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温室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的补偿方法研究

2022-06-09

  【摘要】针对春冬季节温室内CO2浓度低下的问题,采用风送式CO2气体补偿装置,调控温室环境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以补偿时间为输入量,补偿效果和补偿速率为输出量,建立补偿时间和补偿量的线性关系,通过定时定压的“多次少量施放,超过上限停施”的方式向温室补充CO2,调控温室环境中的CO2含量,以达到精确补偿的效果。结果表明,向温室一次补偿5 min的CO2气体,室内CO2平均浓度在15 min内由205 μmol/mol达到540 μmol/mol,间歇补偿3次,室内CO2平均浓度在45 min内由205 μmol/mol达到1200 μmol/mol。说明补偿时间与其补偿量呈线性关系,标准偏差在0~3.03%范围内,实现了温室CO2快速精确补偿的功能。 毕业论文格式

  温室各项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温室植物的生长发育,其中CO2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CO2浓度不仅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植物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还能修复土壤中DEHP污染[1],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温室种植的植物绝大部分都是C3植物,C3植物的酶不像C4植物的酶有很强的亲和力[2],能将大气中低浓度的CO2固定下来,所以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易受CO2浓度影响。在目前大气CO2浓度下,包括在温室环境中,CO2的平均浓度为340 μmol/mol,这个数值没有达到植物光合作用的饱和点,所以植物光合作用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产量低、质量低。围绕这些问题,大量研究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温室和塑料大棚里的CO2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3-4],提出了一些低补偿办法,主要有开放式气体施肥、枝条树袋法等。 

  温室CO2的补偿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研究的重点主要在CO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5],对根系生发的影响[6-7],关于预测和计算补偿到达浓度值和保持时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在春季温室CO2浓度较低的时候开始试验,最终确定了补偿时间和补偿量的线性关系,为温室CO2的精确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温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与CO2浓度密切相关,CO2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呈倒U型,如图1所示,在CO2浓度为0~200 μmol/mol时,植物停止呼吸,在浓度超过1800 μmol/mol时,视为“有毒浓度”[8]。植物在340 μmol/mol的CO2浓度下能以正常(设为100%)速率生长,当温室中CO2浓度达到600 μmol/mol时,植物的生长速率是正常生长速率的2倍(200%),当浓度到达1200 μmol/mol时,植物的生长速率到达峰值(260%),随后生长速率随CO2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不同植物最适合的CO2生长浓度各不相同,实际情况中对最适合CO2浓度难以把握,查阅相关研究可知:最适合多种植物生长的CO2浓度通常为600~1800 μmol/mol 。虽然在1200~1800 μmol/mol范围内,植物的生长速率也达到了正常生长速率的200%以上,但出于经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本试验将CO2浓度补偿上限设为1200 μmol/mol。 

  受季节和环境的影响,一年之中3~6月份大气中CO2浓度最低[9],此时又是植物生长的高峰期,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消耗较多的CO2,而大气中CO2浓度一般为330~340 μmol/mol,此时仅仅依靠大气中的CO2含量来提高温室CO2浓度是不够的。因此在必要时,需通过补偿措施来调控温室CO2的浓度[10]。 

  试验时间选择在4月份,为了制定适宜的补偿方案,本文记录了2015年4月1日~15日温室里CO2浓度日变化的数据,算出各时刻的平均值绘制成折线图2。 

  在一天之内,11:30~18:00时CO2浓度低于大气中的一般水平,而此时温度高、光照强,正值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好时段,如果CO2浓度再降低,将会导致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烧伤,因此本试验选择在该时段进行温室CO2气体的补偿。 

  材料与方法 

  材料 

  试验选择在2015年4月,于江苏省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Venlo 玻璃温室中进行,该Venlo 型玻璃温室为钢架砖墙结构,长度16 m,宽度8 m。试验所种植的植物是辣椒,采用基质栽培。试验内容为在CO2浓度呈亏缺状态时,用风送式CO2气体补偿装置补充CO2,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CO2。风送式CO2气体补偿装置如图3所示,是由风扇和CO2钢瓶组成,开启控制开关即可向温室补充CO2气体。 

  温室内传感器分布图如图4所示,D与F、E、G位置对称,每对点中选择一点测量即可,所以最终选择A、B、C、D、G作为测量点,然后在测试位置分别安装CO2传感器。试验期间采集参数包括:各测试点CO2浓度的变化、风扇调节下CO2浓度到达均匀分布的时间、CO2浓度到达上限的补偿时间和补偿的次数。 

  方法 

  试验前读取室内CO2的浓度,每次试验选择室内CO2的浓度与平均浓度接近的时候开始。当温室CO2的平均浓度低于系统所设定的下限210 μmol/mol 

  时,开始进行CO2的补偿。为了探究补偿时间和补偿量的关系,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CO2补偿,观察其浓度变化与补偿时间的关系。然后建立补偿时间和补偿量的线性关系,根据需要补偿的量有效预测补偿CO2气体的时间,最终选择适合的补偿方法。 

  试验过程与分析 

  时间与补偿效果的关系 

  试验分别选择了4月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的12:00~14:00进行CO2补偿。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试验误差,降低温室内CO2气体的流失,试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温室门和天窗关闭。 

