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2022-06-08

李献青1,王 琴2,张 波1

(1.川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100)

摘 要:乡村体育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乡村体育发展存在诸多困境与阻障,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乡村体育与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共生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符合当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情势和乡村体育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共生论探讨如何破解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并制订相关策略,对于有效促进我国乡村体育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共生理论;乡村体育;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65-0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12CTY027)

前言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升级,2013年农业部正式下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创建美丽乡村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丰富,体育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明确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分析其与乡村建设其他方面的相互促进与阻滞关系,在社会共生理论视域下探讨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策略,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社会共生论为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社会共生与生态文明的诠释

社会共生论在形式上借用了生物共生论的某些概念,实质是为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理论.[1]社会共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共生关系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成果的取得是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质上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相互作用、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和谐共生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社会共生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之一,生态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勾画了蓝图并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要求.

1.2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体育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体育的功能作用日趋丰富多样化,内涵更深,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其发展应融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美丽乡村体育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乡村人口生活的整体水平,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消息,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乡村人口48.73%,我国城市人口比例略高于乡村人口,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庞大,美丽乡村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乡村体育的发展要与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要融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美丽乡村体育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理论基础进行科学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3 体育是我国乡村社会共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体育事业不可或缺,历来我国体育与卫生事业在发展体制上又联系紧密,美丽乡村的社会共生发展是综合性的发展,优化共生关系可以化解社会问题,科学合理规划体育与卫生事业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共生发展.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约束条件是社会共生的三要素,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中其资源的利用与其它事业紧密结合有利于乡村体育的发展,例如,不少乡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融文化、体育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这使得乡村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体育事业走社会共生化发展道路是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乡村公共资源的充分整合利于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乡村社会共生发展.

2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

创建美丽乡村就是推进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提法有被乡村所代替的趋势,这是因为乡镇人口在户籍上还是农村户口,但是其发展已逐渐城市化,因此,美丽乡村体育和以前农村体育发展的条件已有所不同,经济条件有所提高,社会共生的资源要素对社会共生有重要的影响,体育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相关的体育资源与其它事业的资源能共生利用,则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共生发展.

2.1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所需相应机制的缺位

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受社会共生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乡村体育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发展只能在美丽乡村事业整体的发展中进行.体育对人的健康和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体育与卫生联系密切,如何搞好乡村体育的硬件设施,特别是与卫生事业相结合,这符合我国体育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和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着困难与问题.

2.1.1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缺乏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所在,美丽乡村的发展要具有利益共享的理念,美丽乡村体育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发展必须在乡村利益共享发展中求得.只有在利益共享的理念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体育的发展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的实现需要制度的制约才能实现,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在重庆市,乡村建设对于利益共享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根据我们对重庆部分乡村建设的调查情况来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它事业的共生发展度较低,受我国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部门人员的分工不同,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单一的模式,这一情况令人感到遗憾.

2.1.2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着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发挥我国政府现有的信息网络,对于引导乡村生活风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平台宣传体育活动,让乡村群众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进而参与体育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当今的乡村居民对体育有着较多的了解渠道,例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信息传输呈现为单向的灌入式,没有反馈机制,更谈不上反馈后的调节活动.政府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发布体育信息,传播体育理念,引领乡村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建立乡村体育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反馈机制、调节机制,这对美丽乡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1.3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缺乏争议处理机制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存在内部的矛盾.在体育事业与其它事业产生矛盾冲突时建立争议处理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在乡村建设的发展中,争议处理多表现为政府包办,或者村民自决,如何建立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的争议处理机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2.2 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缺乏硬件设施

