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夹竹桃》一课教学评析

2022-06-08

张辉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226005)

《夹竹桃》是学界泰斗季羡林于 1962 年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文中,季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又富有节奏地描绘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其间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愈品愈香,余韵悠长。这一课教学,我领着学生潜心品读,体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课例再现

一、谈话引入,设疑导读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花友”——季羡林,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比较文化研究专家。他很爱花,尤其对这样一种花情有独钟。(出示夹竹桃图片)它叶似竹,花似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夹竹桃。

(学生齐读课题。)

师提起夹竹桃,季先生满心欢喜,一连用了两个“最”字,以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深深眷恋。

(出示第1自然段,突出其中的两个“最”字。)

师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能让季先生对之如此深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季先生笔下夹竹桃的世界。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由疑入文,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己读课文,看看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能让季先生对之如此深爱。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融洽、韧性、幻想。)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感悟品味的前提与基础。这一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花之妙、惹人爱”。]

三、朗读想象,感受“融洽”

师红白两色夹竹桃融洽地开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呢?

(指名学生读。)

师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雪火交融的情景。

师这如火似雪的两盆夹竹桃在一起会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一起说悄悄话。

生他们在做游戏呢!

师“雪”和“火”居然也能融洽相处,简直不可思议!这份妙趣成了作者心中最生动的回忆,时隔多年仍旧念念不忘,所以,他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夹竹桃“既不相容又彼此融洽”的妙趣,为下文由表象进入夹竹桃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

四、潜心品悟,体会“韧性”

(一)一品“韧性”

师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

(学生默读、圈画。)

师“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一句中,你圈画出了什么?

生我圈出了“悄悄地”、“一声不响”。

师夹竹桃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却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默默无闻、毫不张扬。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

(板书:默默无闻。)

生我圈出“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嗯,这里有一种接连不断生长的感觉,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夹竹桃用美丽延续着美丽,毫不气馁,生生不息。这真是一种可贵的——韧性。

(板书:生生不息。)

师再往后看——“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好一个“奉陪”!它要陪哪些花呢?

生迎春花、桃花、杏花……

生玉簪花、菊花……

(学生回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师这些花是在春、夏、秋3个不同的季节相继开放的,而夹竹桃却从春到秋一陪到底,这中间它会遇到些什么呢?

生暴雨、骄阳、秋霜。

师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考验,夹竹桃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困难不可怕,我有信心战胜它。

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坚持,我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我们再看那迎风挺立的夹竹桃,它的枝头吐出的除了鲜艳的花朵,还有什么?

生坚持。

生不屈不挠。

生持之以恒。

生韧性。

师虽然季节在变,气候在变,身边的繁花也由争芳斗艳到相继无奈凋零,但夹竹桃却始终如一,这种韧性难能可贵。

[设计意图:夹竹桃本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花,但作者“以我观物”,赋予它“韧性”的人格色彩。通过逐字逐句地细细品读,学生进入与文本对话的“有我之境”——夹竹桃即“我”,“我”即夹竹桃,进而对夹竹桃的“韧性”有更深刻的体验。]

(二)小结写法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为何要将之与院里其他花相比呢?

生起对比衬托作用。

师对比衬托,也就是比衬,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好这一反问句。)

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更感到夹竹桃的韧性不能不令人赞叹。这种韧性让我们看到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运用比衬突出夹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教学中,小结这一写法,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比衬的妙处。]

(三)再品“韧性”

师都说“文如其人”,在具有可贵韧性的夹竹桃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季先生呢?

(出示季羡林资料,让学生自读、思考。)

师季先生和夹竹桃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

师那种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是季先生一生的写照。正是这夹竹桃般坚忍的品质,支撑着季先生走完一生。

师这样的花、这样的人,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

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花与人已融为一体。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饱含深情地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再迁移至诗句,把文本研读引向深入,拓宽了文本价值的内涵,也体现了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后记

这一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力求上出既如季羡林散文般清新、流畅、自然,又让学生得益多多的语文课。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一是初读“入味”,亲近文本。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而解读文本要从整体入手,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感知。本课教学,学生通过初读,对文本有了这样的整体感受:夹竹桃的融洽之妙、韧性之妙以及由此引起的幻想之妙,让季先生爱上了它。

二是研读“品味”,走进文本。品味文本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进而丰富内心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因此,《夹竹桃》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由此,学生渐渐

被夹竹桃的形象、精神、意韵所吸引,被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所感染。如教学表现夹竹桃“韧性”的片段时,我紧扣“韧性”这一中心字眼,要求学生默读、圈画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字、词、句去感受夹竹桃的可贵品质。

三是赏读“回味”,浸入文本。张志公先生曾经形象地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是重“来”轻“回”,甚至是有“来”无“回”,导致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而不能从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夹竹桃》一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摸索语言技巧,了解文章写法。教学第4自然段的最后部分,设置疑问:“既然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为何要将之与院里其他花相比呢?”让学生体会比衬手法的妙处。

教学需要慢慢走,有扎实的过程,才会有想要的结果。循着“入味”、“品味”和“回味”的历程,亲近、走进、浸入文本,如此,学生方可在语文课上有更多的收获。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