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认知视角下英汉“耳”的词义对比研究

2022-06-08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力图对此作出认知方面的阐释。研究发现,英汉“耳”的本义和引申义大同小异。相同点:有相同原型词义,词义引申到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包括喻形状、教训、听力灵敏度、注意力、刺探消息的人、关系、好的事物、态度、行为、情感状态。不同点:英语“耳”喻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缺乏经验、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环境、熟悉度、影响。英汉“耳”多义性主要由隐喻投射形成,小部分为转喻和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原则性多义网络图更好地展示了英汉“耳”的多义性,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认知 “耳” 词义 对比

一、引言

古今中外,人们本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认识客观世界。“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其重要性和凸显性不容忽视。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阐释造成英汉“耳”多义性的认知动因,并绘出“耳”的原则性多义网络模型,这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认识。

二、理论回顾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认知方式。Lakoff &Johnson(1980:5)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王文斌(2007:229)认为,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赵艳芳(2000:115~116)认为,转喻是一个凸显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Ungerer & Schmid(2008:129~131)认为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邻近性,是同一认知模式中的投射,用一个范畴来代替另一个范畴。Lakoff(1987)开创了认知词义学,提出了辐射型范畴理论,即范畴的成员是一组相互关联并具有典型效应的词义,这些词义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辐射型结构,而中心是原型词义。Tyler&Evans(2001、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网络模型。贾冬梅、蓝纯(2010)对“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进行了对比,绘出了英汉“水”的词义拓展网络。

鉴于此,本文考察英汉“耳”的本义和引申义,并绘出“耳”的多义网络模型。语料来自以下六部词典:《英汉大词典》(1989)、《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199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10)、《辞海》(2000)、《现代汉语词典》(2002)、《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例句来自以上六大词典、COHA、BNC、CCL。

三、英汉“耳”的原型词义

人类相同的身体结构决定英汉语言中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英语“ear”和汉语“耳”在词典中有相同的原型词义,都表示听觉器官。如:

(1)a.“Please go with me,”he said into her ear.

b.耳闻目睹

四、英汉“耳”的词义对比

(一)词义相同之处

第一,喻形状相似之物。英汉语言中“耳”都可喻形似耳朵之物。英语中的“ear”可喻穗、耳子,如例(2)a,汉语中有银耳、耳杯,如例(2)b。

(2)a.The ears of corn would then mature at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ime.

b.在北魏的墓葬里边发现有这种银的耳杯。

第二,喻教训。“耳”是身体的一部分,当发生冲突时,耳成了发泄对象,英语中常用“get a thick ear”,表示“打耳光”,如例(3)a。汉语中有“耳光”,如例(3)b。

(3)a.I’ll give you a thick ear if you pull the dog’s tail again!

b.车长一怒之下,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

第三,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喻指听力的灵敏度、辨音能力。英语有“have good ears”,如例(4)a。汉语中有“耳聪目明”,如例(4)b;表示听力不好有“耳背”,如例(4)c。

(4)a.There is no need to shout;we have good ears.

b.今年76岁的李庄,身体还好,耳聪目明,能写能看。

c.我大概耳背了,实在听不明白。

第四,人们如果想要了解外界的事物,就会用“耳”去听,可喻指注意力集中程度。

人们感兴趣时,喻指注意力集中地听,英语中有“be all ears”,如(5)a。汉语中有“洗耳恭听”等,如(5)b。

(5)a.Tell us what happened;we are all ears!

b.他的报告令外国人洗耳恭听,佩服万分。

当注意力分散,缺乏兴趣时,英语中有“turn a deaf ear”,如(6)a。汉语中,喻指注意力不集中,有“耳旁风”等,如(6)b。

(6)a.Turn a deaf ear,look the other way.

b.可菲利普只是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

第五,喻指刺探消息的人。用“耳”探寻消息、情报,产生转喻,用“耳”代“人”,部分代替整体。英语中有“eyes and ears”,如(7)a。汉语中有“耳目”,如(7)b。

(7)a.Shoppers are urged today to act as the´ eyes and ears’of the police.

b.但因近旁耳目众多,不便再细问。

第六,比喻关系密切。“耳”的主要功能是听,可指朋友、爱人的甜蜜诉说。英语中有“have a word in sb’s ear”,如(8)a。关系密切,一方对另一方所说的话会产生效果,隐喻进一步投射,有“have sb’s ear”,如(8)b。英语中,喻指关系密切时,有时含贬义,“tickle sb’s ears”,还可指阿谀某人。汉语中,用“耳”比喻亲密无间,如“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如(8)c。

