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雅乐复古的实践——浅析北宋“景祐议乐”

2022-06-08

闫好丽

摘 要:宋仁宗景祐年间,为了改作雅乐,朝臣之间展开热议,史称景祐议乐。其结果,李照等人新作雅乐遭人批评而被废,景祐议乐终无所成。景祐议乐承载着以雅乐正王道的儒家正统观念。不过,景祐议乐中“复古”的理念虽一再被人提及,却始终没有定论。雅乐的“古制”也终于在众多关于古制的讨论中湮没无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景祐 雅乐 复古

北宋结束唐末五代的战乱割据,立国以后,尤为重视礼乐文化的建设。宫廷演奏的雅乐,宋初一度沿用了后周的王朴律,但不久之后,“太祖以雅乐声高,不合中和”[1]为由,诏和岘参照王朴律而重定乐律。这便是乾德四年(966)的“和岘乐”。但和岘乐并未推行,直到仁宗时代,宫廷乐工仍然遵照的是后周的王朴律。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判太常寺燕肃上言:“旧太常钟磬皆设色,每三岁亲祠则重饰。岁既久,则所涂积厚,声益不协。”[2]于是将雅乐所用乐器清理一番。

景祐二年(1035)二月,宋仁宗检阅了宫廷乐工,并诏来知晓音乐的李照,询问雅乐声高的问题。李照的答复是:“朴准视古乐高五律,视教坊乐高二律。盖五代之乱,雅乐废坏,朴创意造准,不合古法,用之本朝,卒无福应。”[3]于是请求改乐。

仁宗皇帝对这一倡议很感兴趣,马上下诏重定雅乐。由燕肃负责,又派直史馆宋祁、内侍李随一起办理。而直接从事改乐工作的,就是这位集贤校理李照。

一、李照改乐

李照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黄钟律的音高标准,并制作相应的钟磬。据《宋史·乐志》记载,他先是“取京县秬黍累尺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制四律。”[4]

累黍的方法,见载于《汉书·律历志》:“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以子榖秬黍中者千二百实共龠。”[5]以黍作为衡量律尺的标准物,这不仅是一种客观依据,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着儒家的思想内核以及对雅乐的神秘性解释。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此法的操作流程,所以在雅乐史上,虽不乏拿这种标准来制定黄钟律管的先例,却往往纠缠不清,难以确定。

李照当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累黍不成,又用“太府布帛尺”为依据,这才做出他所谓的“下太常制四律”的黄钟音高。而同时,他又积极访求“潞州羊头山秬黍”——即《汉书》所载之秬黍——并“自为律管之法,以九十黍之量为四百二十星,率一星占九秒,一黍之量得四星六秒,九十黍得四百二十星,以为十二管定法。”[6]几个月后,潞州秬黍终于送到朝廷,李照再次累黍,结果“乃与太府布帛尺合”,李照似乎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

不过,事实是,同样是潞州秬黍,李照和稍后的胡瑗则分别得出了不同的黄钟音高。其原因在于李照是“纵累之”,而胡瑗却是“横累之”。可见这种定律方法的随意性之大。同样是依《汉书》的复古做法,结果却众说纷纭,不能统一。

从记载来看,李照的律既不得士大夫们的认可,也不受乐工们的欢迎。“照独任所见,更造新器。所定黄钟律又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射倍声。……上时博求知音者,听照所言,音官乐工虽知其不可,而不敢非之。”[7]

音官乐工们也自会想办法:“景祐中李照作新乐,又下其声,太常歌工,以其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钟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成声,而照竟不知。”[8]歌工们为了自己方便,私下里改了他的钟磬形制。这也是为什么李照自己称所作乐律下太常四律,而其后论者却均言其只“下太常三律”[9]的原因之所在了。而李照对此竟无所察觉,也足以见得雅乐复古的做法,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凭空想象,更多的是理论阐述,而与音乐的相关性倒在其次了。

二、胡瑗、阮逸改乐

景祐二年(1035)四月,仁宗下诏:“中外臣僚及草泽之士有知雅乐音律得失测候之法者,许所在荐闻,或自官司特较试之。”[10]三年(1036)三月,再次下诏访天下知晓音律者。

事实上,雅乐流变至宋,其古制早已湮没不闻,复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宋代又恰是俗乐兴盛之时,坚持儒家理想的宋代士大夫力主于雅乐复古的同时,民间乐工可能更关注的则是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一点上,雅乐是无论如何是比不上的。

不过,诏令还是有效果的:“于是,杭州郑向言阮逸、苏州范仲淹言胡瑗皆通知古乐,诏遣诣阙。其他以乐书献者,悉上有司。”[11]

这样一来,就不再是李照一人“随意制作”了。阮逸、胡瑗显然跟李照不一样,尤其胡瑗,他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这些人跟李照相比,音乐方面的造诣孰优孰劣虽不得而知,不过,说到雅乐的正统性以及引经据典、援引故事,则胡瑗等人应该是更胜一筹的。胡瑗、阮逸由翰林学士冯元带领,主要职责就是检查典故、讨论历代乐理,从文献记载中梳理雅乐制度。

当然,有理论就得有实践,胡瑗、阮逸也制作了自己的一套律尺钟磬。景祐三年(1036)三月,由冯元领头进上了他们的秬黍新尺,并“别为钟磬各一架”。阮逸认为:“臣等所造钟磬,皆本于冯元、宋祁,其分方定律,又出于胡瑗算术……”[12]理论是可靠的。不过,时人对其评价则是“质之典据,悉无所闻”[13],直接否定掉了。

