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把”字句中“把”的隐现分析

2022-06-08

张涵蕾

摘 要:汉语中大部分“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后就变成了受事主语句,而这些“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与“把”前面的成分和后面宾语的性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有一类特殊的“把”字句——致使句义“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后,剩余句子的主语并非意念上的受事,但是它却有“受事”的一般性质。我们也可以认为“致使句”中宾语的控制能力影响着介词“把”的隐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把字句 介词“把” 隐现

一、引言

“把”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语法学家们对“把”字结构各个部分以及“把”字句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已经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到目前,关于“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的文章甚少,唯一一篇是陈信春(1996)《“把+NP”的“把”的隐现》。这篇论文只是把介词“把”隐现的情况罗列了一下。有些学者在讨论“把”字句时讲到大多数“把”字句可以隐去介词“把”。例如,朱德熙(1980)在分析“把”字句时,提出绝大多数“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剩下来的那一部分都能站得住。吕叔湘(1951)列举了13种“把”字句格式,结果发现与“把”字句关系更为密切的应该为受事主语句,即大部分“把”字句可以隐去介词“把”。虽然这些语言学家已经指出大部分“把”字句去掉“把”字后能成立,但是却都没有指明影响因素,而且也没有指明还有哪些“把”字句不能隐去介词“把”。本文通过考察“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指明“把”字前面的成分和后面宾语性质与介词“把”隐现之间的关系。

二、“把”字句及隐现情况

(一)“把”字句的分类

关于“把”字句,最早的说法应该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处置说”,认为“把”的宾语是受事,动作行为者对受事有所“处置”,而这种“处置”往往产生某种影。例如:

(1)你把我的钱用光了,你不怕我多心了?(张爱玲《倾城之恋》)

(2)萨黑夷妮黄着脸,把蓬松的辫子胡乱编了个麻花髻。(张爱玲《倾城之恋》)

(3)范柳原忽然出现了,把她从另一个男子手里接了过来。(张爱玲《倾城之恋》)

例(1)中“我的钱”是受事,“你”是施事,“你”对“我的钱”有处置,产生的影响是“钱用光了”。例(2)中“蓬松的辫子”是受事,“萨黑夷妮”是施事,“萨黑夷妮”对“蓬松的辫子”有处置,产生的影响是“辫子编成了个麻花髻”。例(3)中“范柳原”是受事,“她”是施事,“范柳原”对“她”有处置,产生的影响是“她被范柳原接过去了”。其实许多“把”字句都是符合“处置说”的观点的,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并不符合“处置说”的“把”字句。例如:

(4)把花姑娘急疯了。(《红楼梦》第43回)

(5)无倚无靠,再真把宝玉死了,那可怎么样好?(《红楼梦》第82回)

(6)贾芸把脸红了。(《红楼梦》第85回)

“致使说”是在反对该观点时提出的。“致使说”的观点是:“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并非受事,而是谓语动词的施事;去掉介词“把”后,剩余的句子是施事主语句或者是当事主语句①。例(4)中“把花姑娘急疯了”这个句子如果隐去“把”,剩下的句子为“花姑娘急疯了”,而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会把它当成受事主语句。在例(5)“把宝玉死了”这样句子中,我们也不会把“宝玉”当成受事。例(6)也是同样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把”字句的大致分类就是以上两种:“处置说”提出的一种“把”字句;“致使说”提出的一种“把”字句。

(二)隐现与省略、隐含的区别

“隐现”是指一个句子中某个词或者某个片段出现或消失。有些句子中的词出现或者消失,对句子不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隐现自由”;而有些句子中的成分出现或者消失会对句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么句子结构上不能成立,要么句子的语义会发生改变。例如:

(7)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钱钟书《围城》)

(8)没把报纸掷在地下,没让羞愤露在脸上,可是嗓子都沙了。(钱钟书《围城》)

(9)把鸿渐打量一下,他极客气地拉手道……(钱钟书《围城》)

例(7)隐去介词“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这样的句子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在语义上我们能够理解,这表明例(7)中介词“把”是能够隐去的。例(8)中介词“把”是不能隐去的,“没报纸掷在地下”这个句子的意义和原来的意义完全不同了。例(9)隐去介词“把”后“鸿渐打量一下”这个句子的意义和原来的也不相同了。所以例(8)、(9)无论如何都无法隐去介词“把”。

在某种语境下,如果语境已经提供了一些信息,那有关这些信息的词语就不用出现了,这就是省略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语境,这些不出现的词语必须补上。例如:

