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试论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

2022-06-09

 

  摘要:如何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一个时代的话题,论文在阐述宪法意识内涵的基础上,从发展经济

  、加强公民宪法实践、建立公务员宪法素质考核和宪法宣誓制度以及普及宪法知识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政实践,权利意识

  一、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英国学者K·C·惠尔在《现代宪法》一书中指出:“人民关于宪法的思想以及对宪法的态度也能影响宪法。如果人民以崇拜的态度看待宪法;如果宪法中体现的权力被认为是确定和有益的,那么便存在

  着一种保护宪法,反对企图轻率地改变宪法的力量。”由此可见,形成社会对宪法的尊重、保护乃至崇拜的意识,保障宪法实施和宪政实现至关重要。

  法治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

  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进行宪政建设,而这不仅需要完善整个国家的宪政制度,同时也需要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且,整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

  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整个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1]

  二、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诸多因素,造就了社会对法律的轻视甚至排斥心理,社会主体的宪法意识极为低下。

  首先,宪法观念整体淡漠。不仅普通民众对宪法的认知不够,而且广大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宪法办事的观念不强,甚至目无宪法。在一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

  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行为中违背宪法的情况大量存在。“宪法无用论”的思想扎根在一些领导人、国家工作人员以及普通公民的心目中。

  其次,宪法意识也弱于部门法意识,这也是由于宪法自身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这更导致了“宪法不是法”的思想,将宪法与政策、纲领等同。

  再次,宪法意识中所包含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法治意识不高。[2]

  三、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育途径

  (一)发展经济,培育宪法意识的物质基础

  宪政民主观念及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条件在一定水平上限制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为很少人会在食不裹腹、衣衫褴褛的情况下依旧注重精神,特别是

  宪法。因此,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充分的精力、完善的条件提高和强化宪法意识,进而参与民主宪政实践。

  我们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才能为宪法意识的全面提高奠定一个雄厚的经济后盾。

  [3]

  (二)通过宪法实践推动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

  实践是意识的源泉。光有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使公民形成稳固的宪法意识,而宪法实践是最有效的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方法。

  一方面,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民主制度是宪政的重要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其中包括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和机制。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

  制改革,推进民主制度的建设。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宪法权利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有助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宪法教育的

  过程。

  另一方面,在宪法实践中,“既要强调‘国家’意义上的宪法,更要强调‘公民’意义上的宪法;既要重视‘政治’层面上的宪法,更要重视‘生活’层面上的宪法。宪法既是政治法规,又是公民的生

  活规范,实际上宪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到宪法,尤其是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当公民亲自参与了宪法实践,比如通过诉讼来保障其具体的权

  利的时候,公民的宪法意识将会大大增强。总之,公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实践活动是最为关注的,宪法实践是增强公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4]

  (三)建立公务员宪法素质考核和宪法宣誓制度

  在通过考试等方式选用国家公职人员时,对我国国家制度基本情况的了解、宪法知识、观念、评价等方面状况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考试内容,同时在具体任职期间也应定期进行宪法意识测试。这样不仅

  有利于消除在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权大于法”观念,依宪办事,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还会有利于避免公职人员因行使职权而给公民合法的宪法权利造成侵害。国家公职人员任职时实行忠于宪法的

  宣誓制度,是国外一些法治国家督促公职人员增强守宪意识的一种通常做法。这种制度可以增强任职者使命感和宪法意识,为日后的宪政实践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国家机关主要领导人就职、公务员录

  用上岗等进行就职宣誓,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公民权利,按照宪法和法律履行职责,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增进人民幸福等,以进一步促进其树立依法治国,遵守宪法权威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

  依法办事的水平。[5]

  政府对宪法的认识必然是根植于个人的宪法意识之上的,但政府的宪法意识一旦形成,必将极大地影响着公民个人的宪法意识。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行使职权时尊重宪法,真正以宪法为依据,视宪法为至上,那么必将会在普通公民心目中形成宪法权威的观念;而如果政府凌驾于宪法之上,只是在需要时才搬出宪法,那么在公民心目中形成的必然是对宪法的漠视。总之宪法拥有权威的关键,不仅在

  于公民是否遵守和服从宪法,更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从宪法。在社会的宪法意识中,我们应将政府的宪法意识视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社会主体的宪法意识应首先提高政府的宪法意识,形成对

  宪法自觉尊重、保护的习惯。而在我国,恰恰缺乏这种习惯。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政治传统的影响,导致了政府仅仅将宪法视为实现统治政策的工具,而不是治理国家的价值目标。宪法沦为政治的奴仆。

  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也没有培养起处处以宪法至上,尊重宪法的作风,而是政策至上,领导人讲话至上。要改变整个国家、政府的观念、作风,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不懈努力。[6]

  (四)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利用各种机会来宣传宪法,在每年的法治宣传日及每次的人大换届选举及其他机会宣传宪法。我们可以开设宪法专题讲座,发放免费的宪法资料。另外注重大众媒体在公民宪法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开设宪法教育频道,讲解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宪法例子,还有,大众传媒对宪法的宣传,不但要考虑宣传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宣传宪法

  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人们对它的正确态度,因此,我们要把维护公民权利作为宣传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宪法宣传,促使公民形成宪法意识和培养人们遵守宪法的习惯。由公民自觉地调整自己行使宪法

  赋予的权利,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叶海波: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高桂林,宋槿篱,黎远松:谈我国宪法意识的提高,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

  [3]张志昌: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政法学刊,第19卷第3期

  [4]叶海波: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5]张志昌: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政法学刊,第19卷第3期

  [6]高桂林,宋槿篱,黎远松:谈我国宪法意识的提高,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