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2022-06-09

袁 洋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测算的武汉市1996-2011年碳排放量基于14个主要碳源,包含三次产业。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武汉市碳排放呈现“平稳-上升-平稳-波动”的四阶段特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四个影响因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对武汉市碳排放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因素则对武汉市碳排放有较强推动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推进武汉市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LMDI模型;碳排放;武汉市;因素分解

中图分类号:X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2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市清洁生产模式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62523843)

收稿日期:2014-10-10

0 引言

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因素,20世纪以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明显,呈现出变暖趋势。碳减排就是要低碳,减少能源利用,降低能耗。人类对于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空气中CO2浓度不断提高,影响了全球气候。现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罗列如下:郭朝先运用LMDI分解技术从经济结构、经济总量、能源消费机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系数五个方面分解了中国1995-2007年的相关产业与地区的碳排放。指出: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碳排放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为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传统能源结构、地区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张伟基于LMDI分解和扩展的Kaya模型对陕西省2000-2010年的碳排放从经济增长、人口、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拉动陕西省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人口和能源强度对于碳排放增长的正向影响较小;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苏飞、胡哲太运用LMDI分解方法计算杭州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得出结论:该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依旧没有改变,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则为煤炭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则是第二产业能源轻度。

1 研究方法的选取及数据依据

1.1 碳排放量估算方法

目前对于碳排放研究的统计标准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则是以天然气、石油、煤等能源为切入点;另一类是以农膜、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为切入点,根据相对应的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农资投入与二、三产业能源消耗情况,试图客观、全面、公正地对1996-2011年间武汉市的碳排放进行测算。

构建的武汉市碳排放表达式如下:

E=∑Ei=∑Ti·δi (1)

式(1)中碳排放总量标记为E,14种碳源的碳排放量标记为Ei,14种碳排放源的排放量标记为Ti,14种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标记为δi。

武汉市14种碳源碳排放系数选取依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提出农药、化肥碳排放系数,IREEA(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提出农膜碳排放系数,IPP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提出其他碳源碳排放系数。

1.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

对于武汉市碳排放因素的分解采用对数平均D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此方法由Ang等于1998年提出。LMDI方法消除残差项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满足因素可逆,使模型更具说服力。

根据现有文献,基于LMDI分析框架,并结合武汉市碳排放实际情况,武汉市碳排放总量的表达式如下:

式(2)中,C代表武汉市碳排放量,E代表武汉市能源消耗总量,GDP代表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P代表武汉市人口总量。EI代表武汉市能源结构因素,CI代表武汉市能源效率因素,SI代表武汉市经济水平因素。LMDI采用“加和分解”和“乘积分解”两种方法进行分解。

对于式(2)所示模型,采用加和分解,将差分分解为:

ΔCtot=Ct-C0(3)

式(3)中,C0为基期武汉市碳排放总量,Ct为T期武汉市碳排放总量,下标tot 表示碳排放总量的变化。

各分解因素贡献值的表达式分别为:

总效应为:

ΔCtot=Ct-C0=ΔEI+ΔCI+ΔSI+ΔP

1.3 数据来源

农资投入量、能源消耗量、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口总量等历年数据均来自于《武汉统计年鉴》。对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数据的选取,考虑到以实际价格测算的GDP不能进行纵向比较,为了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故以1995年为价格基准年,采用GDP可比价进行测算。

2 结果及分析

2.1 武汉市碳排放变化的时序分析

根据碳排放公式,计算出武汉市1996-2011年每年碳排放的总量与增速(见表1)。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市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主要推动原因为长期占总体碳排放比重较高的二、三产业碳排放增量明显。在1996-2011年间,二、三产业碳排放占总体碳排放的比例一直稳定地保持在98.46%~99.22%之间,且碳排放量在1996-2011年的15年间增长了61.61%,年均递增3.28%。增速最高的2004年与2005年甚至达到了18.56%与18.55%。与此同时,所占比重不足的农业碳排放则长期维持在1.54%~0.78%之间,增幅只有12.81%,年均增速仅为0.77%。由二、三产业为主所导致总体碳排放年均递增3.25%,15年间增长了60.93%。

