式由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的变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将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
  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中期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开展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破解我省面临的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缓解我省传统农业、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并存的"三元结构""两大发展断层":即传统农业与大工业发展断层、高科技深加工产业与传统工业发展断层的矛盾。
  一、共生理论指导下的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1.共生理论及其核心机理
  共生理论(SymbiosisTheory)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已有一个多世纪了。按照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1879)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即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而经济学家将生物运动规律引入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探寻之中,发现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经济组织之间、产业之间也有类似于生物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交互融合渗透现象。后续经济学者还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主体共生关系还存在多元化发展趋势,共生形态不仅依存在同类产业内部的企业开始朝着产业边缘化的"长尾"方向发展,而且不同产业的企业开始横跨产业边界,通过差异化手段得到崭新的市场"蓝海"领域。共生理论在经济社会具有广泛应用性,其核心机理是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合作共荣;其特点表现为:共生并不排除竞争;竞争型共同体通过竞争获得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进化是共生系统的总的方向与趋势。
  2.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形成多元生态经济联合体
  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城镇化建设,虽然有的试点取得了成功,但也有的存在着诸多隐患:如,过分强调产值与GDP捆绑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悖的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病态城镇化;一味以西方城镇为参照系的城镇化,使城镇化成为中国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的城镇化;在错误城镇化理论误导下,使城镇化成为不计成本的盲目追求大城市扩张的非理性城镇化。
  笔者认为,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应是形成城乡一体的多元生态经济联合体。即以工业文明为导向,以生态文明为导航,发挥湖北省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制造业优势、高科技信息产业优势、交通与地理区位优势,从顶层设计湖北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入手,创建湖北省市、城镇、村乡多元共生,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经济主体以及产业多元化的、低碳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的城镇化人口居住新模式。
  二、"三级城区辐射"分层分类协同发展战略
  在共生理论指导下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必须与湖北省"两型社会""武汉1+8城市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同共生发展。"十二五"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为此,笔者提出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的"三级城区辐射"分层分类协调发展战略是:湖北省会武汉中心一级大型城区、各地县市州二级中型城区、偏远城镇小型三级城区,分类错层、协调发展。
  1.武汉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向虚拟经济延伸
  为了避免湖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心偏移的"一边倒"现象,湖北应该牢牢抓住武汉中心城区--一级城市的龙头作用,发挥其区位、交通、信息、科教、人才及工业产业基础齐备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孵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逐级形成对周边中型城市--二级城市、若干边远小型城镇--三级城区辐射的、立体交错的、散点分布的环形"商圈"。在武汉特大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光电高科技产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现代金融服务业、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发展空间,以健康的虚拟经济的乘数效应"发酵"、助推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虚拟经济能够产生财富效应,能够体现资源、资产和实体经济的市场价值,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目前湖北虚拟经济发展不够,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匹配,如果能以武汉虚拟经济作为湖北实体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助推器",打造武汉大都市在全国中部的金融中心地位,就能在湖北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元共同体,促进湖北城镇化建设中虚拟与实体经济共生系统的"进化"。
  2.二级城区、三级城镇分类错层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湖北作为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基地,具备追赶型经济的"后发优势"。在黄石和鄂州,可以利用其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孝感、仙桃、潜江、天门可以发挥其连接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在咸宁和黄冈可以发挥其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优势仍在农业基础,选准各地县重点乡镇,以先进制造业为突破口,专注于城镇乡村的绿色农业、绿色加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依托农业资源,依靠高新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高效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为解决农村地区卖粮难、实现粮食增值的重要途径,培育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加工大省的跨越,实施"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现农村经济与工业经济共生协调发展,形成我省第一、二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借鉴天津"三区联动"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城镇化建设必然出现农民"三种方式"转变,即生产方式、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镇转化的变革过程。农民的生产方式由分散的、传统的农耕方式向集成式、科学的农业园区变革;再由规模化农业园区向先进制造业主导的规模化工业园区衔接、渗透和转型;居住方式由散居的乡村转变为群居的现代城镇社区;生活方式转变伴随着消费形态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存型、温饱型经济形态转化为居民发展型、休闲娱乐享受型消费经济形态。基于这种变革的普遍性,湖北省城镇化建设有必要借鉴先行先试的天津经验,走出有特色的追赶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