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在行路中品心路——重走《指南录后序》的心灵之路

2022-06-0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然成为了文天祥的文化名片,更化为世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中国人印象中的文天祥,简直是一个刀枪不入、生死无惧的“钢铁侠”,被后人供于神坛而奉以膜拜。

很多时候文天祥被我们当作一种高档的精神消费,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爱国热忱,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史书中的文天祥,只有他的经历,只有他的功绩,却没有他的生命。这正是我们学习《指南录后序》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一段风云际会和个人遭际,更重要的是深入文字去感受文天祥作为“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轨迹。《指南录后序》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敢于袒露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文天祥似乎被拉下了神坛,但在我们眼里他作为大写的“人”显得更加高大、伟岸。

《指南录后序》因为篇幅较长,教学难度自然较大。因为是文言文,又难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不过长文往往适于巧教:选择小巧又集中的教学要点,构建连贯而适宜的教学流程,既能顾及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限于局部的零敲碎打,又可以明确文本研习的核心价值。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一段人生经历的自我记录,叙述了他出使元营前后的行路历程;同时又是他真实的心灵记录,刻画了伴随行路而生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指南录后序》不仅是一张记载文天祥经历的行路地图,更是一幅用灵魂涂抹的心路画卷。

行路与心路既是我们解读《指南录后序》的“双管”,也是我们教学《指南录后序》的“两翼”。双管齐下,两翼齐飞,我们不妨就在解读行路中品味心路。

行路一:“去”

文章的开端看似简单明了,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北营。这一“去”,不曾想却引来了一系列的“渡劫”。有人说文天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去”,有人说他是不顾个人安危而“去”,我想这些由结果而逆推的结论未免太过简陋。其实在“去”的叙述中文天祥交代了“去”背后的心理考虑。

其一是“该去”。这“应该”直接源于文天祥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同时也是由于形势所迫,“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况且“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可以说,“去”于文天祥而言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必然。

其二是“可去”。此“去”虽有较高的风险指数,但终究是两国间正常的外交往来。而且根据惯例,有“去”也有“回”,“初,秦使往来,无留北者”。此时的文天祥,其实并没有太多悲观的预料和准备,甚至并未想过“死”之大事。

其三是 “想去”。文天祥之所以想去,乃是出于自我的主观愿望,“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以死报国固然伟大,但至多是保全了国家的尊严,体现了民族的气节,但这绝非文天祥此 “去”的初衷。固然“该去”“可去”,但“想去”才是他内心最大的动机。可以说,出使北营是文天祥经过再三考虑的理性选择。

教学环节一:行路——“去”;心路——“该去”“可去”“想去”。

行路二:“留”

文天祥出使北营,却“羁縻不得还”,不幸被对方扣留。这既在当初的意料之外,却又在实际的情理之中。作为弱国之使,他“抗辞慷慨”以致“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以个人之力捍卫国家的尊严。但因为吕师孟的构恶和贾余庆的献谄,由个人恩怨、所托非人以致“国事遂不可收拾”。

面对“留”的处境,摆在文天祥面前的选择似乎只有一个——“死”。选择死是自然的,也是容易的。于己于国,他明白自己“该死”,所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同时他又知道自己 “当死”,死既能保全自身的名节,更能捍卫国家的尊严,所以“分当引决”,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太多考虑的问题。

对于文天祥而言,“死”当然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可是“不死”却是需要更大勇气和深刻思考的抉择。“死”固然能够保全自己,但于国事却无所增益,且与“想去”的初衷相悖;而“不死”虽然需要“隐忍以行”,却能用现时的屈辱换来未来的希望。 “将以有为也”,这既是文天祥借古人之言对自己的激励,也是自己“舍死求生”的心理独白。

这般面对生死的抉择,令人自然联想到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尽管文天祥简略而述,然而这如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的心灵抉择,想来必然经受了一番痛苦而又决绝的过程。

教学环节二:行路——“留”;心路——“该死”“当死”“不死”。

行路三:“逃”

