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022-06-09

  摘要 阐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发展潜力;云南永胜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053-01

  水稻栽培技术的引进及推广,使永胜县稻区水稻单产得到了快速提高与发展,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产量的提高,都以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前提。加上单一技术的应用使新产品的推广和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同时以土壤板结、盐碱化提高、打破生态平衡、病虫害加剧、环境污染危及公共卫生等作为代价。逐渐形成水稻高产→加大化学肥料、农药的投入→土壤、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近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成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真正地实现袁隆平近期提出高产的4个基本条件: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解决了投入与产出、高产与生态稳定之间的矛盾。为保证区域粮食安全、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使技术成果的转化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1 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的基础原理

  1.1 给根系良好的生长发育空间,培育壮根

  该技术使每根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不让根系相互争氧气、水分。传统的水稻生长离不开水,从移栽后长期有水层,造成土壤不透气、根系区缺氧、土壤酸化,最终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根变成黄根、黑根、死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则上水的管理采用干湿交替,在穗区的水层也不超过2 cm,使水稻根系一直是强壮的白根,为强分蘖、壮籽粒、提高单产打下基础。

  1.2 促成强大的有效分蘖

  水稻分蘖从移栽后就一直有序的进行,优越的肥水条件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分蘖。但后期的分蘖往往是无效的分蘖,成穗率较低,还容易倒伏。

  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预先确定要实现的目标产量,根据产量确定移栽密度、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及理论产量。全部过程以培育壮秧、清水浅水浅插、扩行缩株、减苗促苗、控水调肥、露田促蘖、晒田控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目标产量。其中,有效分蘖是关键,当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就要及时控制以确保有效分蘖数,每个有效分蘖的穗实粒数达120粒,基本苗25.5万根/hm2的产量就达到10.00~12.75 t/hm2,而传统栽培仅为5 570 kg/hm2。其原理是根系活跃,植株生长较为健壮,为地上部分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条件,良好的地上部分又提供了更多的养分用于根系生长,良性互动培育了高素质植株,增强了抗逆性和抗病性,最终提高了产量。

  2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硬件设施跟不上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比传统栽培对秧田的要求高,田地要能排能灌,不能是“阴阳田”、“烂田”等。而现在的农业设施虽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

  2.2 有机肥源不足

  由于近年来养殖家禽的农户越来越少,过腹还田的有机肥也相应减少,农户还有焚烧秸秆的习惯,使得秸秆还田的有机肥也在减少。近年来虽加大了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秸秆腐熟剂、有机复合肥的推广和运用,但还需要一个过程。

  2.3 种植农户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大多有素质、有文化的青年都脱离了土地,留下一些大龄妇女从事农业种植活动,推广新技术较为困难。

  2.4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技术需要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有较强的节令性。同时,干旱时要有水源保障,以确保各个技术环节得以实施,而大多数的田块水源不足,各项技术指标难以实现。

  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是根据平衡施肥原理和群体质量栽培理论,根据土壤特性、作物需肥特性、氮肥当季利用率三大参数,应用斯坦福方程,求算出所需氮肥的适宜用量,并根据群体质量栽培理论,提出基蘖肥和穗肥的合理运筹比例,应用临界法,计算出生产优质高产水稻磷钾肥的适宜施用量[1],借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运用综合技术,达到苗壮、秆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优质。

  3.1 培育壮秧及科学移栽

  培育壮秧,育秧采用旱育稀植,同时使用旱育保。28~35 d的秧龄,4叶1心的带蘖移栽、浅栽、拉线条栽(13~30 cm),插单苗,基本苗25.5万根/hm2,比传统的(10~13 cm)栽培密度超稀植增产效果明显。稀植,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有效分蘖的发生,可根据实际微调株行距。小苗移栽采用28~32 d秧龄的4叶1心时移栽、浅插,以利于最低节位的分蘖发生,突出早生快发,可以育旱秧或湿润秧。做法:将水田整平,隔夜或自然落平时,清水或浅水移栽,深度1~2 cm。

  3.2 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严格控制水层

  科学灌溉,采用浅水移栽、浅水活棵。坚持无水或少水(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3页)

  插秧返青,分蘖后期至有效终止期时开始退水落干,至幼穗分化前保持田面无水层,幼穗分化后至抽穗前干湿交替,保证土壤通气便于根系生长[2]。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要根据土壤实际调整。移栽后水分管理采用干湿交替,干干湿湿,严禁灌溉深水,以保持土壤的湿润为标准。给根系良好的发育空间,从而作用于地上部分,促使其茁壮成长。永胜县的部分水稻田由于长期淹水,导致根系缺氧变黑、变烂,最终导致结实率降低,甚至无法抽穗。在籽粒干物质形成期可灌溉1 cm左右浅水,以满足需求。

  3.3 少施勤施化肥,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

  精细施肥,在确保有机肥时,根据所定产量精确施肥。同时也要根据苗情在移栽后7、12 d,倒4叶、倒2叶时分别准确施用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穗肥。各类型田地施有机肥15.0~22.5 t/hm2,这样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同时用普钙750 kg/hm2作基肥。移栽后5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75 kg/hm2,移栽后12 d施尿素120 kg/hm2左右,倒4叶时施尿素90 kg/hm2左右、硫酸钾150 kg/hm2,倒2叶时施尿素90 kg/hm2左右[3]。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针对永胜县的螟虫、粘虫、飞虱等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时防治,强化栽培,避免稻瘟病、纹枯病、赤枯病的大发生[4]。

  4 参考文献

  [1] 吴风清,谭和芳,赵伯康,等.水稻精确施肥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08(1):1.

  [2] 吴文革,李成葵,陈周前,等.水稻技术本土化研究[J].中国稻米,2003(4):17.

  [3] 郭恒东,张贵龙,刘学文,等.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96-297.

  [4] 罗正东.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密度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0(7):65-6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