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e学习”平台下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以“我们身体上的‘尺”’为例

2022-06-08

贺琦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212300)

“e学习”即数字化学习,指的是学生借助电子网络获得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如下一些变化:(1)在教学方式上,由“带着课本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课本”;

(2)

在教学时间上,

由“课上讲解”调整为“课下将重点内容录制为3分钟左右的视频”;

(3)在学习方式上,由“跟老师学”变为

“自学和互学”;

(4)在学习时间上,由“课上听讲”变为“课下看课本、视频及相关资源”;

(5)在学习地点上,由“课堂学习”变为“处处学习”;

(6)在作业完成上,由“课下完成作业”调整为“课上完成作业”。

作为镇江市“e学习”试点单位,我们学校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前往常州、南京等地学习,并有3位教师在镇江市范围内展示过实验课。上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始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尝试“e学习”,选择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教学思考

起初,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二年级上册

《厘米和米》单元之后安排的内容是“量一量”;而在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进行修订后,教材在此处安排的内容变成了“我们身体上的‘尺’”。“量一量”侧重的是对一些常用尺(学生尺、米尺、卷尺)的认识,以及合理选用测量工具(不同的尺)进行相关的实际测量;而“我们身体上的‘尺’”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拃”“一庹”“一脚”“一步”是学生立即可以取用到的“身体尺”,是日常生活中对测量或比较物体长度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测量工具,能更快捷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改编后的这个

“综合与实践”

活动更有实用价值,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测量的兴趣和估计的能力。

研读教材后,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脚”“一步”等

“身体尺”,以及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运用价值;(2)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

在此基础上,具体执教的教师做了精心的预设,包括制作课前预习的视频、

知识拓展的课件,准备地面上可供测量的贴尺等;并把整个课堂活动设计成三部分,依次是认识“身体尺”、用“身体尺”量、反思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身体尺”

对本节课的第一部分认识“身体尺”,教学时呈现出梯度:“一拃”“一庹”的认识是前一节

课学习过的,只需温故;对

“一脚”“一步”的认识,教师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在家中进行亲子预习,填写学习单,课上再亲自演示、交流,以促进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深刻的记忆。

这是“e学习”平台对普通课堂的一个突破。因为学生在课外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内容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内容可以倒退再看,加上可自由地操作,有家长的陪伴,

使学习更添情趣。

在初步认识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以后,教师安排学生建立1米与“身体尺”的关系,即了解1米大约是自己“几拃”“几脚”“几步”的长度。教师首先示范1米有“几拃”、不到“半拃”或超过“半拃”时如何处理,为学生的测量提供了参照。其间,教师抛出几个追问:“猜一猜老师的几拃是1米,小朋友的几拃是1米?”“是不是这样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这既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估算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里的测量活动和后面的用“身体尺”量的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的。

教师借助“e学习”平台很好地组织了教学:每一次同桌合作时,教师都提出简单的指令,如测量1米有“几拃”时让学生合作使用米尺,测量1米有“几脚”“几步”时让学生合用的是贴尺,从而使测量直观

、易行;每一次合作测量后,利用网络平台,教师都很快获得了学情,学生也都很快获知了全班的情况,从而对“身体尺”的概念有了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广阔的学习空间、崭新的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和口,

使教师不再是讲坛上高高在上的“讲师”,更像是陪伴在学生身边的“教练”。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测量1米大约有“几步”,因为测量时学生的“一步”会有别于自然状态。在这个关键点上,

教师很舍得给时间让学生操作,没有用视频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走、不应该怎样走;而是通过巡视捕捉和网络传递,将学生的错误为教学所用,让学生讨论“对不对”“为什么”,请学生再走一次;且在达成共识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测量1米有“几步”时应该怎样走、怎样量。在这个过程中,地面上的贴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学生走,一个学生数,两人之间完全没有干扰;因为是平面图片,所以可以将脚直接踩在上面走,不必担心尺子是否移动,结果也更加直观、准确。解决了这个难点,就为后续用“一步”测量物体的长度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也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测量既是有趣的,也是严肃的:要自然地走,要抬头挺胸地走,要把脚尖对准0刻度……这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笔。

(二)用“身体尺”量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e学习”有选择地让学生操作网络平台,对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内容绝不省略。

例如,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用“身体尺”量,是让学生在伸伸、走走、看看、比比中体验“身体尺”的寓意和作用。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小朋友,看看你的周围,你想用‘身体尺’量什么?” 接着,通过充分的交流,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测量的对象选择比较适当的“尺”:如果被测量的物体不长,可以用“拃”或“脚”来量;如果被测量的物体较长,可以用“庹”或“步”来量;如果被测量物体的位置稍高,一般用“拃”或“庹”来量;如果要测量地面上的长度,一般用“脚”或“步”来量。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身体尺”来测量。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很会选择,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把握物体长度的能力,同时对“身体尺”具体作用的认识已经内化。而同一小组里各个人的“一拃”“一庹”“一脚”“一步”的长度不尽相同,因此测量同一个长度时得到的量数不完全相同(如,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的是“14步”,有的是“15步”)。

对此,教师的引导和归纳很及时:用“身体尺”量长度是一种估计,与物体的实际长度会有一些误差。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身体尺”的认识。

另外,“拃”“庹”“脚”和“步”都可以当作单位,直接表达物体的长度(如,黑板长大约3庹、课桌高大约6拃等,不必再换算成以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长度)。对此,本课没有涉及,因为换算有时比较麻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三)反思活动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蕴含在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一般要通过回顾和反思

才能提取出来。为此,在学生获得了“一拃”“一脚”“一步”的长度,知道满“几拃”“几脚”“几步”就是1米之后,

教师又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闭眼回想。这个静下来的小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概念和结论,很有必要。

另外,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测量的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些收获与体会是大多数学生的共识,如用“身体尺”量长度很方便、很有效,得到的是物体的大致长度、不太精确,等等;有些则需要教师给予提炼,如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等等。

课堂最后呈现的《科利亚》的小故事有趣而又富有悬念,教师家宝宝的脚印温馨而又贴合实际。这些补充的素材都在告诉学生,“身体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对“身体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得到了延展。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