一般而言,“逃”是摆脱困境、寻求生机,而文天祥之所以“逃”非但没有“死里逃生”,反而是“生里逃死”。

《指南录后序》中叙述文天祥北行途中逃脱的行程毫无疑问是文章的重点,浓墨重彩地回顾了他九死一生的惨痛经历。但是这不堪回首的行路作者叙述极为简略,走马观花般一笔带过,“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在这笔法顺畅的行路中,作者一路所经受的心路历程却是跌宕起伏的。而这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坐标,那便是一个“死”字。“死”,既是一个字,也是一种处境,更是一段心路历程。

起初,文天祥并不怕死反而一心“求死”:“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他据理力争,表现出了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此时的文天祥意志坚定,胸襟坦荡,未见任何恐惧。

在很多人看来,自杀乃是一种懦弱和逃避的表现。当此国难之际,文天祥报国之志未酬,定然是不会轻易自杀的。然而“去京口……几自刭死”,他私挟匕首却自己“想死”。为何?因为他心中有所顾虑,担心自己被元军当作人质。一旦被要挟,不仅一世英名付之东流,更是丧格辱国,此时自刭应是最好的选择。可未见真相前,文天祥心中实有不甘,一个“几”写出了他心中的彷徨和犹豫。

同时。文天祥又很“怕死”。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他怎会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呢?他之所以“怕死”,是怕自己死得不明不白,死得毫无价值,辜负了举国上下对其的厚望。因此我们从“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中读出文天祥的担忧,唯恐自己遭遇“轻于鸿毛”之死。

然而作为生命个体,文天祥毕竟是一具血肉之躯。尽管他可以不计个人安危,但身心必然要遭受生死的折磨和考验,他终究还是“惧死”的。所谓“惧死”,既有对自己死里逃生的慨叹、庆幸,又有历尽磨难后对死亡的恐惧。“如扬州,竟使遇哨,无不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以小舟涉鲸波,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在此文天祥流露出一个普通人对多舛命运的无助与畏惧。虽然一心为国,但苟且偷生带来的种种屈辱使其身心备受折磨,实在是非人世所堪。

“常恐无辜死”“死固付之度外矣”,既有对死的恐惧,也有对生的留恋,更有对死的参透。一路从“死”中走来的文天祥,展现出了他身为常人的真实心灵写照,这非但没有损减原本在我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更加诠释了一个贴近我们的文天祥。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更是文天祥“悟死”的肺腑之言。一方面,“痛”为人生所遭之磨难、生命难以承受之苦痛,饱受摧折,痛何其之深刻。另一方面,“痛”为个人命运难以把握与报国之志未酬之矛盾,自己一死固然容易,可是国之重任犹不能忘。一己之命事小,国家社稷之安危事大。于是为自己之险境更感忧心忡忡,这种痛苦是更高层次上的人之大痛。

教学环节三:行路——“逃”;“心路”—— “求死”“想死”“怕死”“惧死”“悟死”。

行路四:“归”

文天祥死里逃生,“归”而“重见日月”,想来有“劫后余生”的庆幸。然而文天祥的内心注定是无法平静的:一方面,之前一路涉死的心灵之痛久久未愈;另一方面,归国之后必然要面对世俗和他者的眼光与质疑。于他而言,选择“死”是无可非议、无人质疑的,而选择“生”却可能要遭受附加的屈辱和自我的折磨。

因此,文天祥敢于主动揭开自己未愈的伤口,主动为自己“辩生”:以死明志固然能够保全自己,但对上有负于国君,对下有愧于父母,“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可谓既不忠又不孝。而他选择隐忍苟活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他甘愿忍个人之辱,只求为国而死,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教学环节四:行路——“归”;“心路”——“辩生”。

文天祥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的“高大”,更在于心灵层面和人性层面的“真实”。对于大多数士大夫而言,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只有“仕”和“隐”的选择。可以说,“仕”与“隐”的二重变奏,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矛盾基调,而这种矛盾切入个体的灵魂并不深。而《指南录后序》中的基调则是“生”与“死”的二重变奏,这就具备了灵魂的深度和人性的深刻,从而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文天祥心灵层面和人性层面的伟大。[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