(10)四贵:哭什么,这有什么难过?(曹禺《雷雨》)

(11)有许多象瑞全的青年人,假若手中有武器,他们会马上去杀敌。(老舍《四世同堂》)

(12)“干吗呀?”桐芳娇声细气地在院里问。(老舍《四世同堂》)

例(10)是“四贵”与“四风”的对话,在对话中,相互的称呼可以省略。如果没有语境,单单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就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哭”,四贵的说话对象。例(11)中“假若手中有武器,他们会马上去杀敌”,在这个小语境下,后半句提供了“他们”这个信息,所以前半句表示该信息的词语可以省去。例(12)也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省去了主语。

隐含的词语意思仍存在,但是在句子中并没有该隐含词语的位置,即隐含的词语在句子中是补不出来的③。例如:

(13)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老舍《骆驼祥子》)

(14)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老舍《骆驼祥子》)

例(13)“看看钱看看祥子”中隐含了“铺主”,我们根据这个句子知道“看看祥子”的主语应该是铺主”;例(14)“揣起保单拉起车”中隐含了“祥子”。例(13)、(14)都是多动句,可以看成是多个小句压缩形成的,在压缩过程中产生了“隐含”。

所以,隐现不需要一定的语境,而省略是要有一定的语境的;隐现是可以在句子中补出来的,而隐含在句子中补不出来。

(三)“把”字句隐现的两种情况

1.句中“把”可以隐去

吕叔湘先生列举的13种“把”字句格式,大部分都能变换为受事主语句,即有许多“把”字句都可以有这种变化。的确,大部分“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剩余的句子就是受事主语句。如:

(15)把钱凑够了数一下,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老舍《骆驼祥子》)

(16)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老舍《骆驼祥子》)

(17)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老舍《骆驼祥子》)

以上“把”字句都能隐去介词“把”,并且剩下的句子是成立的,也没有歧义。例(15)隐去介词“把”之后为“钱凑够了数一下”,“钱”在意念上是受事,这个句子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受事主语句了,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个歧义句。例(16)、(17)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外,上文提到的致使“把”字句,从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可以隐去介词“把”的,再来看以下几个致使义“把”字句:

(18)打紧又被这瞎眼的王八在路上打个前失,把我跌了下来,跌得腰胯生疼。(《儒林外史》第2回)

(19)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儒林外史》第2回)

(20)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儒林外史》第3回)

例(18)隐去介词“把”,“我跌了下来”;例(19)隐去介词“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例(20)隐去介词“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以上这几个句子隐去介词“把”后都不是“受事”主语句,但都可以隐去介词“把”。

2.句中“把”必现

虽然有大部分的“把”字句都能隐去介词“把”,但并不是所有的“把”字句都能变成受事主语句,而变化后的意义不会发生变化。例如:

(21)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张爱玲《金锁记》)

(22)把四奶奶拖到阳台上后,他连声追问怎么了。(张爱玲《倾城之恋》)

(23)把他灌到这样,明天他真生了病。(钱钟书《围城》)

例(21)隐去介词“把”后,变为“我拨了过去”。这个句子其实是有歧义的,如果没有语境的限制,就不知道是“我”拨人过去还是别人把“我”拨过去了。例(22)隐去“把”之后,“四奶奶拖到阳台上后”同样会产生歧义,不知道是“四奶奶”被人拖到了阳台上还是“四奶奶”自己拖东西到阳台上。例(23)亦是如此。其实这些句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后面的宾语都是表示人的名词。

另外,如果“把”字前面有修饰成分,介词“把”一般也是不能隐去的。例如:

(24)薇蕾在《沪报》上发表的外国通讯里,就把我这一段话记载进去。(钱钟书《围城》)

(25)便把扇子收起来。(钱钟书《围城》)

(26)……指不定要十年八年呢!可不把你急坏了!(张爱玲《金锁记》)

上述3个例子,例(24)隐去介词“把”后变为“就我这一段话记载进去”。例(25)隐去介词“把”变为“便扇子收起来”。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介词“把”前面有修饰成分,介词“把”往往不能隐去。

三、介词“把”的隐现

“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与“把”字前面的修饰成分有关,也与“把”后面的宾语有关。下面将从“把”字前面的成分及后面的“宾语”出发来分析“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

(一)“把”字前面成分的影响

“把”字句中介词“把“前面的成分分为两种,一种是状语,即副词修饰语;一种是主语。它们与介词“把”隐现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1.副词修饰语与“把”的隐现

