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

2022-06-08

王晓敏

摘 要:“和”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在其战争记述中突显了对“和”观念的重视:重“和”者必胜,失“和”者必败。究其实质是《左传》对“人”的重视,对“神”的弱化,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纳入先秦人学范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殷周时期的文化转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左传》 战争 和

《左传》战争记述中蕴含的思想历来受后人关注,其“遵礼”“民本”和“重视谋略”等思想已被学界广为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左传》战争记述中隐含的“和”观念,这一点学界少有论及。本文就在解读先秦“和”与“同”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论述《左传》作者在记述战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和”观念以及其思想实质。

“和”,《说文解字》解释为“相应也”,乃互相应和之意,它的出现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礼记·乐记》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此处的“和”突出的是“乐”的重要作用,即“调和”。《礼记·乐记》还有类似记载,其言曰:“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由此可知,“和”这一概念的起源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是先王调和社会关系的手段。但后来,“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伸,跳出了音乐的范畴,进入了政治生活。这个时候,“和”往往是与“同”这一概念并举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和”与“同”在音乐范畴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礼记·乐记》中除了以“和”来表示“乐”之追求外,“同”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此处“同”与“和”有着相同的意思。但政治范畴的“和”“同”却有了不同的含义。可以看以下两个例子。

《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史伯对郑桓公的一段对话,在分析当时周幽王的时政状况时,史伯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言“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的意思很明确,“和”的实质是容纳万物,而“同”排斥异己,只取同类。正因为周幽王摒弃异己之说,只取悦己之声,所以史伯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而《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的齐国晏婴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和”“同”之别。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所论的“和”与“同”的内涵与史伯所论是一致的,“和”有容纳众物之意,“同”乃只取同类之意。只不过在将“和”引申到君臣之意时比史伯所言更加明确。晏子最著名的言论就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所论之意即“和”在君臣之道的范畴中指的是臣子要有积极进谏之胆识,君要有容纳臣子异论之胸怀。言外之意即只有臣子勇于进谏、国君善于纳谏,方能称其为“和”。

而孔子对“和”也非常重视,将其引申到了个人修养的范畴,《论语·子路》篇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孔子很明确地把“和”“同”视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之一,是对晏子理论的一种引申。

由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史伯和晏婴将“和”运用到了政治生活中,孔子将其引申到了个人修养中,虽然应用范畴不同,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一个团体而言,既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又要善于容纳不同声音,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综上可知,“和”应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思想也隐含在《左传》的战争记述中,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但细观其战争记述,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一个规律,即:重“和”者必胜,失“和”者必败。这主要表现在君臣、将帅之间的关系上。凡将士积极献策,主帅善于纳谏者必胜;而上下离心,主帅刚愎自用者必败。

比如《左传·庄公十年》所记的“齐鲁长勺之战”便是《左传》作者“和”观念的明显体现。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和曹刿之间展开了一场平等的对话,鲁庄公说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财物分人”“取信神灵”和“以情断狱”,曹刿毫不留情否定了前两种方案,言其为“小惠”“小信”,作战不足依凭,只有第三种方案才是鲁国真正所需,以此可以征得民心,取得胜利。而鲁庄公亦欣然接受并且让曹刿跟随作战,在战场上对于曹刿的策略也一一接受。最后,君臣民同心,取得了此战的胜利。在此,鲁庄公和曹刿之间的融洽,其实质就是“和”观念的一种体现。曹刿地位卑微却能勇于进谏,鲁庄公贵为国君却能屈尊和曹刿平等对话,从谏如流,形成了上下同心的局面,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恰恰暗合了晏婴所言:“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在君臣共同的商讨中制定出了合理的方案,最终促成了事情的成功。

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的晋楚城濮之战,战前晋国上下表现出的就是“和”的局面,各位臣子纷纷献计献策:如何激怒楚国,促其先战从而陷其于不义;如何把齐国、秦国拉入作战集团,从而加强自己的力量;如何施恩惠于曹卫,笼络小国,获得广泛的支持等等问题都经过了君臣广泛的商议。后来当晋文公犹疑不定,想退缩时,大臣又积极劝说、鼓励,最终坚定了晋文公开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为晋国此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因为晋国君臣表现出来的“和”,使晋国有了取胜的可能。而《左传》作者不惜笔墨地描绘战前晋国君臣的商讨,就是竭力突出自己的战争思想——重“和”者必胜。