这之后,阮逸又发奇想,独创“嘉量”法定律。“臣独执《周礼》嘉量声中黄钟之法及《国语》钧钟,弦准之制皆抑而不用。……盖嘉量既成,即以量声定尺明矣。今议者但争《汉志》黍尺无准之法,殊不知钟有钧石量衡之制。”又说“臣所以独执《周礼》铸嘉量者,以其方尺、深尺,则度可见也;其容一鬴,则量可见也;其重钧,则衡可见也;声中黄钟之宫,则律可见也。”[14]阮逸大概突然发现这一方法,兴奋不已。而其时他和冯元、胡瑗等人所造律尺已经进上,仁宗正命朝臣审议。阮逸向仁宗进言,申请用他的“嘉量”之法再做律尺钟磬。于是仁宗也将这一提案交“审乐组”审议,总其事者,乃翰林学士丁度。其时间则为景祐三年(1036)九月,新修乐书《景祐广乐记》告成,对景祐以来的议乐改乐进行了一次总结评定。

这次评定并未特别重视阮逸的所谓嘉量之法,只草草一句“所制铜秤二量,亦皆类此(指类黍尺差舛难定——引者注)”[15]轻轻带过,遂没有下文。

三、邓保信改乐及景祐议乐的结果

邓保信最初是李照的助手之一。景祐二年(1035)九月,因造新乐成,迁官至礼宾副使。大概尝到了甜头,此后邓更积极地参与雅乐改作。景祐三年(1036)六月,邓向仁宗皇帝呈上了自己的乐尺和籥,并说自己是“法《汉志》,可用合律”[16]。

这样,李照乐之外,景祐年间就还有胡瑗、阮逸律和邓保信律以及太府旧律三种律尺。景祐三年(1036)七月,仁宗皇帝诏集了丁度、胥偃、高若纳、韩琦等人共同详定。

丁度的看法是:这些人定律均用上党秬黍但结果不同,乃是因为“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者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而“尺既不同,故难以定钟磬”[17]。听完这番话,仁宗算是对他们失望了,阮逸、胡瑗和邓保信的律尚处于议论阶段就直接被否定掉了。

景祐年间参与议乐改乐的这些人,现在来看也实在太不争气了。李照还算雷厉风行,拿出了自己的雅乐方案,其他人则大多只会纸上谈兵。比如丁度,酣畅淋漓地将胡瑗、阮逸以及邓保信等的律尺批判一通之后,自己却拿不出替代的方案来,“今被旨造律管,验音高下,非素所习。乞别诏晓音者总领校定。”[18]这样一来仁宗也只好作罢了。

景祐议乐后期,朝臣中对于雅乐复古运动持否定态度者越来越多,阮逸、邓保信的律尺已经作废,李照乐更是处于被批判的风口浪尖上。景祐议乐终于向着它的反面靠近了。

四、余论

景祐改乐失败了,但其中蕴含的礼乐复古的精神却一直不灭。北宋一朝多次改乐,与其事者所提出的理由,最多的便是“雅乐声高,不合中和”以及“不合古制”。[19]

所谓的“中和”以及“平”“适”“安”等形容词,其实都是一种观念的几种不同说法,而这种观念,“乃是儒家运用音乐的方案所产生的基本原则。”[20]这些原则来源于儒家经典,也是其思想的精髓。儒家所要达到的以音乐教化民众的效果,便全寄托在雅乐上面,而这个雅乐,必须是合乎古制的正统雅乐,也就是说“中和”的观念与古制乃是一体两面,是相通的。宋儒正是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才不遗余力地推行雅乐复古的理念。

“不合古制”是宋人最喜欢拿来讨论雅乐的一句说辞。而同时为了证明自己创作的雅乐合乎古制,参与议乐的人如李照、胡瑗、阮逸、邓保信等,或以《汉志》累黍之法,或参验古器物,热热闹闹地搞起了“雅乐复古工程”,使雅乐一时间成为了景祐年间的一个热门话题。

杨荫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纲》中指出:“到了宋代以后,复古的思想,相继而兴,直至满清,流风愈炽,对于中和乐的追求,更见得是非常热烈;而这种音乐观对于那个时候的学者们所产生的力量之大,更不消说。”[21]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22]雅乐历来被视为与天子德位紧密相连,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者更是将其视作与王朝的治乱兴衰紧密相关而格外加以重视。而宋人更是因了特殊的历史际遇,在严“华夷之辨”的整体氛围下,将雅乐的古典性、正统性均发挥到了极致。

注释:

[1][3][4][6][11][19][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二六《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37-2949页。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景祐元年十月壬午”条,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本,1985年版,第1038页。

[5][汉]班固:《汉书》卷二一《律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67页。

[7]见《长编》卷一百十七,“景祐二年九月丁酉”条,第1057页。

[8][宋]江少虞:《皇朝类苑(一)》卷十九,《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08页。

[9]如景祐五年七月,宋绶等言:“李照新乐比旧乐下三律,众论以为无所考据。”据《宋史》卷一二七《乐二》,第2961页。

[10]见《长编》卷一百十六,“景祐二年四月庚午”条,第1046页。

[12][14][15]见《宋史》卷一二七,《乐二》,第2959-2961页。

[13][16][17][18]见《长编》卷一百十九,“景祐三年八月甲戌”条,第1073页,“景祐三年六月丙寅”条,第1070页,“景祐三年九月丁亥”条,第1074-1075页。

[20][21]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3年版,第10页,第23页。

[22]见《礼记正义》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十三经注疏》(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1页。

(闫好丽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