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对策

2022-06-09

  摘要:以揭阳市“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分析了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7%以上。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读报难、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不包括学生课本,农民人均一年只有0.1册书,也就是说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尤其是西部农村,有10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农民存在“看书难、买书难”的情况,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也很突出。

  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在甘肃和贵州进行了建设“农家书屋”的试点工作,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中央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以此为标志,“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被列为国家工程。工程计划到2010年将在全国农村建立“农家书屋”20万家。2015年实现“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行政村,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近30万家,覆盖全国40%的行政村,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形势喜人。纵观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建设速度令人振奋。然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1、揭阳市“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揭阳市位处广东省东南部之粤东地区,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下辖揭东、揭西、惠来三县和榕城区,代管普宁市(县级),是潮汕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市区陆地面积5240km2,2009年底户籍人口649.11万人,是广东第四人口(户籍)大市;共有1445个行政村,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70%。但由于地理位置所致和山区面积偏大等诸多因素制约,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建市以来,文化设施特别是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揭阳市经济相对薄弱,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着,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数量极少,据揭阳市文广新局统计,截止2009年底,揭阳市建成“农家书屋”71家,距离省下达“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还差550家,只完成11.43%。已建成的“农家书屋”50%以上是依托新农村而建,属一次性捐建,建成后能保持正常开放的不多,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由于受经费、人员、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建设资金缺乏

  在“农家书屋”建设调查中,市、县、村、镇反映最集中的就是建设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国家适当补贴。按照国家“农家书屋”建设最低标准,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期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首期资金配置最少2万元。首期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部分农业县区资金压力更大,资金难以落实。目前“农家书屋”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很难争取到资金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委会,无集体经济实体,实行农业税后,村里取消“提留”,只靠出租“人口田”以外的少许耕地作为村的正常办公费用,无钱支持“农家书屋”建设。揭阳市有1445个行政村,按“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要求,2010年要完成550家任务,按每个“农家书屋”投入2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1100余万,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市财政来说有一定压力。资金从哪里来,如何筹集资金,成为“农家书屋”建设的瓶颈,也成为“农家书屋”建设急待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2“农家书屋”总量少、进展慢

  目前,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广东省2009年底共建成“农家书屋”4736家,珠三角地区建设“农家书屋”1950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93.53%。其中中山市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展缓慢,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的22.31%。揭阳市有行政村1445个,至2009年底,建成“农家书屋”71家,距离省“十一五”建设任务621家还差550家,只完成11.43%,建成“农家书屋”数量少、进展慢,按目前的建设速度,要完成上述目标,30年后才可实现。

  1.3“农家书屋”利用率普遍偏低

  目前村级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主要有4种:

  一是依托新农村示范点,由村两委干部代为管理;二是依托乡村中小学,村校合建;三是依托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专人管理;四是依托村老年协会,由村老年协会代为管理。

  “农家书屋”建设依托在不同单位中,利用率是不一样的。

  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与乡村中小学中利用率较高,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多设在村中心位置,内部除“农家书屋”之外,还有网吧、棋牌室、培训室、乡(镇)情展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多,对读者吸引力大;在乡村中小学,有教师兼职做管理员,满足对学生开外放,还可以对村民开放,故利用率也高;村老年活动中心也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聘请有文化的老年人做管理员,开放有保证,因此利用率也不低;建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农家书屋”利用率最低。据调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兼任的比例较大,由于农业经济,集体公务少,乡村干部只有在紧急公务才碰头,村委会一般见不到人,“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没有额外的报酬,属于无偿劳动,积极性很低,村民到“农家书屋”吃闭门羹很正常,只有上级来检查时,才让村民来借书装门面,平时都将书锁在柜子里,书看起来都很新,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

  1.4管理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

  “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由农民自已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民自助读书场所,图书管理人员多数为兼职,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图书分类不科学,使村民查找图书很不方便,服务功能单一。有的“农家书屋”因借阅没有及时登记,造成图书丢失;有的为防止图书丢失,采取只阅不借的管理办法;甚至有的认为图书是国家财产,怕丢失,干脆锁起来,不向村民开放,把书当收藏,建成之后,就是“铁将军”守门,书屋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1.5捐赠读物难合农民口味

  通过捐献等方式募集的图书通常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大多不合村民口味,往往是用不上、留不住,而农民迫切需要的,与农民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党的政策、法律、农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以及文艺类等方面的书籍,往往又不多,赠书没有考虑地方特色,许多捐献的读物质量难以保证,内容陈旧过时,甚至是将清理的多年库底子、压架子的销售不出去的陈年老货送到农村,有的为凑数量,摆在书架上,很像旧书回收站,致使许多农民读者对“农家书屋”失去了兴趣。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工程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等重要的农村文化建设重大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推动全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存在问题,建设“农家书屋”必须抓紧抓好如下几方面:

  2.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