  选取接近开始浓度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分别进行 

  1、2、3、4、5、6、7、8 min的CO2气体补偿操作。从试验开始起,每15 s读取一次各传感器的CO2浓度示数,并进行记录,共记录15 min,从5 个CO2传感器获得平均最高浓度、平均稳定浓度、开始浓度与稳定浓度的差值,结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CO2的平均浓度由初始浓度开始分别上升。根据以上试验数据画出CO2平均浓度示数变化,如图5所示。求出补偿时间和补偿量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65.033x+5.8667,决定系数为0.9996。 

  试验前测得室内平均CO2浓度为205 μmol/mol,要补偿到上限1200 μmol/mol,通过拟合公式计算出补偿时间为13.825 min。若进行一次大量的补偿,则CO2的浓度会急剧增高,到达“有毒浓度”范围,并维持较长时间,反而会抑制植物生长。因此,本试验采取的是“多次少量”的补偿方式,既可以及时观察CO2到达的浓度,又方便操作。考虑到补偿过程中植物仍然在吸收CO2气体,CO2气体浓度会降低,所以本试验最终选择“1次补偿为5 min,补偿3 次”的方案进行温室CO2的补偿。 

  补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选取补充5 min CO2后的浓度变化来研究补偿速率与补偿时间的关系。分别选取15、30、45、60 s为时间间隔,建立不同时间尺度下CO2平均浓度变化速率和补偿时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刚开始补充CO2的时候,补偿速率由0 μmol/(mol·s)急剧上升达到1.09 μmol/(mol·s),之后补偿速率便呈缓慢上升趋势,保持在1.13 μmol/(mol·s)。当停止补充CO2时,室内CO2平均浓度还在继续增加,只是增长变得缓慢,所以补偿速率呈下降趋势,但补偿速率仍然大于0 μmol/(mol·s)。在6.5 min后,室内CO2平均浓度达到最高值后,室内CO2平均浓度从最高值一直降低,增长速率便逐渐下降到负值,等CO2平均浓度慢慢趋于稳定值时,速率恢复到0 μmol/(mol·s)。所以补偿CO2时,温室中的CO2浓度会急剧增高到最高值,然后才缓慢的下降,直至趋于稳定浓度。 

  试验与分析 

  第一次补偿5 min后,温室内5个不同位置的CO2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如图7所示,可看出风送式CO2气肥补施装置的补施效果。传感器A、B、C都位于装置正前方,但距离逐渐变大,A距装置最近,对CO2浓度变化的感知能力最强,到5 min补偿结束时达到该点的浓度最高值750 μmol/mol左右,随后又逐渐降到稳定值540 μmol/mol左右,浓度变化差值最大,所以到达稳定值的时间不是最短的。而传感器D、G不在装置的正前方且距离较远,系统启动后,CO2浓度一直平缓上升,到达稳定值的时间较长。单次补偿5 min后,A、B、C、D、G点 CO2浓度达到稳定值的平均时间依次约为11、10.5、10、10.8、11.5 min。可见温室内各点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并不一致,该装置基本能在12 min内保证温室内不同的各点处的CO2浓度分布达到均匀。因此本试验设置两次补偿间隔为15 min。一次5 min的CO2气体补偿后,温室内CO2的平均浓度由补偿前的205 μmol/mol上升到稳定值540 μmol/mol,其示数明显高于没有补充的时候,但温室内CO2浓度未达到设定上限值1200 μmol/mol,还需补偿CO2,直到3次补偿结束。根据CO2浓度变化数据绘制出图8。由图8可知,试验前CO2平均浓度为205 μmol/mol,3次补偿后CO2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到540、872、1201 μmol/mol,表明风送式CO2气肥补施装置对温室CO2补偿的效果明显。 

  结论 

  试验证明,利用本试验的风送式CO2气肥补施装置能大幅度提高温室CO2浓度。补偿时间为5 min,温室内各点处CO2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浓度平均值由205 μmol/mol上升到540 μmol/mol,上升幅度约为335 μmol/mol。通过数据比较证明,在补偿5 min CO2气体之后,各个传感器的示数逐渐升高并到达稳定值540 μmol/mol,虽然达稳定值的时间不一样,但在停止补充CO2之后的7 min之内,各传感器示数逐渐趋于平稳。 

  根据补偿时间与其补偿量的线性关系,精确计算出试验需要补偿的时间,并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少量多次”的CO2气肥补施方案,得出“1次补偿5 min,两次补偿间隔15 min,总计补偿3次”为本试验的最佳补偿方案,能在45 min内使CO2平均浓度由205 μmol/mol上升至1200 μmol/mol,保证植物生长所需。 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1] 刁晓君,王曙光,慕楠.增施CO2对植物修复土壤DEHP 污染的影响究 

  [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3):839-846. 

  [2] 康辉.环境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 

  14(22):42-44. 

  [3] 马成芝,孙立德,梁志兵,等.日光温室大棚辣椒CO2浓度变化规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9):1615-1617. 

  [4] 王勇,颉建明,郁继华,等.砂石地基质栽培番茄日光温室CO2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2012,6(47):57-62. 

  [5] 魏珉, 邢禹贤, 马红.果菜苗期CO2施肥壮苗效果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0,31(2):196-200. 

  [6] 马永亮,王开运,孙卿,等.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40-1645. 

  [7] 牛耀芳, 宗晓波,都韶婷.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240-246. 

  [8] 赵天宏,王美玉,张巍巍,等.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6, 15(3):1096-1100. 

  [9] 张福墁.设施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 魏珉.日光温室CO2 环境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