与重“和”相对的是失“和”,失“和”者必败这一观念在《左传》中亦多有战例,其中最典型的是僖公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年,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秦穆公在郑国烛之武的游说下撤兵,与郑人结盟,留下杞子、逢孙驻守郑国。僖公三十二年,杞子掌管郑国北门钥匙,派人通知秦穆公偷袭郑国,里应外合郑国可得。秦穆公大喜,决定出兵,而蹇叔极力劝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秦国必定惨败,而且把战败的地点都说得明明白白,但秦穆公一意孤行,拒绝了蹇叔的劝谏,坚持出兵东征,结果大败。虽然蹇叔恪尽职守、勇于进谏,但秦穆公刚愎自用,不纳善言,导致秦国君臣“失和”,结果致使秦军在崤山几乎全军覆没。

另外,僖公二十二年的宋楚泓之战,文公十二年的秦晋河曲之战,均是君臣、将帅“失和”导致失败的战例,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左传》作者已将“和”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中隐含的是作者对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肯定,对神灵作用的弱化,尤其是对于战胜国一方,《左传》作者的这种倾向尤其突出。

可以回看前文所举的“齐鲁长勺之战”一例,身份低微的曹刿想见鲁庄公谈论战事。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鲁庄公提出了三种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希望通过祭祀借助神灵的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对此曹刿断然否定,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很委婉地表示鬼神的力量不可信,弱化了神灵的力量,最终选择的是鲁庄公提出的能得民心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说。毫无疑问,作者记述这次战役主要突出的是“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弱化了神灵的重要性。

再如僖公二十八年所记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也有一处细节展示了人对“神谕”的一种颠覆。开战前,晋文公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楚成王搏斗,楚成王伏在自己身上吸食自己的脑髓,所以晋文公很害怕。这很明显是一个不吉利的梦,但大臣子犯却反其道而解之,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很明显,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可见子犯解梦并不是依据梦本身,而是依据晋国的需要为晋文公解梦,从而将梦化凶为吉,为其所用。最终,在子犯的鼓励下,晋文公坚定信心,和臣子同心同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以看出,在此事件中“人力”是可以操纵“神谕”的。

另外,桓公六年记有楚武王侵随一事,在楚国战败,随侯将要追赶时,颇具战略眼光的季梁阻止,劝随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去追赶实力强大的楚军,应该转而致力于治国惠民,言谈中更是语出惊人,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如果民心不齐则“鬼神乏主”,只有修政爱民才能“庶免于难”。结果“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在此,随国君臣也形成了“和”的局面,季梁敢于进言,随侯善于纳言,保全随国。而季梁谈到:“夫民,神之主也。”很明确地将人置于神之上,言外之意,能保全随国的不是神而是人。这比起曹刿和子犯之言更是直截了当。有学者对于这种现象有这样的总结:“这似乎是一场历史性转折的象征:对于神,人不仅仅是敬而远之,而且还敢于冒犯了。”[1]而在这种冒犯过程中,如果说周人的“德礼”思想系统是根基,那么“和”的观念就是催化剂,假如没有“和”观念,就没有鲁庄公和曹刿的平等交谈,而曹刿也断断不敢截然否定鲁庄公依靠鬼神的作战方案。对于城濮之战中的子犯也一样,假如晋国上下没有形成“和”的局面,他也断断不敢私自乱言,自然也就没有“子犯解梦”这段历史佳话了。

而《左传》这种“和”观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纳入先秦人学范畴进行研究,因为《左传》在记述战争的行文中不仅凸显了“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而且在凸显“和”观念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人而不是神。而这种重人轻神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思想文化模式转换的表现。

《礼记·表记》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由此可知殷商时期人们对鬼神无比敬仰,人的世界是由鬼神控制的。而到了周朝,“周人入主中原以后,使中华文明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用武力征服殷商的同时,周人在更为深入的层次上展开了对殷商的文化征服,进行了文化模式的转换。”[2]而上文所列《礼记·表记》之言便是这种文化模式转变的概括。周人已开始注意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建立了以“德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而作为儒家学派的孔子,继承了周人思想,表现出了轻鬼神、重人事的倾向。《论语·述而》记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先进》篇记载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很理性地认识到,真正控制人类自身的是人而不是神,因此孔子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人类社会的存在依据,而其毕生追求的“仁”“礼”“忠”“孝”思想就是他以人类世界为出发点形成的思想体系。

而同为儒家经典的《左传》也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战争记叙中不仅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和”的重要性,而且也极力突出了决定“和”局面形成的关键是人而不是“神”,彰显了人的智慧而弱化了神的力量,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而《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对人价值的肯定,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殷商时期的这场文化转型。

注释:

[1][2]刘黎明:《先秦人学研究(序言)》,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页,第1页。

(王晓敏 河南许昌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610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