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研究

2022-06-08

李开文1,刘 杰2,李晓通1,周山彦1,陈永兵1

(1.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文山633000;2.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类型及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节日体育行为大多是从各民族原始思维的原始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的,节日体育涵载了大量的民族信仰观念及形式,是各民族精神的表达;节日体育作为民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传承形式,是各民族生态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现和传承的最主要途径;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形成,都是各个群体在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孕育的,体现出生态性的特点,反映了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共生共融、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文化;少数民族节日;云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49-04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QN2014076)。

云南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活动。在节日里民族体育活动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体育活动伴随节日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各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在特定的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每一个民族独特且个性鲜明的节日文化,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节日体育文化。据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大大小小的各种节日将近170个。

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类型

文化类型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差异,以及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和心理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文化素质的地理单元。施惟达等人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类型:岁首节日、宗教节日、农事节日、交游节日、集贸节日。胡小明等人将民俗体育分为:跑、跳、投类、体操类、球类、水上类、射击类、骑术类、角力类、武艺类、舞蹈类、游戏及其他。张选惠以文化源流将民俗体育分为:传统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中国婚俗文化,节令、庙会、祭祀中的民俗体育。民俗节日作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从文化产生的本质上来说,民俗节日与民俗体育是共依共存的关系,节日体育是民俗文化的延伸,节日体育文化归属于民俗文化。由此依据该关系,根据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内容将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分为农事节日体育、信仰节日体育和庆贺节日体育。

1.1 农事节日体育

农事节日来源于人们对自然节气的感受,是依据自然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表达着先民对时间的观念。日本白川静著《中国古代民俗》中月令与岁时记部分,论述了“(节日)民间活动基本上属于民族性质,但是如果追溯其起源,都具有浓厚的农耕性质,其农耕文化也曾受其他的影响”。由于云南独有的立体气候特点,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差异较大的立体农业,使得各个民族的农耕文化差异较大,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事节日及农事节日体育活动。依据云南气候及农事特征,云南农事节日大致可分为:除害驱虫的节日、祈求丰收的节日和庆贺丰收的节日等。农事节日体育,主要内容以农林鱼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而存在。如彝族火把节,通常在每丰的农历6月23日至25日举行,古称星回节,其原始意义是点燃火把、驱魔除害,景颇族的农尚格罗节、阿昌族的播种节、瑶族的干巴节等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在这些节日中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如彝族的点火把、摔跤、斗牛,瑶族的打渔、狩猎等不胜枚举。

1.2 信仰节日体育

云南少数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也有自然崇拜,这些信仰是各民族节日的主要内容,而体育活动是这些信仰节日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祖先崇拜,即个各民族对氏族集团中氏族领袖或英雄的崇拜。例如:云南路南的彝族为纪念彝家英雄阿提拉吧,每年6月24日人们都要刷动火把以示怀念;云南文山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都要举行“爬花杆”等活动来为缅怀他们的祖先蚩尤。居住在云南保山及怒江部分地区的傈僳族每年2月初8通过“爬刀杆,下火海”的方式来怀念其民族恩人王冀。祖先崇拜的节日体育表现了各民族古老的族源或祖源观念,显示了保卫本民族利益的积极愿望。

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及动植物信仰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思维中,本氏族人都源于某一特定的动物或是植物,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和某种动物或植物有亲缘关系,由此出现了大量感人的祖先神话故事,以至出现了一些图腾禁忌或仪式,而体育活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仪式活动的独特表现方式。例如:云南文山苗族崇拜牛,苗族牛崇拜与其始祖蚩尤有关,他们认为蚩尤是牛的化身,在苗族一年一度的花山节中,苗族女性头上戴有各种造型的银角,而银角的形状就象牛角一样。同样苗族妇女在节日里剪出千姿百态的牛图案剪纸,并根据剪纸模样做出五彩缤纷的水牛图腾的袖花、肩花,把牛的图案穿在身上,以此表达对祖先蚩尤的崇敬。为了展现出苗族男人的强壮、力量和勇武,在现存的斗牛游戏中,苗族大人或者儿童在农闲时三三两两,以一根带牛角圆木而相抵。在云南金沙江生活的彝族把虎作为崇拜的对象,以此而产生“虎傩”等体育活动。从图腾信仰中所产生的节日体育中我们可以窥见,图腾信仰不能仅仅看作是对某些物象的崇拜,更重要的是通过具有祭祀性质的体育活动来表达对动物力量、速度的崇拜。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包含的对象较为广泛,凡天地、日月、星辰之间的事物都有被崇拜的对象。如云南石林的彝族认为天是公、地是母,因此每年农历腊月底要举行敬天神,正月初要举行祭地母,在祭祀时要进行狩猎活动以驱赶疾病和灾难。大理白族信仰“本主”,其“本主”像有自然神、龙舟神等,祭祀完后,全村人要在广场上刷龙、舞狮、踩高跷等以求神灵的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自然崇拜之物,其丰富的体育活动与节日总是相互渗透,并从种种信仰事项中折射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万物有灵”的信仰意识与思维特点。

