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康巴藏戏的仪式音乐文化特点

2022-11-15

  摘要 康巴藏戏艺术形态成熟而独特,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四川康巴地域色彩,别具风格。康巴藏戏既是一种凝集着藏民族文化的戏剧艺术,又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康巴藏区共享信仰的方式,在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出了藏民族的世俗风尚。这种熔古铸今、兼容并包的艺术胸怀和博大丰厚的文化根基,使康巴藏戏在形成环节,蕴含着相对浓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彰显着本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关系,成为研究康巴藏戏的一个独特视角。

  

  关键词 仪式;康巴藏戏;戏剧音乐;音乐文化

  

  四川康巴藏戏是四川藏戏中形成较早的流派,它在西藏藏戏传入康巴藏区后,融合当地的歌舞、说唱、曲艺等民间艺术,并在音乐和唱腔上,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影响,形成了与西藏藏戏有一定差异的独特风格。康巴藏戏突出强调的是仪式中的基本功能,其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阐明了宗教在此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为此区域的人们营造出一个可理解的、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且相对安定、可驾驭的世界,无疑可以被视为藏民族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

  

  一、康巴藏戏的仪式音乐体系

  

  康巴藏戏举行的场所通常是在露天广场或在藏式帐篷内,在藏戏演出中央的桌上会摆富有祝福寓意的“切玛盒”,人们在“切玛盒”中放入五谷,以求来年丰收,五谷丰登,并使用经幡等同样具有吉祥含义的物件作为装饰。在部分帐篷内,人们还会供奉藏戏祖师唐东杰布的唐卡,以表敬意。康巴藏戏仪式中的音乐包括藏戏唱腔和独有的民族乐器伴奏两个部分,全部的表演者与伴奏者均在该广场或帐篷中央活动。藏戏仪式中使用的乐器多由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组成。弦乐有琵琶、三弦、牛角琴(牛角二胡)等;吹奏乐器有莽筒、小铜号、唢呐、笛竹、海螺等;打击乐器有藏鼓 (大鼓)、手鼓、藏钱(大皱)僚、藏锣(大锣)、手摇铜铃、镲等。伴奏乐队分别置于表演区的左右两侧,左边十二人,主要伴奏唱腔、舞蹈音乐及间奏音乐;右边十六人,除鼓、镲能与左边乐队合奏外,其余乐器均在王侯、将相、活佛、喇嘛进出场、降妖伏魔、征战等场面伴奏,其节奏和左边乐队并不统一,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仪式中的藏戏唱腔是最具艺术特色的部分。唱腔是借助演员独特的藏戏唱法加以呈现的,可以向受众叙述剧中的人物形象,使后者能从中体会到立体的人物形象,并借助戏词,抒发情感,展开交流等。藏戏唱腔的突出特点是历史久远的“嘿字腔”,以及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仲古”,二者完美融合,形成了如今的藏戏风格。藏戏的节奏明显,整体旋律高亢,加之节奏采取散板,变化多端,会给听者带来一种自由的感受,符合当地的风俗民情。藏戏曲调中的羽调及宫调属于出现频率较高的调式,此外,还有部分藏戏剧目还会应用到离调以及转调。部分地区的藏戏唱腔,由当地的表演者演唱,能体现出明显的高原特点。现如今的康巴藏戏唱腔,除保留传统西藏唱腔体系外,还融汇了当地的其他民间小调,如山歌、弦子等民间音乐元素等,和西藏的传统唱腔风格有明显差异。例如康定地区的藏戏,仅保留旋律结构,其他部分都以木雅民歌为主,创造出具有本地特点的戏曲。此外演奏乐器方面,需要贯穿整个戏剧过程,需要结合剧情的起伏,进行调整;节奏偏向自由,但有极为明显的强弱层次。

  

  二、康巴藏戏的表演程式

  