朱德熙认为“把+N2+VP—N2+VP”这样的变化规则对解释“把”字句才是最好的,即也可以这样认为与“把”字句关系更为密切的应该为受事主语句④。但是如果介词“把”前有别的成分存在,那这种说法其实就行不通了。例如:

(27)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老舍《四世同堂》)

(28)云泽把脸气得雪白,先是握紧了拳头,又把两只手使劲一撒……(张爱玲《金锁记》)

(29)王太太自己面前却只有薄薄的一片烘面包,一片火腿,还把肥的部份切下了分给她丈夫。(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以上3个例句中,介词“把”前面都有副词修饰语,句子皆不能隐去介词“把”。例(27)介词“把”前有修饰语“也”,“把”如果隐去“也酒一饮而尽”在句法上也是不成立的。如果例(27)“把”前面没有成分的话,“酒一饮而尽”这样的句子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是能够成立的。例(28)介词“把”前面有副词“又”,同样也不能隐去“把”。如果“又”去掉,隐去“把”后“两只手使劲一撒”是能够成立的。例(29)也是如此。

2.主语与“把”的隐现

其实“把”字句中介词“把”前面是主语的情形是最常见的,如果“把”前是主语的话,介词“把”往往是可以隐去的。隐去“把”后,主语和“把”后面的宾语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剩余的句子成了主谓谓语句。

(30)士洪把脸凑上去道:“在哪里?”(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31)她把电风扇搁在地上,迅疾地向他走来……(张爱玲《沉香屑》)

(32)据周太太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钱钟书《围城》)

例(30)隐去介词“把”后,“士洪脸凑上去道”这个句子中“士洪”变成了句子的大主语,而后面的“脸”成为了小主语。裤(31)隐去介词“把”后,“她电风扇搁在地上”这个句子中,“她”成为了大主语,“电风扇”成为了小主语。

(二)“把”字后面宾语的影响

这部分考察介词“把”后面宾语的某些性质对介词“把”隐现的影响,我们把宾语的某些性质分为内部性质和外部性质。宾语的内部性质是指宾语所代表名词的生命度、控制能力度等等;宾语的外部性质是指宾语的长短等。接下来我们就宾语的内部性质和外部性质对介词“把”的隐现进行分析。

1.宾语内部性质与“把”的隐现

大部分“把”字句格式都能变换为受事主语句,即大部分“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剩余的句子就是受事主语句。如:

(33)一面走回树荫放著盆的地方,她把裤子也浸进泥浆去。(萧红《生死场》)

(34)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吧!(萧红《生死场》)

(35)把小马束好在杆子间。(萧红《生死场》)

上述“把”字句都能隐去介词“把”,并且剩下的句子是成立的,也没有歧义。例(33)隐去介词“把”后为“她裤子也浸进泥浆去”,“裤子”在意念上是受事,这个句子就成为一个受事主语句了,所以我们不会认为它是一个歧义句。例(34)、(35)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些“把”字句是不能隐去介词“把”的。刘培玉针对“主语说”时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有些把字句“把”的宾语不能理解为“把”后小句的主语。如“我把他赶走了。”“他”是“赶”的受事,如果认为“他”是“把”后小句“他赶走了”的主语,那么“他”就成了“赶”的施事,这与原句里“他”与“赶”的语义关系相反⑤。这个句子就不能隐去介词“把”。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句子。例如:

(36)把陈妈打发走了,然后揿铃。(张爱玲《沉香屑》)

(37)把女儿嫁给福发的侄子吧。(萧红《生死场》)

(38)把家茵叫了去听电话。(张爱玲《多少恨》)

从句法角度分析,“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后是成立的,但是这样的句子存在歧义。如例(36)隐去介词“把”后,我们就不知道是“陈妈”被人打发走了,还是“陈妈”打发别人走了。例(37)隐去介词“把”后,我们就不知“女儿”是自己愿意嫁给“福发的侄子”还是别人把“女儿”嫁给“福发的侄子”。再如例(38)隐去“把”后,我们就不知道是“家茵”叫别人接电话还是自己去接电话。所以以上三个“把”字句隐去介词“把”之后都会产生了歧义。

