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2-06-08

梁国文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学生现状的分析,以高职田径技术教学作为实验内容,以促进高职院校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目的。通过实验从理论上证明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可行性和其优势所在;证明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改善,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望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淘汰的尴尬景况,促进教学改革,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合作学习;田径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04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更加重要”。[1]合作精神已经成为 21 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和个体对集体的强烈责任感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中指出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所以加强青少年体质和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之母”[3],要改善耐力、力量、速度等基础身体素质,田径运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锻炼手段。其特有不可替代的健身价值在这背景当中显得格外突出,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处境。如何更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是否能产生积极影响,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成为本文主要实验研究内容。

2 实验实施策略

2.1 实验步骤

2.1.1 研究对象: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1级网络1班、11级文秘班、11级计算机1班、11级电子信息3班,选取实验班共64人,男42人,女22人,对照班共62人,男38人,女24人。

2.1.2 研究时间:2011年5—7月;2011年9—11月

2.1.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实验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田径学习兴趣测量表(自编)。

(3)实验法

对实验组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学。

(4)数理统计法

清理检测数据:原始数据应用Frequency检验全面清理核实。“立定跳远”指标呈明显偏态分布,分值低于55分均计为55分。总删除率为0。

清理问卷数据:对错误数据、漏录入数据进行检验清理。数据项(变量)之间的逻辑检查。总删除率为0。

检测指标计算:计算每个原始指标和派生指标的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使用原始数据计算,未进行数据平滑。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询问指标计算:将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定类、定序变量,需计算频数和百分比;另一类为定距变量,需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2.1.4 实验分组方法

在实验班内分成6--8人一组。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模式集体授课。实验班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充当一定角色。实验过程实施动态分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为了提高教学实验的效度和检验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了基本情况的测试。( 测试结果见表1)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结果对比

由以上表数据分析得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值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1.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结果对比

3.1.3 实验后跳远、铅球成绩、技术评分的结果对比

3.3田径学习兴趣结果对比分析

3.3.1 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田径学习兴趣的结果对比

4 分析与讨论

4.1合作学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由表1、表3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实验组平均分提高更为明显,而且实验后实验组立定跳远、实心球项目指标平均分与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4.2合作学习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影响

由以上表 4数据分析得出,在跳远、铅球项目教学中,技术评分实验组比对照组平均分高,结果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运动技术的教学效果更有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多向性、集成性、操作的交互性、信息组织的非线性等特点,其创设的合作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4.3合作学习对学生趣味项目竞赛的影响

由实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田径趣味项目竞赛中,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原因在于小组间各个成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最终能较好地完成比赛,赛出好成绩。实验结果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显著的作用。非常突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特点。

4.4合作学习对学生对田径学习兴趣的影响

由以上表5、表6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田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原因在于合作学习能将各种成绩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互相切磋,互相激励,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5 结 论

5.1 通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院校田径教学,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有效。对提高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5.2 通过利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学习兴趣。说明合作学习能将各种成绩水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自豪感。再加上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田径项目产生了兴趣。

5.3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但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特别在高职田径项目教学上,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能更好地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5.4 通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田径教学,对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新一轮的体育教改有一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0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发(2007)7号,2007年5月7日.

[3] 徐 佶,何秋华.高校田径健身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06.

[4] 宋尽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中个体需要与社会

需要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2,(5):56-64.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51909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