  藏戏的展演相对较为复杂,流程烦琐,一出剧目甚至要演两三天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演出中常常会由戏师自行把握时间,改短或是加长。如2016年的康巴艺术节中,分配给藏戏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不能跳完开场的部分,因此只能片面截取剧目中间较为热闹、活泼的部分,但这样以来既不能体现藏戏剧目的内涵,又不能真正吸引观众。尽管外部环境如此,但藏戏中的传统剧目如《六长寿》《和睦四瑞》却在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由一些喇嘛进行了复原与演出,许多村子里也有老人和老演员愿意采用更加原始更加完整的方式表演藏戏。

  

  藏戏表演中不同颜色的面具也代表着不同性格的角色,现代的许多藏戏剧目也经过改良,融合了现代技术,以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但无论怎样,表演中浑厚、悠长的唱腔总是能充分表达出了藏戏的意蕴。藏戏中大量使用鼓作为伴奏乐器,节奏感极强,部分类似念白的唱段伴随具有神秘感的藏语更体现出了不同的风味。唱词也通常是一段十分完整的故事,例如《琼达和布秋》就是斩杀魔王拯救公主的传统故事,此外许多藏戏也透露出了藏族人较为传统的神话思维,因此在表演中常常通过夸张的动作或是不同角色之间与常人有差异的动作和互动表演来凸显内涵。

  

  康巴藏戏在仪式展演期间,不仅将西藏传统藏戏的历史内容进行整合,更是将道孚、巴塘、甘孜、理塘等区域的藏戏内容进行融合,通过不同区域内藏戏相互交融的方式,使康巴藏戏成为藏戏四大流派之一。康巴藏戏有蓝面具以及白面具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蓝面具是根据当地的康巴歌舞进行整改,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说唱音乐等内容进行整合,使其与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融合,使康巴藏戏能够运用面具的表现形式存在。这也表明,目前的康巴藏戏是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进行仪式展演的。

  

  康巴藏戏的传统演出方式一般为“三段式”,即一开场戏,二正戏,三尾戏。其中开场戏包括“甲羌、扎西雪哇、降格冉”等三个内容。其中“甲羌”一折寓意深刻,它由一个寿星老者上场,老者祝社会安定、大家健康。接着表演打老虎动作,老者打死了老虎并坐在老虎身上,表示邪恶已除。最后,寿星老者向观众播撒种子,预祝丰收、吉祥。演完开场戏,上演正戏。过去一部正戏,每每要演三四个晚上,观众需连着几天才能看完。20世纪80年代后,为适应观众习惯,经过调整,演出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四小时之内。戏的故事脉络更趋清楚、精练,便于观众艺术欣赏。尾戏一般在正戏最后一场之后,由歌舞、杂耍,如跳锅庄、踢踏舞、弦子舞等舞蹈构成。也有演出牦牛舞、狮子舞的。舞时特技动作甚多,且惊险、奇特,引人入胜。演完尾戏,剧团正式列队谢幕,并感谢观众慷慨馈赠。由于藏戏在过去基本上由寺庙组建剧团和演出,故演出剧目大都是佛经故事或宫廷轶事,演出的目的实行高台教化,因此演出时间一般安排在佛教节日诵经法会乃至土司荣升或寿诞吉日等。不过由于康巴地区甚广,佛教节目也非完整统一,故各地演出场所演出时间亦略有不同。除一般定于送夏迎秋的“央勒羌”佛事活动外,如理塘地方,定于每年藏历五月十一日“日皎节”要连演六天,以配合宗教活动。巴塘地方多数时间安排在“送夏”活动之中。演出时草坪中搭一树枝,挂上洁白哈达,表示“送夏飞”,演出场地要悬挂藏戏祖师唐忠吉布塑像或唐卡。

  

  三、康巴藏戏的面具服饰仪式象征

  