(8)a.I just might have a word in her ear.

b.He had the ear of the monarch.

c.两小无猜,一定是“耳鬓厮磨”,亲密无间。

第七,“耳”可听见好的音乐、消息。英语中有“easy on the ear”,如(9)a。汉语中用“耳福”指听到美好音乐等的福分,如(9)b。

(9)a.The soft voice was easy on the ear.

b.歌曲悦耳动听,让我们大饱了耳福。

第八,喻态度。人们用“耳”听了之后,会发表看法,英语中有“fall on deaf ears”,如(10)a。汉语中用“耳朵软”喻没有主见,容易轻信别人,用“耳食”喻指听到传闻不加审察就信以为真,如(10)b。

(10)a.The proposal appears to have fallen on deaf ears.

b.我们这些当领导的决不能够耳朵软,听到风,就是雨。

第九,喻行为。听了之后,会采取不同的行动,“play it by ear”表“即时应付”,如(11)a。用“up to one’s ears in”,喻陷入麻烦,如(11)b。还可喻偷听,如“walls have ears”,用“耳”代“人”,用了转喻,整体通过隐喻投射,喻指偷听这一行为。汉语中有“隔墙有耳”,如(11)c。

(11)a.All I could do was play it by ear.

b.I’m up to my ears in work.

c.我知道你是个很谨慎的人,也知道隔墙有耳,不该说的话,你也不会说的。

第十,喻情绪状态。人们用“耳朵”听,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指生气的情绪,有“on one’s ears”,如(12)a。汉语中有“耳目一新”,喻指新鲜感,如(12)b。

(12)a.His insults put me on my ear.

b.巴西舞者在桑巴音乐中跳起芭蕾,更让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

(二)词义不同之处

英汉民族因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基于自身“耳”而产生的概念隐喻具有差异性,便使英汉语“耳”具有不同的词义。

1. 英语“ear”

第一,英美国家的报纸两端有一些小栏目,“ear”由于分布于两端而喻指在报纸左右侧刊登天气预报或广告的小栏目。

第二,人们喜欢听广播电台,“ear”隐喻成美国俚语中的民用频道电台。

第三,比喻不受欢迎的事物。汉语中的“猪”容易使人联想到“贪婪、肮脏”等,“ear”与其连用,就有消极之意。英语中的“a sow’s ear”指劣质的东西,如:

(13)Mr Patten will do his best to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第四,喻缺乏经验。胎生动物刚出生时,浑身是湿的,等干了之后,耳朵背后还是湿的。英语中常用“wet behind the ears”比喻人缺乏经验。如:

(14)I was,to put it mildly,wet behind the ears,politically.

第五,比喻程度深。用“to the ears”喻指极度深,如:

(15)He was stuffed to the ears and needed nothing so much as a nap.

2. 汉语“耳”

第一,喻年龄。汉语中常用“耳顺”喻六十岁。

(16)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喻环境。环境安静,“耳”边不会嘈杂,常用“耳根清净”喻指环境安静。

(17)老夫人从此退场,我们也就可以耳根清净。

第三,喻影响。听到的事情能改变人的看法,对人具有影响,常用“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8)雷蕾从小耳濡目染,萦绕在她生活空间的全是世界名曲的旋律。

第四,喻熟悉度。用“耳生”喻指生疏,如(19)a,“耳熟能详”喻指熟悉,如(19)a。

(19)a.这个声音耳生得很,又好象是个日本人在笨笨呵呵地说中国话。

b.“五年计划”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名词。

五、讨论和认知阐释

第一,隐喻和转喻是认识英汉“耳”多义性的重要方式。隐喻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邻近性。Goossens(1990)提出了“隐转喻”这一概念,并分为两类,一是“来自转喻的隐喻”,二是“含转喻的隐喻/含隐喻的转喻”。Radden(2000)认为存在“隐转喻”连续体,属于转喻与隐喻的互动现象。Barnden(2010)认为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存在接口。英汉“耳”词义变化及拓展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耳”的原型义中,英语“ear”偶具转喻功能;第二,某些隐喻投射,以转喻为基础,如“偷听”这一行为,首先用“耳”指代“人”,用了转喻,整体通过隐喻投射,喻指“偷听”这一行为。