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决定了我国城市与农村各项事业的差距.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现象严重时期,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所需的硬件基础较为薄弱,这是制约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2.2.1 乡村体育硬件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为配合国家新农村的建设,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从2006年开始,农村体育获得了较大的投入.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万个,投入经费达到118.3亿元,[4]从现实来看,虽然农村体育总投入较多,但是人均数据仍然相对不足.为此,国家计划,到2015年要在全国50%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从近十年农村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乡村体育的发展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2.2 乡村体育硬件设施维护缺位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到“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5]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二元化的体制惯力还在起着作用,以乡村为单位的体育服务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建立,政府建成的一些乡村体育设施重初建轻维护,这导致乡村体育设施无法被充分的利用,如何建立维持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机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乡村各项事业的共生发展,使乡村人口有良好的社会共生环境和条件,其中乡村体育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是基于社会共生论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涉及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根据乡村经济条件,体育的发展要努力做到与其它事业整体协调发展,在场地设施规划上应注重科学设计,实现人性化与便利化,特别是搞好以“建身边的场地,抓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为内涵的“三边工程”,整合有限资源,集约利用.

我国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有些地区的体育事业甚至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美丽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有待打破.经筚路蓝缕,至玉汝于成,正是我国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美丽乡村体育发展困境的突破当以社会共生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理论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3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体育共生发展的土壤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深刻影响着体育,生态观融入到体育,形成一种新的体育发展模式——生态体育,是传统体育内涵的生态再发展.[6]亲近自然,重视空气、阳光、水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和影响是“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7]胡小明认为: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增进健康,同时各类自然生态的体育活动可向人们倾注生态意识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社会进化”、“机遇依附”与“优势引导”是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三条有效途径,因此利用好体育发展的环境,乡村体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1 美丽乡村为自然生态体育活动提供了环境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乡村体育对美丽乡村建设来讲是一个子系统.任何系统的发展都是通过系统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与其它方面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体育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一方面,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锻炼身体才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否则对健康反而不利.PM2.5及空气质量指数AQI已成为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参考依据,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也随之受到严重影响.此情势下,具有良好自然条件的乡村成为了很多人神往的地方,因此要对具有自然生态体育活动天然条件的乡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社会共生理念下发展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之际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乡村体育的契机,也是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乡村人口密度相对城市来讲较小,可利用空间较大.发展乡村体育占地问题较易解决,我们调查发现,在河南省的一些农村留有集地使用土地,农村的学校往往占地面积较大,乡村的体育场地建设应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又利于村民体育锻炼氛围的形成,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

自然生态体育的发展,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自然生态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体育活动氛围,可充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愉悦居民的身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指数.

3.2 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乡村体育创造了人文条件

有学者把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且把生态文明归纳为:“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9]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重经济建设的传统做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这为美丽乡村体育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外,人的因素更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活动,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体育活动不能过度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需要阐明的是,当前出现了一些体育项目活动打破了自然环境的平衡,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且因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因素,不考虑环境的调节,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永久性损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应力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项目规划中相关政府领导应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有学者提出“全社会要倡导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学思想.”[10]提出构建生态伦理学思想,进行全民、终身和全方面的生态伦理教育.

3.3 体育是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化解必须优化约束条件,乡村体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社会共生的问题,在社会共生论下发展美丽乡村体育事业,则会增强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健康和科学性.资源交换、资源竞争、资源分享是社会共生关系的三大类型,在正确理解社会共生关系的基础上,优化约束条件,充分利用好社会共生资源,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此,在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搞好乡村体育事业,必须对体育与其它事业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

基于社会共生论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复杂的社会系统可分为不同层面的子共生系统.胡守钧在阐释社会共生论时提出:“欲化解社会问题,必须优化约束条件.”美丽乡村的建设,建立必要的制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也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例如,建立乡村和农民的体育活动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交流制度、培训制度等.通过农村体育研究为美丽乡村体育建设提供相关的决策理论依据.

