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2022-06-09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主要证候分布规律、辨证用药规律。 方法 对2002~2012年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中的证型、证素和用药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是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胃湿热,其中肝胃气滞出现频率最高,约占21.58%;辨证的主要证素,在病位因素中以胃为主,其次为脾、肝;病性因素中以阴虚、阳虚、热、寒为主;病因证素中以气滞、湿、瘀血为主。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机特点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阴虚、阳虚也为常见。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施治;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目前对本病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报道较多[1-6],但中医辨证分型较为混杂,诊治欠规范,本文力图通过文献总结回顾分析,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证候与临床主要证候分布规律、辨证用药规律,筛选各证候选方用药,为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规范体系提供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文献检索方法 

  资料来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电子检索主要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VIP)所收录的2002~2012年全部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补充性检索,搜集山东大学图书馆及国家正式出版的中医医籍及相关古代文献。检索关键词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或“证候”或“辨证”或“中医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1.2 文献入选标准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医证候研究、专方或基本方治疗临床研究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两篇文章名称不一致,但内容雷同者只取一篇;②同一研究单位资料来源相同,分析后予整合;③无明确中医证型者,予以舍弃;④个案报道、综述予以剔除。 

  1.4 统计内容 

  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文献中的证型、证素和用药的研究。药物分类根据《中药学》的分类。采用频数分析方法,计算药物的种类及每味药的使用频次。 

  2 结果 

  2.1 文献查询结果 

  按照标准共计176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的共62篇,中医专方或基本方论治114篇。 

  2.2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出现频次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为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胃湿热。以上各证型应是本病最主要、最常见的证型。 

  2.3 慢性浅表性胃炎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频次 

  肝胃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频次:胃脘胀痛28次(10.45%)、嗳气频作24次(8.96%)、脉弦20次(7.46%)、苔薄或少20次(7.46%)、胸胁窜痛19次(7.09%)、苔白17次(6.34%)、泛酸15次(5.60%)、情志不舒加重15次(5.60%)、心烦易怒9次(3.36%)、胸闷不适7次(2.61%)、呃逆6次(2.24%))、口苦5次(1.87%)、食欲不振4次(2.48%)。 

  胃阴不足证的临床表现频次:胃脘不适19次(10.22%)、口干19次(10.22%)、舌红18次(9.68%)、脉细18次(9.68%)、无苔或少苔17次(9.14%)、便干17次(9.14%)、食欲不振9次(4.84%)、少津8次(4.30%)、嘈杂7次(3.76%)、心烦6次(3.23%)、脉弦6次(3.23%)、舌有裂纹4次(2.15%)。 

  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频次:胃脘隐痛19次(9.31%)、喜温19次(9.31%)、喜按17次(8.33%)、大便溏薄17次(8.33%)、舌质淡17次(8.33%)、脉细16次(7.84%)、神疲乏力15次(7.35%)、苔薄白15次(7.35%)、四肢欠温12次(5.88%)、纳差11次(5.39%)、得食痛减10次(4.90%)、泛吐清水9次(4.41%)、舌胖边有齿痕7次(3.43%)、面色少华6次(2.94%)、畏食生冷4次(1.96%)。 

  脾胃气虚的临床表现频次:神疲乏力10次(9.80%)、苔白10次(9.80%)、胃脘隐痛9次(8.82%)、食欲不振9次(8.82%)、舌质淡9次(8.82%)、食则胀满7次(6.86%)、面色无华6次(5.88%)、脉沉细5次(4.90%)、喜按5次(4.90%)。 

  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频次:胃脘胀痛14次(9.72%)、舌质红14次(9.72%)、苔黄腻14次(9.72%)、渴不欲饮8次(5.56%)、食少纳呆7次(4.86%)、脉滑数7次(4.86%)、大便黏滞7次(4.86%)、口苦6次(4.17%)、口臭6次(4.17%)、痞闷6次(4.17%)、恶心5次(3.47%)、呕吐5次(3.47%)、便秘4次(2.78%)、小便短赤4次(2.78%)、食后加重4次(2.78%)。 

  2.4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证素分析 

  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病机特点,共提取病位因素4个,病性、病因因素9个。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的主要证素,在病位因素中以胃为主,其次为脾、肝;病性因素中以阴虚、阳虚、热、寒为主;病因证素中以气滞、湿、瘀血为主。从证素分布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阴虚、阳虚也为常见。 

