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分析

2022-06-08

张晓非

甘肃省通渭县人民医院,甘肃通渭 743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1例。中医治疗组患者给予六君子汤并四逆散加减治疗,西医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西沙必利片、谷维素片、阿普唑仑片治疗。结果 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97﹪(22/31)、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23/3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28/3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三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中药、西药单独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191-02

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1例。中医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8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0±6.4)岁。西医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9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5±7.2)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7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1±6.9)岁。三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型的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为:患者出现上腹隐痛、恶心、反酸、烧心、厌食、嗳气、早饱、胀满等症状,且持续时间在30 d以上;经内镜检查,未有溃疡、糜烂、食管炎等器质性的病变。

1.3方法

1.3.1中医治疗组 患者给予六君子汤并四逆散加减治疗,组方为:20 g茯苓、20 g党参、15 g白术、12 g白芍、10 g枳壳、10 g陈皮、10 g柴胡、10 g半夏、3 g甘草。加减治疗:饮食积滞者加用焦三仙和鸡内金,恶心呕吐者加用竹茹和苏梗,痰湿者加用苍术和厚朴,血瘀者加用丹参和砂仁,胃阴不足者加用沙参和玉竹,寒热错杂者加用黄连和吴茱萸,胃热者加用黄连和石膏,胃寒者加用干姜和白豆蔻,肝经郁热者加用山栀和丹皮。以水煎服,1剂每日,早晚各1次,130 mL/次。

1.3.2西医组 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 mg/次,1次/d,早餐前半小时口服)、西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谷维素片(20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对于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加用阿普唑仑片(0.4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治疗。

1.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给予中药六君子汤并四逆散加减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西药奥美拉唑胶囊、西沙必利片、谷维素片、阿普唑仑片进行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上。三组治疗时间均为30 d,在30 d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统计。

1.4疗效评估标准

参考2007《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制定的疗效评估标准:显效,即患者上腹隐痛、恶心、反酸、烧心、厌食、嗳气、早饱、胀满等症状消失,消失的时间大于3个月;有效:即患者的症状被基本控制,症状发作的次数最少为每周一次或相应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即患者的症状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以P<0.05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详见表1。

由表一可见,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97%(22/31)、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23/3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28/3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三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讨论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特定的名称,只是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结为腹胀、反胃、胃脘痛等范畴。该病在患者的胃、肝、肾中存在,大概的发病机制为损伤脾胃和纳运失常,郁结肝气和气机较差,瘀阻气血和痰湿阻胃,气滞血瘀和脾虚为本,该病的标为食积痰湿等实邪,本虚标实,导致脾虚肝郁,在疾病中贯穿始终。因此,标本同治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故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其基本治法。本研究显示,应用六君子汤并四逆散加减治疗,其中的六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和理气降逆的功效,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现,六君子汤可使在空腹时出现的消化管的强收缩周期和小肠的传输时间缩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胃排空具有促进作用,使患者的症状改善。四逆散具有解郁透邪、疏肝理脾、止痛缓急的作用。其中的柴胡具有升阳、透邪、解郁的作用,而枳壳具有行气、降气的作用,将柴胡与枳壳合用,则起到对中焦气机具有调理作用。

西医认为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胃肠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和胃酸的分泌出现异常及患者自身的精神因素。在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奥美拉唑对胃黏膜的细胞具有极强的选择性,能够抑制H+-K+-AT P酶的活性和胃酸的分泌,作用时间长,治疗效果好,能够对攻击因素进行抑制,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保护。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治本,西药治标,标本兼顾,使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本研究显示,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97%、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中药、西药单独治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杨蓓,也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症候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 (1):12-14.

[2] 胡冬菊,杨倩,刘建平.疏肝降逆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及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1):31-32.

[3] 冯超英,王志成.消脾健胃煎剂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医药导报,2008,27 (2):200-201.

[4] 黄森权,温育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45-146.

[5] 刘红静,吴茜茜,龚占悦.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认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 7):1127-1128.

[6] 陈维琴.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149-150.

[7] 郭信,赵云燕,雷晓兰.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11):72-75.

[8] 张声生,陈贞.中医药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问题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09,2( 4):245-248.

(收稿日期:2014-01-08)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