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对语文课堂“失衡”的审视

2022-06-08

杨裕海

(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226251)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指引下,一线教师以课堂为阵地,以高效为追求,满怀“课改”的高度热情投身于“改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俗话说得好: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上,暂时缓一缓匆匆的脚步,适当回眸这些年来小学语文的课改之路,冷眼看现状,冷静思问题,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从而在今后的征程上,少一些徘徊犹豫,少一些重蹈覆辙,少一些误入歧途。

反观小学语文课堂,“失衡”,已成为并不鲜见的流行“病症”,导致课堂丢“本”失“真”。

一、课程性质的失衡:人文性与工具性顾此失彼

【现象】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各类课程资源,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情感冲击波里——

情感第1波:情境再现。“在人群的痛哭声中,一架银色的专机飞向了祖国的辽阔大海,让我们再次回到1997年3月2日上午,去亲眼目睹那动人的一幕吧!”伴随着教师凝重的话语,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视频。悲,由景生。

情感第2波:细节回放。“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向了大海,这是一个无比沉痛的时刻,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他们是怎样撒骨灰的——”在教师低沉的语调中,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当时通讯报道的细节:“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着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悲,由文生。

情感第3波:遗愿重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平爷爷晚年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自己能活到1997年,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他要亲自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二是希望活到2000年,亲眼看到中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但这两个愿望他都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匆匆地走了,这怎不令人悲痛呢?”在教师动情的讲述中,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悲,由境生。

【剖析】

这一节课,我佩服教师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煞费苦心。但,冷静反思,这样的疑问萦绕脑海: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于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方面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课标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全新定位。的确,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譬如“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文化的沿袭;譬如“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思想的浸润;譬如“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然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语文课程的本分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教师并不陌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课堂还是出现了偏差:“重视人文性”有余,“关注工具性”不足;“情感味”漫溢,“语文味”缺失。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在具体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于是,学课文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试问,这样的语文教学,又如何秉承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

二、人本地位的失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此消彼长

【现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教学,教师提问:“谁来试着概括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这位学生如同讲故事般详细地讲述了一遍。“能不能说得简练些?”教师提示,请另一位学生作答:“贾岛拜访好朋友李凝,但是没有遇到……”这位学生的回答较之第一位学生稍微简洁了些。“这位学生说得还是比较全面,我有个建议,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再简练些,行吗?”又一位学生尝试概括,更加简洁了些,但与教师的要求仍有距离。这时,教师只好自己概括:“看来,大家以后还要学会更为简洁地概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故事主要写贾岛没有遇到好友李凝,于是留诗相赠。他一路斟酌诗句,不经意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和贾岛一起推敲诗里的字眼儿。”

【剖析】

我一边观课,一边也产生了两大困惑:

困惑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吗?

尽管,课堂呈现的源自学生的3个答案,从概括的“质”来看,体现了渐进提升的过程:讲故事式的概括→稍微简洁的概括→更加简洁的概括。但是,这些看似不断进步的概括结果,不是学生个体在教师因势利导下步步提升的结果,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各不相同的概括结果。一开始,那位用讲故事的方式概括的学生,是否真的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具体、简洁、明了的概括呢?后两位相对有一定概括能力的学生,是否已经知道自己概括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明了改进的方法了呢?恐怕,还是未知数。

困惑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吗?

面对学生的概括,教师能够清晰地感知学生的概括离理想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于是,不断地在宏观上提示着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向——简洁,但至于怎样才能达成概括的理想目标,却始终没有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最终,还是自己说出了“标准答案”。那么,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能否实现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提升呢?对于班级群体而言,又如何真正实现表达层面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呢?人,是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师生,是课堂中的“成长共同体”。适度“示弱”,是教师主导地位更高层次上的体现。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一旦在课堂中沦为“该出手时不出手”的“不作为”的“弱者”,那么,这样的必定是失衡的。

三、课堂实施的失衡:自主先学与顺学而导各自为政

【现象】

启发质疑问一问:

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产生新的疑问了吗?

学文探究引一引:

同学们,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同学们,你们真善于提问,你们的这么多问题,其实就是老师归纳的这几个主要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懂问题。

同学们,你们的这些问题提得真有价值,感兴趣的课后好好探究!