  2.5 慢性浅表性胃炎各常见证型用药规律分析 

  肝胃气滞型药物使用频次:柴胡26次(8.61%)、白芍25次(8.28%)、枳壳22次(7.28%)、甘草20次(6.62%)、香附18次(5.96%)、陈皮15次(4.97%)、川芎14次(4.64%)、延胡索14次(4.64%)、佛手13次(4.30%)、川楝子11次(3.64%)、郁金10次(3.31%)、厚朴6次(1.99%)。 

  胃阴不足型药物使用频次:沙参18次(9.38%)、麦冬18次(9.38%)、石斛14次(7.29%)、生地13次(6.77%)、甘草13次(6.77%)、玉竹12次(6.25%)、白芍11次(5.73%)、乌梅6次(3.13%)、天花粉5次(2.60%)、太子参4次(2.08%)、山楂4次(2.08%)。 

  脾胃虚寒型药物使用频次:党参8次(7.48%)、白术8次(7.48%)、甘草8次(7.48%)、黄芪7次(6.54%)、茯苓7次(6.54%)、陈皮7次(6.54%)、砂仁6次(5.61%)、干姜5次(4.67%)、半夏4次(3.74%)、桂枝4次(3.74%)、白芍4次(3.74%)、山药3次(2.80%)、木香3次(2.80%)。 

  脾胃气虚型药物使用频次:白术13次(7.60%)、黄芪10次(5.85%)、干姜10次(5.85%)、甘草9次(5.26%)、陈皮8次(4.68%)、木香8次(4.68%)、白芍8次(4.68%)、茯苓8次(4.68%)、半夏6次(3.51%)、党参6次(3.51%)、人参6次(3.51%)、砂仁6次(3.51%)。 

  脾胃湿热型药物使用频次:黄连11次(6.92%)、半夏10次(6.29%)、黄芩9次(5.66%)、陈皮7次(4.40%)、甘草6次(3.77%)、茯苓5次(3.14%)、蒲公英5次(3.14%)、茵陈5次(3.14%)、神曲5次(3.14%)、栀子5次(3.14%)、竹茹4次(2.52%)。 

  3 讨论 

  综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文献报道,虽然方药组成不同,但能够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辨证论治规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及治法分别如下:肝胃气滞型,治疗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7-10];胃阴不足型,治疗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11-14];脾胃虚寒型,治疗以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以温中健脾、益气和胃[15-16];脾胃气虚型,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益气健脾、养胃止痛[17];脾胃湿热型,治疗以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胃[18-20]。 

  2006年我国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对慢性胃炎的种类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也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祖国传统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2]。本病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掌握规律,对本病就可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通过文献统计症状、证素出现频率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是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脾胃湿热。其中肝胃气滞出现频率最高,约占21.58%。在病位因素中以胃为主,其次为脾、肝、胆;从证素分布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病机特点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为主,阴虚、阳虚也为常见。脾胃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有序则气机调畅,生化有源,转输有力,保证正常的水谷代谢,化生气血,滋养五脏六腑。反之,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最易影响脾胃气机,导致胃气郁滞,升降失常,病程日久,可损及阴阳,导致胃阴虚、阳虚的病理变化,因此其治疗早期应以调畅气机为主,并根据其证候的特点,兼顾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鉴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从多维和多层次角度来全面分析中医症状之间以及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复杂联系,方能使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2]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200. 

  [4] 朱文锋.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 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18. 

  [8]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9] 蒋永光,李力,李认书,等.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3):33-37. 

  [10] 张颖,杨钧,刘建平.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153-154. 

  [11] 张明发,沈雅琴.甘草消化系统药理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09,30(6):264. 

  [12] 王子平,华燕.三七茎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17(1):76-78. 

  [13] 肖爱军.综合利用三七[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4,14(3):24-26. 

  [14] 阎红.三七镇痛消炎的机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9(9):35-37. 

  [15] 李俊华.三七的抗疲劳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12):778-729. 

  [16] 宋宗华,冯东,许俊博,等.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中成药,2003,25(2):132-137. 

  [17] 王瑞媛,赵秀玲,王俊林.快胃片质量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药事,2003,17(10):638-639. 

  [18] 周轶.中药治疗慢性胃炎87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92-93. 

  [19] 廖颖文,陈南官.中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119-121. 

  [20] 谢天佑,陈永样.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甘肃中医,2011,24(3):62-63.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