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2-06-08

郭杨1,李秦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4;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分析“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概括“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3个特征:跨学科专业背景、创新创业型和个性化;针对当前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方法的角度,提出“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2013JSJG517)。

第一作者简介:郭杨,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guoyang@nuist.edu.cn。

O 引言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新形态而不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简单地相加。“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产业现状

2014年,我国互联网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注册通用顶级域名超过50万个,已备案网站数量超过了357万。据有关咨询报告,2014年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达19家,总估值达470亿美元。这些企业全部来自互联网相关领域,其中最瞩目的莫过于诞生了一批互联网与消费、金融、教育、医疗、汽车等领域融合的“互联网+”新产业。“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注入新动力。在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对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将沿着两条路径发展,如图1所示。

一是在融合渗透趋势下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深入涉足传统产业,向三大领域纵深发展:

(1)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游戏和影音文学等消费性服务;

(2)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和在线约车等生产性服务;

(3)企业服务类应用、网络服务和终端设备等行业应用。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也正在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

二是在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的硬件、服务一体化。产业继PC时代、Web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即将迎来智能硬件时代。智能硬件的创新、创业和投融资成为业界的热点,初创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纷纷搭建开放式硬件平台,抢占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先机,其中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和互联网汽车成为了新的蓝海。

3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产业中,产业融合是核心,升级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互联网+”产业对人才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3.1 跨学科专业人才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跨学科特征首先源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同时拥有信息科学和数学或者基础物理学乃至文学等跨学科背景。

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也是对传统工业时代的高度分工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的升级。传统工业时代教育以培养人才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互联网+”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化、高水平化,不仅要求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而言,生存的基石在于始终牢牢把握创新的方向、踏准创造的节奏,行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依赖提出了比其他领域更加迫切和高标准的创新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打开了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

3.3 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互联网+”企业打破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推倒传统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管理架构,突破了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提倡人性化管理、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崇“Geek(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提倡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通过打造多渠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可并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都能够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4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相较于业界对“互联网+”的响应程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不断升级、转型、融合的经济形态,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

一方面,狭义上的“互联网+”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需尽快跟进。如教育部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培养模式是否科学、软硬件教学资源是否配套合适,各高校依然在不断探索,更有赖于第一届毕业生的从业反馈。而对于“移动互联网”等与消费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的有关专业的探索则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传统学科领域也在探索实现“跨网”转型融合的路径。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不是金融媒介的简单升级,而是对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带来结构性的变革,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营销及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作出宝贵的探索,开设互联网金融方向,目标是培养第一代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监管机构输送急需的人才。类似的,其他传统学科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积极应对市场新的诉求和挑战。

5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5.1 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高意味着受教育对象在身心、智力、敏感性、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要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具有客观的批判意识、朴素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的“信息利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

创新教育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对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

基础知识结构要求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掌握以一科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5.2 在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有机融合

“互联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某一学科方向,而更需要建成一个以理工文管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以信息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生态群。

因此,在相关课程体系设计中,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覆盖主要方向核心课程、信息学科支撑课程、前沿案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国内率先探索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其核心课程有金融统计与计量学、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及商业模式、大数据分析导论、互联网金融实证研究等;支撑课程包括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安全与原理、下一代互联网等;拓展课程包括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市场案例专题研讨等。

5.3 以产学合作主导教学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于师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

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矫正片面理论化或者片面工程化的思维,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师资与业界的互动,加深教师对全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和内涵认识,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组合相关的知识和业务,在授课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

加大多媒体教材资源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在线式、实时性、多媒体,在内容上紧贴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

建设大学生创新工场,将其纳入学校科技产业范畴,提出准入门槛,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扶持成果转化,最终建成面向“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孵化中心。

强化校企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起开放、资源汇集、互惠共赢、机制健全的办学平台,探索行业共建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格局。如,阿里巴巴集团自2006年起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项目开始与全国高校合作,在相关专业引入实践教学课程;2008年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创办阿里巴巴商学院,现已开设电子商务等四个本科专业,初步建立了“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6 结语

“互联网+”战略所包含的新生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企业架构,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6月8日(教高函[2015]4号)启动,赛事组织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强调了赛事成果的落地孵化及其对“互联网+”新业态的促进,这无疑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重要实践。由政府主导、高校主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将不断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克强.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J].共产党人,2015(5): 6-9.

[2]三川.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2):31.

[3]何宝宏,互联网:由消费向生产进军[J].世界电信,2015(增刊1): 60-68.

[4]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5-04-01)[2015-04-12].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4/01/content_ 2841356.htm.

[5]怀进鹏,互联网+将无所不在:在CITE 20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5-04-09)[2015-04-12].http://tech.ifeng.com/a/2015 0409/41 0459 63_O.shtml.

[6]王国军,米新江,王昭,等.计算机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3(13): 29-34.

[7]赵海荣,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0): 203-204.

[8]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33.

[9]徐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2):53-55.

(编辑:彭远红)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