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及解决方案研究

2022-06-09

摘要:通过分析农村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建立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框架;并在该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模型;从模型出发,提出了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整合模型;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9-2224-05

 

  RuralInformationIntegrationModelandSolutions

 

  GAOXi-rong,TAOBo,DUMao-kang,SHANLing-li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ct:Basedonanalyzingtheruralinformationresourcesandthecharacteristicsofthedistribution,thebasicframeworkofrural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onwassetupandtheruralinformationintegrationmodelwasbuilt.Accordingtothemodel,thespecificsolutionsofruralinformationintegrationwereputfiguredout.

 

  Keywords:ruralinformationresourcesintegration;integrationmodel;solutions

 

  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各部门形成合力,联手推进农村信息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国家有关部委也围绕其主体业务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1]。其中,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国家不断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要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村,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城乡统筹,必须将信息化深入到“三农”工作中。实现农村信息化,不仅要完善简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等硬件,更关键的是要丰富农村信息资源[2]。而现实中,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部门分布广泛,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农业单位以及大量的科研院所,但农村信息资源分散,信息缺乏时效性,使用者无法及时获取有用的农村信息资源,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基于此,有必要分析农村信息资源的特性及分布特点,构建资源整合模型,对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拟定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方案,为“三农”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信息资源,从而提升信息提供的质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1农村信息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农村信息资源是立足于农村全民事业而对各类信息源的统称,它是指能够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产生启迪或知道效应的各种信息[3]。崔静等[4]认为农村信息资源的概念与城市信息资源相对,二者均为社会和经济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

 

  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即通过行政、市场手段对涉农机构中闲置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整合、补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5]。He[6]基于农村信息化建和和信息服务的现状,提出建设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以期加强信息共享,促进城乡信息融合。贾天理[7]从资源、人口、发展和环境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农村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以及农村信息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认为农村信息资源应该进行有效配置,农村信息的加速传播可以转变居民消费方式。王华丽[8]认为只有提高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并构建农村信息资源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整合模式以及与之协同运作的机制,才能优化配置农村信息资源。

 

  由于农村信息资源分散、规模小,信息提供单位协作较差,网站信息资源重复,采集和使用成本均较高,缺乏时效性,导致我国农村信息化层次较低,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数字鸿沟不断加大[9]。由于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存储分散、结构不统一等原因,造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对实现城乡统筹和建设农村信息现代化显得格外重要。

 

  2农村信息资源的特性及分布

 

  2.1农村信息资源的特性

 

  2.1.1农村信息资源的垄断性农村信息资源的信息生产者包括各政府部门机构、农业信息中心、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部门机构掌握着与自身职能相关的农村信息资源。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农村信息资源的分布分散,数据结构不同,数据库不兼容等原因,众多农村信息资源无法整合与共享,阻碍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传递和利用,从而造成农村信息资源的垄断性。

 

  2.1.2农村信息资源的季节性农村信息资源是农业生产、科研、教育以及农民生活、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反映,农村生产活动以及农民生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季节和时间的不同,其对信息的关注点不断变化,所发布的信息是一种具有时效性、动态的季节性信息。农村信息资源的季节性表现在农村信息资源具有应时性以及生命周期。因此,不同季节需要不同的农村信息,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有效信息。

 

  2.1.3农村信息资源的地域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农村信息资源相对分割独立。一方面,对于农业生产信息而言,由于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迥异,农作物种类区别较大,所需的农业生产信息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国内农产品生产尚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市场不健全,农产品经济市场沟通成本高昂。同时,农业主流企业是小企业区域市场企业、大型农产品超市,这样就造成非政府收购的小农经济难以获得外界的农产品市场信息,造成地域分割性。

 

  2.1.4农村信息资源的公共性一方面,农村信息资源本身的可共享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农村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农村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为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部门,而且在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信息资源主要依靠公共设施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投入,从而使农村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性。

 

  2.1.5农村信息资源的分散性农村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类别众多,所涉及的部门、机构、企业也错综复杂,既包括政府的不同部门机构,又包括其他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私人企业。这些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数据信息零星、分散、无序、杂乱,只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其进行选择、精炼、剔除、转换、整理、归纳、推测、存储等程序化操作,才能使其有效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

 

