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

2022-06-09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越来越差的环境要求我们保护环境,而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加准确以及精密的信息,同时使我们对生活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基于此,文章对新时期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分布点;监测仪器;改进措施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100-02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1.050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污染问题突出,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环境监测质量必须有更大的提高。

  1影响因素

  环境监测工作向来就是一项社会上基础性且重要的工作。面对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环境监测质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有一些因素对环境监测质量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

  1.1环境监测的分布点

  环境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的第一步,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监测布点工作能否完成好直接决定整个监测质量的高低。因此,只有确保环境监测布点的质量才可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而有很多的不利因素对环境布点有影响,如:天气情况、周围的环境、排污口的具体设置位置、粉尘等都会影响到监测布点,最终造成监测的结果不准确。一些细微的因素都会对精密的检测仪器有不利影响,直接影响数据的精准度。虽然在进行每次环境监测前,工作人员对布点的选取都做了很多详细的评估,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监测质量有所影响。

  1.2采样质量的高低

  为了保证整个监测工作可以取得有效的进展,一般在实施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都会对环境质量进行采样。这些采样多是在一些野外采集而来,所以样品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样就使得样本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如此,在进行样品采集的时候,采集所用的仪器的质量问题、采集到的数量、样品的具体储存方式和频率以及运输样品的方式都会对样品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落实到每个环节,才可能保证采集到的样品的质量。

  1.3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

  由于工作人员是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这项工作完成的效果的高低。工作人员是否有责任心、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价值观是否正确以及具体的技术水平都是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由于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的提高,需要一批有责任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因此,在招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达标。

  1.4监测仪器的好坏

  在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监测仪器是最基础的设备和组成部分。因此,监测仪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监测质量的高低。在每个监测环节都对监测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监测仪器数据准确性差,就会使得对整个样品的分析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在具体不同样品采集的时候要用不同的采集仪器。比如采集水样对其石油含量进行分析时,要用玻璃容器进行采集。由于塑料容器容易导致分析结果的偏离,所以不采用塑料仪器进行样品采集。另外再如测试药品质量的采集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样品的质量和成分的差异选取适合的器皿进行监测。对一些精准度要求高的样品,就要采用精准度高的仪器。此外,仪器精准度的校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避免实验产生不良的结果,以及影响数据的精准度,在工作之前要对仪器进行校准工作,从而提高监测质量。

  1.5结果分析的方法

  在我们的样品进行检测时,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而这些不同的分析结果直接是会存在误差的。由于样品的检测数据和评价标准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一些改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就要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技术有所提高和改进。

  2改进措施

  既然现代社会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2.1改善环境监督体系的薄弱环节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就我国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来说有着很多薄弱的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改善,同时还要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水污染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仍然很艰巨。在某种原因上,空气和废气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这两者的监测难度系数高。也正是多变的影响因素和复杂的操作程序使得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进展难度大。这些检测资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检测分析得来的资料对今后的监测工作都提供了一些治理和改善的基础性资料。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对现场检测环境以及操作过程有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有利于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加以改正。这些记录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监督对这些过程找出问题所在,避免重蹈覆辙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对现场监测和应急监测等此类薄弱环节的改善,并加强质量监管力度,完善和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环境测量质量的精准线不断提高和进步。

  2.2优化监测点位

  由于监测环境的复杂性,很难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分辨率,所以我们在进行监测布点时最好采用以最少的测点来代表最大的空间的方法。在进行监测布点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而选取最好的技术方法。因此,为了提高布点的功能性,要对原有的监测点进行良好的保持,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前后的变化有一个很好的对比,从而更加有利于之后的检测工作的开展。

  2.3完善监测方法

  由于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完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制定配套的分析方法,健全和完善监测体系。对于检测方法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进行。比如对空气、噪声、废水、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的系列我们可以进行标准分析。建立监测体系,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4提高样品质量

  样品的采集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样品质量的提高可以使环境监测质量也有所提高。主要可以通过对样品质量进行策划、保证、控制、改进等方法,提高样品的质量。对样品的保养、检测、校准、以及保证其完整和整洁,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采集到的样品的质量。

  2.5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是整个监测工作的执行者,因此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监测质量有直接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技术考核工作。另外,还可以投入基层,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最后,可以制定一定的鼓励政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是百利而无一害。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缓解环境压力,我们要致力于环境改善工作,要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诸多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明珠.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7).

  [2]胡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方法分析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7).

  [3]郭大全,张凯强,李志明.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