从以上的例子看到,例(33)、(34)、(35)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都是物,例(36)至例(38)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都是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都是物,那么介词“把”可以隐去;如果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都是人,那么介词“把”不可以隐去,隐去后句子会产生歧义。与那些表示事物的名词相比,表示人的名词具有较高的生命度。生命度在人们大脑生成语言以及理解语言意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一个词表现出来的生命度越低,我们越容易把它当成受事。相反,如果一个词表现出来的生命度越高,我们越容易把它当成施事,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有生命的物体才会处置没有生命的物体。再如:

(39)把儿女们推推搡搡送了出去,自己也气喘吁吁扶着个丫头走了。(张爱玲《金锁记》)

(40)梁太太的手一低,把扇子徐徐叩着下颏。(张爱玲《沉香屑》)

(41)梁太太趿上了鞋,把烟卷向一盆杜鹃花里一丢,站起身来便走。(张爱玲《沉香屑》)

从上述4个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介词“把”的名词具有高生命度,“把”隐去后剩下的句子往往会产生歧义;如果介词“把”的名词生命度较低,“把”隐去后剩下的句子就不容易产生歧义。例(39)中“儿女们”的生命度较高,所以“儿女们”处置事物的能力也较高,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我们就无从知晓“儿女们是被别人送出去的”还是“儿女们自己送人出去的”。例(40)、(41)却不一样,由于“把”后面的宾语是物,隐去介词“把”后,我们只会把它们当成是受事。

其实高生命度的名词,我们往往会认为具有高掌控能力,从而把它看成是施事。但是如果高生命度的名词对事物的掌控力很低,那在我们的意念中也会把高生命度的名词当成受事,所以有些“把”字句介词“把”后面的名词生命度很高,介词“把”也是很容易隐去的。例如:

(42)像你们这样大户人家,把孩子还要生养到草上。(萧红《生死场》)

(43)公子点了点头,把骡子带了一把。(《儿女英雄传》)

(44)长安乘乱里便走开了,把裁缝唤到她三叔家里。(张爱玲《金锁记》)

以上3个例子中,介词“把”后面的名词都是具有生命度的,但是例句隐去介词“把”的能力及其后表现出来的语句能力各不相同。例(42)隐去介词“把”后,我们可以看出剩下的句子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典型的受事主语句;例(43)隐去介词“把”后,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成立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人类对于“带”的掌控度要远远大于“骡子”的掌控度;例(44)在句法上是成立的,但是也存在疑问,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歧义句。这里,影响介词“把”隐现的是“把”后面名词对后面谓语的一种控制能力。

张国宪认为在指人名词中,某些名词之间存在某种权利模式,如“干部”和“群众”,具有较高权利的“干部”是高控制词,而权利较低的“群众”则属于低控制词。就具体的情景而言,高生命度的名词表现出来的控制力肯定会有所不同⑥。例(42)中“孩子”对于“生”来说是低控制力的,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控制力的,因此去掉介词“把”,前面即使没有出现“母亲”,我们也明白“孩子是被生出来的”。例(43)中“骡子”虽然也有生命度,但是“骡子”对于后面谓语的控制力却很低,所以隐去介词“把”后,剩下的句子通常也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在某些情景下,例(44)隐去介词“把”后的句子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是高生命度的名词,还要看它们对后面动词的控制度。控制度越高,人们就越容易把它当成施事来处理,控制度越低,就越容易把它当成受事处理,介词“把”越容易隐去。

2.宾语的外部性质与“把”的隐现

上文讲的都是关于介词“把”后面的宾语的内在性质与“把”字隐现的关系,“把”字后面宾语的外在形式会不会影响“把”字的隐现呢?下面就“把”后面宾语外在形式——宾语的音节长度作分析,探究宾语的音节长度对“把”字句中介词“把”隐现的影响。

陆俭明提出“语块”的定义:句子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单位。他认为我们所说的话或者所写的句子基本上是由一个个语块组成的⑦。“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可以称为一个语块,它由一个词来充当的句子是最多的。人们在用“把”字句时,会选用音节比较短,即比较简单的词作为介词“把”的宾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语块如果较简短的话,人们需要投入的注意力就会越少。“把”字句中宾语往往是人们共知的,所以会把多出来的注意力和脑力投入到句子的后面部分。例如:

(45)只要能帮助他,把他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他愿意找。(曹禺《雷雨》)

(46)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曹禺《雷雨》)