  2.1.6农村信息资源的增值性农村信息资源的增值性是指在整合共享部门机构和私人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这些整合后的信息有利于进行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传递、利用,并生产出新的农村信息资源以及农村信息服务产品,使原农村信息资源的价值大大增加。

 

  2.2农村信息资源分布特点

 

  2.2.1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相互孤立、分布分散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构成网络建设的内在条件。目前,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主要以文献型、数值型、事实型为主。农村信息资源内容广泛,信息的生产部门众多,造成不同农村信息资源分布在相应的信息资源生产部门,并且自用数据库多,公用共享库少。

 

  2.2.2农村信息数据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由于不同部门机构对农村数据信息的描述、定义、获取、表示形式和信息应用环境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整合并实现相互调用、共享。这样,一方面造成数据信息咨询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另一方面可用的信息资源又严重不足。

 

  2.3农村信息资源机构分布

 

  从“三农”问题的角度说,农村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收藏机构包括:政府部门机构、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私人组织。

 

  2.3.1政府部门机构提供农村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农村工作委员会、林业局、农业(农垦)局、水产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其中农村工作委员会、林业局、农业(农垦)局、水产局等农业机构主要提供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信息,包括气候和天气信息、土壤信息、水分信息、作物生长及病虫害信息、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等。民政局主要提供农村救灾、救助以及农民生活保障等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提供农民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和政策信息。

 

  2.3.2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主要是各种涉农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如科研院所、农业类大专院校、各级气象局站、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各行业协会等。它们所提供的农村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发展信息。

 

  2.3.3私人组织私人组织主要包括非政府收购企业、超市、农贸市场。这些私人组织掌握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比如大型农产品超市以及农贸市场掌握着大量一手的农产品销售数据信息,严密关注着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和供给变化,这些信息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和模型

 

  3.1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

 

  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对象包括涉农信息内容、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设施,其中,信息技术设施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10]。为了保证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目标,需要“机构、安全、标准、法律”为支柱。图1描述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框架,它由4个支柱支撑的4个层次叠加组成。

 

  图1中,2个支柱属于社会人文环境的组织、法律保障支柱,另2个支柱属于自然科技环境的安全和标准化支柱。4个层次是自下而上的,即:从基础层(包括硬件、软件及网络)、数据层(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服务层(包括数据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关联等)到应用层(包括农业科技数据库、农村基本信息数据库、综合知识门户等)。

 

  3.2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模型

 

  章成志等[11]提出了一个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和模型,再结合农村信息资源的特点,将分散的异构系统中的异构农村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或重组,生成一个更加有序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农村信息资源系统。根据这一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思想,可以建立一个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三维模型(图2)。其中资源维显示了农村信息资源的类型,从资源整合范围来看,整合从结构化资源到半结构化资源,再到非结构化资源,整合的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维显示了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关联——知识发现”的信息服务过程中,资源处理的智能化不断增强,服务的效率不断提高;应用维显示了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应用层次,在“数据库——农村专题数据库——农村专题导航库——综合知识门户”的应用过程中,资源整合的层次不断提高(图3)。

 

  3.3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的数学描述

 

  设Ω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前的信息分布空间,Ⅱ为信息资源整合后的信息分布空间,则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可表示为:从空间Ω经过R,S,A三个维度整合后,转换为空间Ⅱ。记为:f(R,S,A):Ω→Ⅱ资源整合的程度表示为:F=f(R,S,A)

 

  式中,R为资源维变量,表明了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对象范围,亦即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S为服务维变量,表明了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利用效率,亦即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度。A为应用维变量,表明了信息资源整合的资源应用层次,亦即信息资源整合的高度。

 

  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可以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组织的有序化(或结构化)、农村信息资源处理的智能化、农村信息资源应用的集成化。从这3个目标出发,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所要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常表示为实际需求),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深度及高度在“Ω→Ⅱ”转换中,达到一个最优点,即信息资源整合的程度达最优值,用数学模型表示为:

 

  Maxf(R,S,A)

 

  S.t.R>0,S>0,A>0

 

  由图3可以看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程度的最低点,即最低层次整合的状态为:结构化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信息资源整合程度的最高点,即最高层子整合的状态为: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结构化等3种数据,以专题数据库、学科导航库等应用方式,为信息资源使用者提供信息资源的知识关联、知识发现、知识推荐等服务。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