图1则呈现了武汉市1996-2011年碳排放变化趋势情况。如图1所示,1996-2011年间武汉市总体碳排放较为明显地呈现为四个阶段的特征,它们分别为“平稳阶段—上升阶段—平稳阶段—波动阶段”,但总体仍处于上升趋势,只是年际之间增速不稳定,波动较大。

2.2 武汉市碳排放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整理得出武汉市碳排放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武汉市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解结果变化趋势(见图2)。

根据表2、图2,可以看出:

(1)武汉市逐步优化的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市的碳排放。能源结构因素的波动性较强,且对武汉市总体碳排放减排效用相对有限。主要原因是外部因素的干扰与石油价格的不稳定阻碍了能源结构内部优化进程,使其丧失了自身不断进行内部优化的连贯性。此外,高排放能源如焦炭、洗精煤、煤炭的使用比重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但效用有限。

(2)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武汉市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效率因素的碳减排效应波动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在2001年之前,碳排放得到抑制主要是因为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在2002-2006年这一阶段,则因为强调经济增长,以牺牲能源为代价,忽视了能源利用效率,在客观上造成了此阶段碳排放的增加;2006年以后,能源效率因素成为武汉市实现碳减排效用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对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倡导,使各生产单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武汉市碳排放的增加主要是经济因素所引起的。在客观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变由经济水平因素为主引起的武汉市碳排放增加的情况并不现实,现阶段的侧重点应该倾向于投入到武汉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上来。

(4)在对武汉市碳排放总量贡献的变化值中,人口因素的数值也显示为正值。每年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武汉造,成人口数量的快速上身。1996-2011年,武汉地区市人口年均递增1.10%,比我国同期增速高出0.47%,净增117.23万人。1996-2011年武汉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加剧了武汉市的总体碳排放,15年间累积实现了288.96万吨的碳增量,占碳排放总体的9.02%。

3 政策建议

3.1 倡导“两型”社会与树立低碳意识

武汉作为“两型社会”的试验区无疑对于该市经济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武汉本身拥有良好的科教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可以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人才,努力打造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低碳科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使广大市民主体充分意识到碳排放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才能彻底在思想上改变重速度、重开发、轻效益、轻节约,盲目追求GDP增长、忽略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观念,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效益、社会、经济三者相结合,促进武汉市经济与气候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全力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模式

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是最为有效的抑制武汉市碳排放的措施。对现有高能耗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对于高能耗产业限制其入驻,提倡“节能、节水、节材”,以高科技、无污染、低能耗为原则;鼓励新能源产品的扩展,结合光谷光伏发电技术优势与产业现况,在公园、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示范风光互补、绿色照明、太阳能照明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节能,加强能源总量、能源源头和能源统计的控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财税激励政策促进企业与社会自觉节约能源。

3.3 政府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与低碳政策

我国仍处于二元社会体制之下,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与科技扶持的帮助。一方面,各级政府与相关监管部门当提供专项资金,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从事新型低碳产业;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产业孵化与低碳研发等由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的合作形式来推动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的低碳经济前期投入要求较高,需要相关科技扶持与政策激励。要加大对于低碳行业的投入,加强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低碳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碳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3.4 完善碳交易机制,明确各主体对于碳排放的责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看作需要治理的温室气体的代表,由此将会增加企业额外的运营成本;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碳权交易成为解决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国虽然曾经尝试性地进行过碳交易市场的探索,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都相对较低,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应当明确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体及其责任,建立相关的低碳交易认可标准,并且定制合理的交易价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Eric Sundquist, Robert Burruss, Stephen Faulkner. Carbon Sequestratio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J]. U.S. Geological Survey,2008(12)

2 Edward A.G.Schuur,James Bockheim,Josep G.Canadell. Vulnerability of Permafrost Carbon to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 BioScience,2008(8)

3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4 张伟,张金锁,邹绍辉,等.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9)

5 苏飞,胡哲太.基于LMDI的杭州市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区域经济,2013(3)

6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12)

8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何 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