例(45)中,“他”是结构中的已知信息,其实只起提示作用,交流双方都是知道的,交际双方特别是听话人想知道的是这个结构后面部分的“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例(45)中,听话人想知道的是“他”怎么了。当说话人说出“由冲突的苦海中”时,信息其实是不完整的,所以说话人必须补充完句子,加上“救出来”,这样才能满足听话人的需求。例(46)中的“我”是说话双方共知的,后面“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才是听话人想要知道的。

“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多数是简短的,大多数“把”字句都是能够隐去介词“把”的。但是如果介词“把”后面的宾语比较长的话,介词“把”隐去后者长宾语的隐现与宾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汉语里如果某个成分比较长,是否需要一个标志性的词呢?一般来说“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比较短,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为了修辞的需要,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可能会很长。陆丙甫曾提到,主语后面的前置宾语不能很长,前置宾语如果很长的话,需要有一个标志性的词来引进。他认为在“把”字句中,如果宾语很长,就需要用标志性的词“把”来引进⑧。例如:

(47)把脑子放清醒点。(曹禺《雷雨》)

(48)把那架上的“忠、孝、节、义”四面旗儿发下来,交付旁边四个值殿官。(《儿女英雄传》)

按照陆丙甫的观点,例(47)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较短,“把”隐去的能力很强;例(48)介词“把”最好加。例(47)中“脑子”简短而且简单,所以能隐去介词“把”;而例(48)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那架上的‘忠、孝、节、义’四面旗儿”过长,所以这个成分需要带上一个标志性的词“把”,以证明它的语法地位。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例子,考察介词“把”的隐现与宾语长度之间的关系。如:

(49)把他梦中所闻所见,云端里的情书,详细告诉了那毕生一遍。(《儿女英雄传》)

(50)把老爷的衣帽、铺盖、吃食等件打点清楚,公子也忙着拣笔墨。(《儿女英雄传》)

例(49)、(50)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都很长,例(49)隐去介词“把”后,“他梦中所闻所见,云端里的情书,详细告诉了那毕生一遍”读起来就有点别扭了。例(50)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很长的话最好用“把”字句,用介词“把”来彰显“长宾语”的语法地位。宾语的音节长度对“把”字句中介词“把”隐现是有影响的,宾语越长,越需要标志性的词“把”引入进,即宾语越长,介词“把”越不容易隐去。

(三)致使义“把”字句中“把”的隐现

上文提到“致使说”是“把”字句扩展之后得到的一种方式,“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的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施事而非受事⑨。“致使句”介词“把”后,句子仍然能够成立,剩下的部分变成一个独立的施事主语句,“致使句”却更容易隐去介词“把”。例如:

(51)把这个荀老爷气得有口难分。(《儒林外史》第2回)

(52)……才晓得从前不是看他,把他羞的不得了。(《儒林外史》第4回)

以上这类句子介词“把”后面的名词“生命度”极高,并且基本上是表示“人”的,它们的控制力很低。去掉介词“把”后,仍然是能成立的,这类句子隐去“把”剩下的部分也并不是受事主语句。例(51)隐去介词“把”后,我们会认为“荀老爷”是主语,而不会把“荀老爷”看成是受事主语。例(52)隐去介词“把”后,“他羞的不得了”也并不是受事主语句,但这些主语还是具备着“受事”的性质的。

1.“把”后面宾语的非意识性

“把”字句中介词“把”后面宾语的生命度越低,其非意识性越高。在“致使句”中,“把”后面宾语的生命度极高,即使隐去介词“把”成为施事主语句,施事者对后面谓语的控制力也是极低的,而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在不经意间的。如:

(53)把赵氏急得到处求神许愿,都是无益。(《儒林外史》第6回)

(54)把你爹也吓醒了。(《儒林外史》第16回)

例(53)、(54)隐去介词“把”后句子仍能够成立,但是结果都是在非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例(53)“赵氏”急,这个结果并不是“赵氏”所能控制的,也不是“赵氏”有意为之的。“赵氏”的急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但产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例(54)“你爹”吓醒了,这个结果同样不受控制,而是在无意间产生的。

2.“把”后面宾语的变动性

上文提到大部分的“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后,剩余的句子变为受事主语句,所谓“受事主语”可以认为这个主语发生了改变。但如果介词“把”后面的名词指的是生命度极高的人,就会产生两种理解,要么主语发生了改变,要么主语使其他成分改变。“致使句”中介词“把”隐去后,我们发现剩余句子的主语发生了变化,而不会产生第二种理解。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也能很容易理解“致使句”隐去介词“把”后成立,而不会产生歧义的原因。例如:

(55)把那买头巾的和店邻逗笑了。(《儒林外史》第19回)

(56)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化了……(《儒林外史》第19回)

例(55)“那买头巾的和店邻”虽然生命度极高,但是我们潜意识中知道肯定他们是因为某件事情而笑,“笑”就是他们的一个变化。例(56)“儿子媳妇都亡化了”中,“儿子媳妇”有“亡化”的变化。

3.“把”后面宾语的非主动性

致使义“把”字句中,介词“把”隐去后,剩下句子主语具备“受动性”的特征,致使义“把”字句中的宾语是由于外在的事物而使它发生某些变化,致使义“把”字句也应该归为“他动”的句子中。例如:

(57)把周先生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儒林外史》第2回)

(58)把宝玉没急死,闹得家翻宅乱。(《红楼梦》第90回)

例(57)隐去“把”之后,“周先生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周先生”发生的动作并不是由自己主动引起的,而是由外界原因引起的。例(58)中,“宝玉”着急也是有外界因素引起的 。

可见,致使句义“把”字句隐去介词“把”之后,虽然剩余句子并不是受事主语句,但是剩余句子的主语却有受事的性质。致使句义“把”字句隐去介词“把”后,剩余句子中的主语对后面谓语的控制能力极小,这与宾语“人”的处置义“把”字句有所区别。例如:

(59)把这个荀老爷气得有口难分。(《儒林外史》第2回)

(60)把家茵叫了去听电话。(张爱玲《多少恨》)

例(59)“荀老爷”对“生气”的控制能力是很小的,而例(60)中“家茵”对“叫”的控制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例(59)隐去介词“把”后我们只能有一种理解,就是“荀老爷”是被别人气的;例(60)隐去介词“把”后,可以有两种理解,可能是别人叫“家茵”去听电话的,也可能是“家茵”叫别人去听电话的。致使句义“把”字句中,隐去介词“把”,主语是指“人”的名词,而且这个主语具有“受动”的性质,控制能力极低,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致使义“把”字句可以隐去介词“把”。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把”字句中介词“把”的隐现与介词“把”前面的成分和“把”后面的宾语都有关系。如果“把”字句中介词“把”前面的成分是副词修饰语的话,介词“把”往往不能隐去;如果“把”字句中介词“把”前面的成分是主语的话,介词“把”可以隐去,剩下的句子往往会成为一个主谓谓语句。介词“把”后面宾语的内部性质——宾语的生命度及控制能力,都会影响“把”的隐现。介词“把”后面宾语生命度越高,介词“把”越难隐去;介词“把”后面宾语控制能力越强,介词“把”越难隐去。另外,介词“把”的隐现还与“把”后面宾语的外部性质——宾语的音节长度有关。介词“把”后面宾语的音节长度越长,介词“把”越难隐去。

注释:

①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

年第4期。

②施关淦《关于“省略”和“隐含”》,《中国语文》1994年第

2期。

③施关淦《关于“省略”和“隐含”》,《中国语文》1994年第

2期。

④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7页。

⑤刘培玉《“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郑州大

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⑥张国宪《“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中国语文》1997

年第3版。

⑦陆简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

年第5期。

⑧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

语法性落实》,《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

⑨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

年第4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季羡林.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

[6]沈家煊.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

文,2002,(5).

[7]郭燕妮.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报,2008,

(1).

[8]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

法性落实[J].中国语文,2011,(4).

[9]郑伟娜.汉语把字句的及物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

(1).

[10]郭浩瑜.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遭受义“把”字

句[J].语文研究,2010,(2).

[11]唐依力.把+O+VR+L构式的构件特点[J].湘南学院学报,2012,

(3).

[12]张国宪.“ 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中国语文,1997,

(3).

[13]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

(5).

[14]施关淦.关于“省略”和“隐含”[J].中国语文,1994,(2).

[15]杨素英.从情状类型来看“把”字句[J].汉语学习,1998,(2).

[16]李临定.动词的宾语和结构的宾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3).

[17]沈阳.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构造过程及语义解

释[J].中国语文,1997,(6).

[18]刘培玉.“把”的宾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J].郑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9]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

(5).

[20]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1]季羡林.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J].中国语文,1997,

(4).

[23]邵敬敏.“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J].

中国语文,2005,(4).

[24]高再兰.前、后置“因为”的隐现及功能差异[J].汉语学报,

2013,(2).

[25]储泽祥.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J].语言研究,

2006,(4).

(张涵蕾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