英汉“耳”多义性原因以隐喻为主,其投射分为事物域、社会域、个人域。事物域共7个:喻形状相似之物,好事物,在报纸左右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程度深,环境;社会域2个:喻教训,关系;个人域共10个:喻听力的灵敏度,注意力集中度,刺探消息的人,态度,行为,情感状态,缺乏经验,年龄,熟悉度,影响。形成如下级阶: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这是因为由于“耳”是人类重要的听觉器官,人们先从个人出发,强调“耳”的功能,再由“耳”的形状认知其他事物,最后才投射到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二,在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下,英汉“耳”的词义异同并存。共性:第一,英汉“耳”有相同的原型词义,反映了英汉民族生理构造的趋同性。第二,英汉“耳”的引申义有共性:喻形状相似之物,喻教训,喻听力的灵敏度、辨音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喻注意力集中程度,喻指刺探消息的人,喻关系密切(不和),喻好事物,喻态度,喻行为,喻情感状态。基于不同的文化地理及观察事物的角度,英汉“耳”的引申义有差异:英语“耳”喻报纸左右小栏目,喻电台,喻不好的事物,喻缺乏经验,喻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喻环境,喻熟悉度,喻影响。

第三,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英汉“耳”的多义性,绘出了英汉“耳”的原则性多义网络图,如图2。实线箭头(细)、虚线箭头、粗线箭头分别指英语、汉语及英汉共有的“耳”的词义引申。图2显示,英汉“耳”每个引申义的产生都与其原型词义相关,说明英汉“耳”的认知出发点相同。同样,英汉“耳”都可投射到个人域、事物域和社会域。从图2可以看出,粗线最多,说明英汉“耳”的引申,共性多于个性。第一,英语“耳”的引申义演变趋势为:从“耳”本义出发,投射到个人域、事物域和社会域。个人域中,由于“耳”的听觉功能,通过联想,“耳”喻指听力的灵敏度、辨音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此外,根据人一出生耳背后就有水的现象,词义引申为“没有经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可影响人的行为。事物域中,以“耳”这一实物为基础,联想到相似事物,如“器物两旁的耳子”,再引申为报纸左右小栏目;水漫到耳朵极度危险,有了“程度深”这一引申义;“耳”可听到不同的声音,还可指“耳”边没有声音的环境,以及联想到播放声音的工具,即电台,如图2所示。社会域中,打某人“耳朵”想到“揍人”的引申义;“耳边私语”是甜蜜诉说,也可指讥讽,引申为关系密切。第二,汉语“耳”的词义引申趋势和英语一样,首先从“耳”的本义出发,分别投射到个人域、事物域和社会域。个人域中,由“耳”的功能投射到注意力、灵敏度,以及人在六十岁时,不会受轻易身边之事干扰,喻指年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对人影响不同,进一步投射到情感状态、态度、行为、熟悉度。事物域中,“耳”的形状联想到银耳;“耳”听到好的声音,以及人们总是需要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休息,产生了一系列引申义。社会域中,“打耳光”喻“教训”,“耳鬓厮磨”喻关系密切。由此可见,运用多义词的词义网络、词义的分解和表征更接近于人类的言语行为,能更有效地触发语言学习者对词汇概念的认知图式,进而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和使用多义词。

六、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词典和语料库为依据,考察英汉“耳”的多义性,力图对此作出认知上的阐释。研究发现,英汉“耳”本义和引申义大同小异。共性:有相同原型词义,词义引申到个人域、事物域、社会域,包括喻形状、教训、听力灵敏度等、注意力、刺探消息的人、关系、好的事物、态度、行为、情感状态。个性:英语“耳”喻小栏目、电台、不好的事物、缺乏经验、程度深;汉语“耳”喻年龄、环境、熟悉度、影响。英汉“耳”多义性主要由隐喻投射形成,小部分为转喻和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原则性多义网络图更好地展示了英汉“耳”的多义性,将拓展英汉民族对“耳”的认识。限于篇幅,其他内容将另文详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Barnden,J.Metaphor and metonymy:Making their connections more slippery[J].CognitiveLinguistics,2010,(1):1~34.

[2]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323~340.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Radden,G.How metonymic are metaphors[A].A.Barcelon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C].Berlin/New York: Moulton de Gruyter,2000:93~108.

[6]Tyler,A.&V.Evans.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7]艾迪生·维斯里·朗文出版公司辞典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Z].朱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9]霍恩比,李北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贾冬梅,蓝纯.“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28~35.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吕叔湘.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3]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姜祝青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