【剖析】

以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先学”,坚持顺学而导,真正以教促学,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学愿景!事实上,作为观课者,我每每慨叹于“先学”与“后教”的各自为政:面对“先学”中生发出来的种种问题,教师往往又“不着痕迹”地迂回到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沿着既定的教学轨道施教。这,也许都是习惯惹的祸: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虚晃一枪,形式主义;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欲擒故纵,“穿新鞋走老路”。

阅读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我们倡导“先学后教”,即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之前,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具体而言,“先学后教”追求的是什么呢?

一是在提示任务中定标——明确学习的目标。围绕文本,提出明确的阅读任务,以自学指导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明确这一部分主要应弄清哪些问题,掌握哪些知识点。

二是在自主阅读中钻研——经历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走进文本,钻研文本,读读想想,圈圈画画,悟悟写写。

三是在展示交流中提升——提升学习的成果。课堂成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互动,共享阅读成果,提出新的疑惑。教师及时点拨引领,师生共同释疑解惑,补充完善,有效提升。

自主先学与顺学而导一旦在各自为政中“失衡”,恐怕就无法见到“先学后教”的真正“风景”了。

四、课堂推进的失衡: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尴尬应对

【现象】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中的一个语言训练——

读一读:关于“远征难”,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故事,老师这儿还有一段最真实的记录:“长征路上行军一共368天,经过11个省份,长驱25000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 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平均每走570里才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里。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 500人,平均每行进300米就有1位战士壮烈牺牲。”

说一说:看了这段文字,再结合你课前的阅读,以及刚才的课堂学习,利用提供的句式说一说。

提供句式:长征难,难在。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各种回答接踵而至之时,一位学生说:“长征难,难在有逃兵。”

教师似乎想予以点评,但,又一时找不到最好的应对策略,于是,略作迟疑,未作点评,让其他学生继续说说自己的想法。

【剖析】

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进行“百度搜索”:长征途中有逃兵吗?似乎,找不到确凿的史料。相信,每一位教师面对课堂中的这一类生成,都会有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那么,有没有比置之不理更好的处理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应对——追问:“长征中有没有逃兵,也许,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相信,这是这位同学一种自然而然的猜想。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在学生列举了种种艰难困苦之后,继续点拨:“听明白了,原来,这位同学其实是想告诉我们:长征难,难在每个红军战士时时刻刻都经受着意志的考验。”如此顺势而导,这样的教学,会生成出课堂的一抹精彩。

课堂中的种种生成,具有偶然性——让人始料未及;具有短暂性——往往稍纵即逝;具有动态性——始终运动变化;具有发展性——趋势捉摸不定。关于课堂生成,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当课堂因为拘泥于“预设”而成为一潭了无生趣的死水,抑或因为肆意于“生成”而成为一个一盘散沙的棋局时,必然导致课堂推进的失衡。

五、学习方式的失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互对立

【现象】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开始了情趣盎然的自主学习:画图画、编歌词、写小诗……

【剖析】

这样的自主学习,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我们看到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一种隐隐的不安在心头滋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搁置了课后的相关练习,搞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内实践活动,是否有“肥了他人田,荒了自留地”的嫌疑呢?这样有意而为之的“放羊式”自主学习,是否是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呢?事实上,“放羊式”的学生自主学习,还突出表现在不少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对内容的细细品味,还没有对语言的认真积累,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于是,在所谓的学习反馈环节,合作学习成为了个别优等生“我型我秀”的舞台。

看来,我们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课标中提及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片面理解了。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被人为对立,在课堂教学实施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完全采取新的、彻底否定旧的。殊不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机械地丢弃传统,一味地标新立异,只会造成学习方式的失衡。

凡此种种“失衡”,使得小学语文课堂丢“本”——忘了语文课程的根本,失“真”——缺了课堂教学的本真。中华民族遵循中庸之道,追寻平衡之境,强调的是中正适度,恰到好处;强调的是折中调合,不偏不倚。追寻平衡、追求,我们不妨且思且行,让方向更明晰,让步履更坚定,让行动更决绝……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