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考中的均衡价格理论

2022-06-08

马兰玉

摘 要:均衡价格理论是集中体现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理论,主要研究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反过来又如何影响需求与供给,表示供求与均衡价格相互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发生偏离的情况、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相互影响

马兰玉,女,河北枣强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自从有关均衡价格理论的试题出现,可谓是“乱象丛生”。由于均衡价格理论属于大学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高中课本及教参中并未讲解,不仅学生对它的解读非常吃力,不知所以然,甚至很多教师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本文试图揭开关于均衡价格理论的面纱,结合高中教学实际,详细说说该理论,并对高三备考中出现的常见题型一并进行分类和解析。均衡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不能用我们教材中的价值决定价格理论体系解释该理论,也不要用已有经验去生搬硬套。均衡价格理论主要研究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反过来又如何影响需求与供给。

右图是西方经济学的常用均衡价格理论图像:S曲线代表供给曲线;D曲线表示需求曲线;横坐标代表“量”,对于S曲线来讲是供给量,对于D曲线来讲是需求量;E点表示供给量一需求量,代表了均衡状态,E点被称为“均衡点。E点所对应的价格P为均衡价格,E点所对应的需求量或供给量Q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发生偏离的情况、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三方面内容,对应三方面内容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出现的题型也主要有三种:

(一)关于需求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由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在供求双方相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供求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下面是对均衡变化的两种情况的分析:

1.当供给不变,需求变动时。当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均衡点由Eo点移至E.点。此时,均衡价格由P0提高到P1,(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价格上升,导致供给也增加);同理,而当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即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时,均衡点由E0移至E2点,此时,均衡价格由P0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减少到Q2。由此可得出结论:当供给不变,而需求变动时,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化。

2.需求不变,供给变化时。当供给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时,均衡点由E0点移至E1点。此时,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1(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价格下降,导致需求也增加);同理,当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即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均衡点由E0,移至E2点。此时,均衡价格由P0增加到P2,均衡数量由Qo减少到Q2。由此可得出结论:当需求不变,而供给变动时,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则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例1:(2012年山东高考题18题)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解析B:主要考查供给和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点由E点移至E点,均衡价格下降,导致需求也增加,只有B符合题意。

(二)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发生偏离的情况

一般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就会导致商品的供给量大于商品的需求量,出现商品竞卖。急于将积压商品脱手的生产者将降低商品价格,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直到均衡点;反过来,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点,就会导致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商品竞买。急于购买到商品的消费者将提高商品价格,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该理论是用来描述动态化市场上,供给、需求和价格变动的模型,它说明偏离均衡点的价格需要进行调整的轨迹。

例2:(2015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下图反映的是一定时期某种普通商品供求量(0)随价格(P)变化的情况。其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当该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均为Q0时,其均衡价格为P0

②当P0向P1变动时,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将减少

③当P0向P2变动时,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将增加

④当政府实施价格管制时,该商品的供应将短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A:本题考查均衡价格偏离对供求的影响。当该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均为Qo时,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P0为均衡价格,①正确;当P0向P1变动时,该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该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因此替代品的需求减少,②正确;当P0向P2变动时,即该商品的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下降,故③错误;④中价格管制是指政府对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的价格实行管制,以防止它们为牟取暴利而危害公共利益。从定义可知,价格管制并不会导致其供应短缺,④错;因此答案A正确。

(三)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

支持价格:政府为了保护、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高于该行业产品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最高限价:政府为了限制某些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低于这些产品的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才能起到调控的目的。支持价格主要目的是保护该产业,如美国对其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限制价格一般是为了使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该产品,如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物价飞涨,国家出台的价格指导其实就是限制物价。

例3:(2013.新课标全国Ⅱ.15题)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遁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右图所示。

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

A. Po1 Qo

B.P1, Q2

C.Pl4 Q4

D.P2,Q1

【解析C:支持价格应该高于均衡价格,故P1是支持价格,相应Q4点时是供给数量,故诜C项.

例4:(2014年·重庆卷.2题)

结合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标价格制度违背了市场供求规律

B.补贴生产者避免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

C.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发挥了财政改善民生的功能

D.目标价格制度使农产品价格在目标区间内波动

【解析】C:此高考题实质也是在考查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如果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区间,就补贴消费者;低于目标价格区间,就补贴生产者。可见政府通过补贴机制调节商品供求,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故排除A。补贴生产者,可以保障生产者盈利水平,但并不能决定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故排除B。财政补贴低收入消费者,有利于保障低收入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故C正确。目标价格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保障农产品种植者的收益,以及保障消费者消费水平,故排除D。

综观上述理论的解读和题型的分类解析,主要是运用“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知识,完全没有超出高考考纲范围和高三学生认知水平,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因此该理论进入高考命题范围实属正常。但由于该理论进入高考命题视野时间不长,部分教师缺乏对该理论的认知和足够准备,而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找到国家政策和均衡价格曲线的结合点,把握命题动向,是我们高三备考经济学曲线图试题需要格外注意之处。

(责任编辑:刘丹)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