1.3 庆贺节日体育

云南庆贺性节日主要以庆贺丰收、人畜兴旺、平安幸福为主题,在节日时间上往往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通常各族的年节就属于这一类。如:文山、红河一带苗族在农历十月逢一个吉祥的卯日便开始过苗年,家家户户要杀猪、酿酒,在节日期间举行跳芦笙、斗牛、跳铜鼓、赛马等体育活动以庆祝新年顺利、丰收。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每年农历九月到十月稻谷成熟时要过庆祝丰收的“尝新节”,新米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到寨子中央,手拉手通宵跳舞,喜庆丰收。在云南德宏、版纳等地的傣族在傣历新年第一天男女青年走出大街小巷,相互泼水,傣家人认为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使者,是生命之神,相互泼水就送去了最真诚的祝福,满身湿透,吉祥平安。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舟比赛,还经常举行一种特殊的游戏一打竹球。云南大姚、永仁一带的彝族为期盼幸福爱情则在每年正月十五过“赛装节”,届时姑娘们穿上艳丽的盛装,相互比赛,而年轻的小伙子们则进行摔跤和射箭比赛,以展示自我来获得姑娘们的青睐。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生态环境不同,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生态特色的节日体育文化。

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性质

2.1 生态性性质

任何生命体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与活动,首先必须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变换,没有这些生命资源,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存在形态。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过着“构木为巢,不耕不稼,不织不衣”的生活。《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花,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座,然后修火之利。”法国人类学家戈德利耶深刻指出:“与其他社会动物不同,人类不仅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为了生存而创造社会。在人类的生存中,依赖自身和围绕他们的自然,他们发明了思想和行动的新的方式。从云南生态区来看,其生态分布有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季风热带北缘热带雨林生态区,高原寒温性针叶林、草甸生态区,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高原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生态区。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不断进行磨合、适应,在此过程中触动了人类生命体中的生物本能,形成了具有生态意义的少数民族节日。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候,不仅塑造了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那里水的柔美,自然的包容也刻画出了傣族人们豁达的胸襟和柔情。傣族的“泼水节”活动中“水花绽放,傣家狂欢”,水与傣家人融为一体,水带给人们美好祝福,水是爱情的代表,是祝福的象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南丽江的纳西族生活在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境内山河交错、峰奇谷秀的丽江地区,纳西族“三朵节”的“东巴跳”以奇异多采的民族文化与丽江山水融为一体,表达了纳西族的开放、大方及兼容并蓄的民族个性。云南各异的地理生态环境给予了节日体育文化丰富的底蕴。当然,以民俗建构的过程来看,除生态环境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节日体育文化的性质与特点,诸如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时代因素等等,但生态环境因素是节日体育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节日体育文化模式。

2.2 生产、生活性性质

2.2.1 生产、生活的空间区位性

生产、生活的空间区位是指人类群体栖息地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人类的生产、生活习俗都是产生、发展于一定的空间范围,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区位上体现的,因此必然会带有一定区位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印记。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地处低高原,地理位置特殊,云南各个少数民族所处空间环境差异较大,空间区位决定了各个民族所拥有或者依赖着不同的物质生产资料,由此造就了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及节日风俗,所产生的节日体育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如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文山苗族多分散生活在山区,苗族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地点一般就选择在几个苗族村寨相对集中的平坦的小山坡上进行。在节日里大家欢聚一堂,节日中的体育项目主要有爬花杆、斗牛、苗族武术、打板球等等。丽江纳西族生活在高寒山区,纳西族的节日体育项目主要有东巴跳、射箭、骑马等,其民风民俗较为彪悍。而傣族多依水而居,傣族的重大节日是泼水节,节日中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泼水、赛龙船、堆沙、丢沙包及歌舞狂欢等。云南各个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中,不同空间区位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体育文化,这些独特节日体育文化的形成,无不印刻着各民族对生存空间区位适应的痕迹。

