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2022-06-08

  【摘 要】利率是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一国经济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它会调节社会资本供给、投资和社会总供求。而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它既能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频繁调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说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十分多样,手段也很灵活,能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利率。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本文将从2007年中央人民银行的6次疯狂调整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出发,通过特定时间段特定事件的分析,引导出利率调整的各种效果,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的利率的调整以及它们所象征的调控手段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调整;利率调整幅度;GDP增长率;股市;物价;实证分析

  一、调整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2007年一年来,利率变化的各种情况。

  2007年年度利率变化表

  2007年年度利率变化折线图

  2007年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股市的疯长,璀璨夺目而又惊心动魄。上证综指开盘2728.19点,到10月中旬收盘最高达到6124.04点;深证成指开盘6730.12点,到10月中旬收盘最高达到19600.03点。在此期间,央行对利率进行了5次调整,主要是上调存贷款的基准率,但这并没有削减股市疯长的势头。根据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当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而当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所以,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利率调整后,投资者就要比较存款与购买股票哪一个更合算。一般说来,利率与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反方向的。利率上升,股价下跌,利率下降,股价上升,因为整个社会的资金供应量是有限的。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作为社会资金调剂的两个主要渠道,因各有优势,对投资者就有不同的吸引力。银行等间接融资主体力争以高利率吸引客户,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则以股息和市场买卖价差留住新老股民。相对来讲,当利率水平接近或超过预期的股票时,绝大多数股民会转移资金摇身成为银行的客户,使股价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撑变得低迷不振;而当利率过低,超过股息与股票的预期收益时,本来很忠实的存款者将“移情”股票争取从股市上资金充裕,价格攀升。

  07年央行疯狂上调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股票市场疯狂增长。股市是对货币政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但对于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我们依然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需要从多方面去统筹帷幄,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股市的动态。

  纵观07年的经济形势,股市的飞涨可以说是必然的。

  二、调整利率对GDP的影响

  从网上我找到了从199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的利率与GDP变动的数据制成的图片。从图上可以简单的概括出几点:

  1.从简单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利率的调整幅度与GDP的增长率存在正向关系。即随着利率的调节幅度的升高,GDP的增长率也升高,而且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2.同时这里可以发现在2000-2006这几年内利率调节的幅度相对很小,而且次数相对较少,而这一阶段的GDP呈现出平稳的增长率上升趋势。

  IS——LM模型在这里是适用的:

  其中公式(1)是商品市场中的均衡,公式(2)是货币市场总的均衡。当利率下降时,是一项货币政策的变化,在货币市场中造成货币供给Mˉ/Pˉ的增大,同时因为利率i下降,则投资的I也会增大,导致市场需求AD的增大,当市场要处于均衡时,市场需求AD与市场产量Y相等,则Y也会增大。这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GDP,即导致GDP增长率的上升。同时较小的利率将促进投机的发展,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促进经济的繁荣,提高国家的GDP的。

  再看一下利率与GDP增长的折线图中,我们可以发现GDP变动的百分比可以说是利率变化幅度的一个放大版,即GDP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的明显反应。这可以说明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调整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所以我国才会坚持不懈地实行利率调节政策并一直调节下去。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弱点,那就是利率调整对经济的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性,即需要存在一直的变动过程才能使GDP发生增长,否则将停滞不前。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最后一个便是,从2000年到2006年,利率有一个基本不变的调整时期,据资料显示,这断时间中国经济呈现小幅度但持续地增长,经济逐渐趋向繁荣。可见,稳定的利率可以构建稳定的经济发展坏境,这对经济的繁荣发展及其有利。可见在非必要条件下尽量不要使用利率政策。

  三、利率对人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利率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可以从物价、房价等方面来看。在这里,我将主要讨论一下银行利率对物价的调节作用。

  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1996年上半年我国市场状况大体成相对平衡态势,消费品市场由于消费热点不明显以及与其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另外由于投资利润率较低,加上过高的利率水平,难以刺激投资需求,使得当时我国资本市场更加疲软。

  针对当时物价大幅下降,银行利率相对偏高,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5月到1998年3月连续四次下调利率,目的在于抵消企业的部分成本上升因素,进一步调整货币结构,增强货币流动性,刺激市场有效需求。

  总的来说,利率对物价有如下的影响:

  (1) 从宏观的社会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 利率的升降会对物价变动施加一种反向的影响。当利率下降时, 生产者将增加借款、扩大投资, 结果生产规模扩大, 利润与工资也趋于上升, 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应增加, 从而迫使物价上涨。反之, 利率上升会使物价下降。

  (2) 从微观的企业利息成本的角度考察, 利率的升降又有可能对物价变动产生同向的影响。譬如, 当利率上升时, 借款企业的利息负担会增加, 这部分利息支出若计入成本又会导致总成本相应增加, 如果企业能够通过提价方式向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嫁负担, 则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3) 从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来看, 利率的升降也有可能间接地导致物价的同向变动。在利率升高的情况下, 居民手持现金的成本增高, 就会相应地增加储蓄。由于存款具有派生能力, 货币供应的乘数将会增大, 导致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充足货币流动性追逐少量商品的结果, 就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四、结语

  利率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利率调整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有规律地进行的。历次调高利率成为了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并且对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物价、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次降低利率则主要用于刺激投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仍然具有计划性和封闭性,利率调整存在滞后效应,从而限制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利率政策由管制到市场化的改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利于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随着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利率体系会逐步完善,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有效。

  【参考文献】

  [1]孙晓彤.利率调整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马荧,朱利锋.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4).

  [3]杜敏,成克惠.我国2007年利率调整分析及其对经济影响预测[J].河北金融,2007(1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