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乡村居民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乡村相对城市而言,人口稀少,娱乐场所少,可供居民选择的活动场所受限,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时综合考虑体育与文化、卫生、经济等的共生发展,应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把体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4 共生发展是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这就使乡村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成为必然,乡村体育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和彼此牵制、适度忍让,最终形成统筹安排、均衡发展的局面,这是乡村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4 破解美丽乡村体育困境的策略

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也有乡村居民生活的内在需求,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困境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硬件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条件因素.胡守钧在复旦大学进行讲座时谈到:“人要发展,必须张开文明的双翼.缺乏科学精神,或者缺乏人文精神,一个人岂能健康成长?”[11]其实,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双冀,体育精神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从社会共生视域解读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在党和国家所制定的政策保障下,依据乡村自身条件,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尝试突破目前的困境,求得乡村体育的发展.

4.1 政府推行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政策

“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化、社会功能演化、体育技术传播知识化、体育设施多样化发展以及体育格局和谐化水平均与综合现代化水平有关.非均衡与非同步发展现象表明中国农村体育现代化存在相对独立性.”[13]鉴于此,确立并推行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政策具有必要性.美丽乡村建设是关乎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国策,基于社会共生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发展政策尤为重要.

美丽乡村体育政策的制定牵涉到方方面面,在社会共生论的框架下制定美丽乡村体育发展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政策的形式规定乡村体育发展的规模,硬件施设的数量和面积.第二,把乡村体育工作列为乡镇政府的考核指标,以提高乡村体育工作效能.第三,因地制宜,在社会共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构建乡村体育文化体系,增强体育文化生活在乡村农民生活中的地位,让农民通过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第四,建立村级和乡镇两级体育活动制度.

4.2 建立发展美丽乡村体育事业的保障机制

美丽乡村体育事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在美丽乡村社会共生的发展中进行,乡村体育事业要与医疗卫生事业相融合发展,要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求生存,谋出路,这也是社会共生发展的作用使然.

建立发展美丽乡村体育事业的保障机制,必须依托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领导下,乡村体育事业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确立并发挥作用.

4.3 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和融资机制

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和融资机制是美丽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了建设和购买,乡村体育得到财政支持.相关资料表明,很多地方往往重建设轻维护,很多乡村体育场地建设后缺乏后续的维护,器材损坏后无法及时更新,因此建立和完善长效财政支持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共生发展中,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机制和融资机制,现实中如何操作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4.4 构建美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美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要与其它社会服务体系共生发展.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对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构建美丽乡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要跳出单打独斗的圈子,要与其他公共服务共同建设和发展,例如,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合构建,利用乡村医生对健康科学正确的理解,结合体育知识指导农民进行锻炼.可见构建美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打破常规思维,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文化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实施.

4.5 体育彩票公益金

中国体育彩票被誉为“公益事业的助推器体育事业的生命线”.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被用在社会公益事业,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这三个方面.在美丽乡村体育的发展中体育彩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体育彩票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方面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撑,据相关统计,2006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超过33万个;全民健身路径16万余条;为推动老、少、边、穷地区体育基本服务均等化建设了670个“雪炭工程”项目.[12]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育彩票在体育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2014年7月我们课题组到重庆璧山区进行调研了解到,重庆璧山区对乡村体育的投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级体育系统拨款、镇级政府投入和体育彩票配套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彩票对乡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

(2)http://baike.so.com/doc/396918.html.

(3)刘志敏,丁振峰,程丽华.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9,30(5):52-55.

(4)王亮清.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2)31-35.

(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 /02-24/2865198.

(6)孙源,郭芳,刘少冲.滑雪旅游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1(4);110一113.

(7)胡小明.生态体育[N].羊城晚报,2005-09-24(8).

(8)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9.

(9)蔡守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J].中州学刊,2008(2):72-76.

(10)龚腾云,汪君民.生态文明背景下自然生态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2-23.

(11)胡守钧.文明之双翼--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话[EB/OL].http://www.gongshenglun.cn/show.aspx?id=202&cid=7.

(12)浙江新闻网.http://news.zj.com/detail/1530116.shtml.

(13)王小娟,郁俊,罗华敏,吴振华.新农村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69-80.

(14)张敏,郑家鳃.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3):1-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