2.2.2 生产、生活的自然周期性

人类依自然而生存,自然给人类提供生活资源,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适应自然节律获取生活资源。人类的文化创造就在于能够在自然许可的范围内创造出最有效的谋生方式。自然周期以历日和季节组成的历年作为循环基础,给予人们生产、生活诸多限制。云南少数民族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其农业生产与岁时更替、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民族为了满足群体与个体的生存、发展以及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依自然形成了节日体育。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三月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也是农事繁忙的时节,三月街其节日的主要内容包括盛大民族物资交流、赛马、竞渡、歌舞等。其物资交流是为了当地白族当年农业生产、生活需要而出现的,其赛马、竞渡、歌舞是白族勤劳、勇敢的精神生活的展现。云南所有少数民族都以农耕为主,在社会发展较低阶段,人们生产、生活的安排大多依据节日来划分时间段落,节日便成了自然周期的特定标志,在节日里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一致,而节日体育也往往产生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此衍生了节日体育的自然周期性特点。

2.2.3 生产、生活的民族性

节日体育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一种人类生活中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必须要在一定的民族范围进行体现,这就使得民间与民俗体育文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民族鲜明特征。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各自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其民族节日的体现方式也千差万别。如白族的绕山灵(4月23至25举行)、节日体育项目“霸王鞭”就是其民族的显著特征,纳西族三朵节(2月初8)的“东巴跳”、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踩花山”等等。在这些民族节日上,体育成为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各个民族通过依附在民族文化之上的体育展现其民族魅力。

2.3 宗教、祭祀性性质

云南的少数民族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节日都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都要举行相应的宗教、祭祀活动,在节日里体育同宗教、祭祀、神明等相结合,体育既是宗教、祭祀的手段,又是其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还是民族社交活动的有效方式。如:纳西族三朵节的“东巴跳”以刀、剑、弓弩为主要祭祀手段,以祭祀、祈福为主要目的流行于纳西族民间。苗族的“踩花山”以祭祀祖先蚩尤而诞生,其以爬花杆为主要表现形式。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节日体育均与宗教、祭祀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岁月变迁,体育作为宗教、祭祀的一种主要手段传承下来,成为具有节日气息、宗教色彩、内涵丰富的民族习俗。

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内质

3.1 节日体育是各民族精神的表达

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历史上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面对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在各个民族心中认为,生存离不开神灵的庇护,民族信仰由此而生。伴随信仰而产生的便是固定的信仰节日,节日不能缺少信仰活动,体育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扮演了这一角色并构成为一种张力,帮助人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在节日里都有一定的风俗模式,也有不同的礼仪活动,内容丰富,然而也都纳入了各种具有宗教色彩形式的体育,如彝族的“爬刀山,下火海”、纳西族的“东巴跳”、苗族的“爬花杆”等等,同时也纳入了激烈的竞技运动,如射箭、赛马、摔跤、划龙舟等。信仰节日以其独有的内聚力,不断地将各种体育活动聚合起来,以体育活动来表达云南各民族对神灵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使民族节日体育文化找到了依托,从而架构起区域性的民族节日体育文化形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体育文化。

3.2 节日体育是各民族生态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现和传承的主要途径

文化是在交流过程中得以传播和延续的,民族节日通过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诸多活动和附着于节日物质的、行为的、情感等记忆符号,周期性的共同复述和传承着各民族文明的集体记忆。在云南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其内容几乎包罗了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的节日体育文化作为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表达方式,通过特定的体育行为以表现各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性格和民族认同。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加入了体育活动的民族活态文化,其项目都与各个民族的历史、信仰、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奠定了节日体育的民族文化性。在节日里所有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拥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无论经济、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节日体育始终经久不衰,拥有了强大的文化张力。所以节日体育是云南各民族生态多样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现和传承的最主要途径,也是传承中最可靠的方式。

3.3 人、节日体育、环境三者之间共生共融、相互协调、和谐统一

人类文化是由人的行为和人造物表现出来的人们观念、思想、科技与风俗习惯构成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结构,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文化系统的形成,都是各个群体在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孕育的。因而,构成民族节日文化系统的节日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印记,体现出生态性的特点。其次,节日体育行为大多是从各民族原始思维的原始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作为民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传承形式,节日体育涵载了大量的民族信仰观念及形式。节日体育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信仰和形式是各民族历史阶段思维的产物,是各民族对生存环境的种种体悟,带有鲜明的自然环境印记。民族节日体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精神,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真善美,是民族情感沟通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层次文化的形象体现,反映了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共生共融、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生存与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中国节日框架的建构与重构[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66.

[2]郭家骥,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6(5):449-463.

[3]张海钟.跨文化心理学视野的中国县域文化与性格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3(3):89-95.

[4]白世梅.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6):66-68.

[5]张建华,身体、文明形态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1):59-62.

(收稿日期:2014-12-29)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