  象征文化起始并盛行于东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康巴藏戏的仪式亦是象征文化表征的具体体现。其一,在康巴藏戏中能感受到当地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希望能掌控个人生活的期望。藏戏面具的设计,蕴含着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在这个神秘的文化中,任何元素都有其独特的象征含义。面具整体色彩运用极多,并强调颜色的冲击感,大体上可总结成两类。第一类,仪式进行的开场剧目,温巴的脸谱由黑和蓝两种颜色构成,而扎西雪哇只有黄色,其他装饰物基本相同。面具不是按照人脸的起伏进行制作的,完全是一个平面,在额头位置会画有日月,部分面具上会用太极八卦图进行装饰,面具上的其他位置会利用贝壳等材料装饰。第二类是仪式中的重头戏,属于整个演出的正戏。此类剧目中的人物相对较多,面具的划分上,凡人中的男性角色一般采用红底色,而女性角色则使用紫绿色,且面具的尺寸会适当缩小;神仙使用黄色,并带有胡须;邪恶的妖魔鬼怪,会用黑花底表示,并绘有恐怖的血色嘴,如果是丑角或女巫,则需戴上黑白各一半的面具。藏戏中,面具是说明人物的另一种方式,不仅通过色彩上的鲜明冲击,还通过夸张的处理方式,展现人物性格。

  

  其二,康巴藏戏中,蕴含着藏民族无所不在的希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情结。康巴藏族同胞心目中,佛与寺庙已经成为佛法僧三宝的代表或象征,是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寄寓之所。人们通过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舞祝祷,向佛法僧三宝传达人们的禳灾愿望,促使灾害早日解除。

  

  其三,藏戏的剧情中,能看出历史遗留的痕迹,反映了藏民宗法观念下的社会结构特点。藏戏不像京剧分成花旦、老生、小生等,基本是根据剧目中的人物称呼唱腔,如国王唱腔。此外,唱腔包括“达仁”,属于常规的长调,单一“达”字,则表示短调,这是根据旋律框架确定的。在演员的身段方面,借助肢体舞蹈动作表现剧中形象,不同的角色都有其对应的走路姿态、手势及唱段,大部分的角色也有独特的上场音乐。在康巴藏戏中,服饰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整体的款式,即使是极小的装饰品及图案元素都有相应的含义,并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样式。除贵族、神明、妖魔等形象外,普通平民及僧侣衣饰和日常生活的民族服饰相同,服装整体偏向宽大。①服装一般使用绸缎及毛呢等制成,并结合剧中形象确定色彩及花样。长袍、带子等,借助金银丝线以及彩色线刺绣,可用在藏戏中的图案包括鸟兽、宗教图案、龙纹等,观众可通过图案了解其扮演的角色,判断在藏民宗法体制下社会结构的构成。

  

  四、康巴藏戏的仪式音乐象征

  

  藏戏的仪式音乐也体现在剧目表演中,如在藏戏《卓娃桑姆》中,开场由一位鼓师边敲鼓边敲锣作为开场音乐,引导其他表演者上场。这部剧目本身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在剧场表演的过程中选择了更悠扬灵动的乐器,引入众仙女的舞蹈表演,又配合一些活泼的变调以及演员欢快的唱词,将仙女们的快乐生活表现出来。可见藏戏在具有宗教特色的同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特点。剧中鼓师的鼓乐与演员们的念白、唱词,会随剧情的变化而改变节奏,改变音调,使剧情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当众仙女决定将一位仙女降下凡间时,音乐先是由鼓师紧凑、沉重的伴奏,转换为悠扬且轻灵的伴乐,以表现众仙女忧心人间苦难的心情,同时也为同伴下凡,使凡间能得到拯救而感到欣喜。剧情转到卓娃桑姆已经在人间成长至18岁时,配乐不仅更加欢快活泼,还融入了鸟鸣、狗吠等具有生活气息的伴奏,音乐随着场上演员们的舞蹈而变换情绪、节奏,鼓、钹的加入用以增强节奏,将表演推向新的高潮,使场上的表演更加热烈,引人入胜。

  

  藏戏中,单人唱念的部分常常用很快的语速讲述剧情的进展或是作为剧情的补充使用,这样的安排对于许多其他民族的人而言似乎显得难以理解,但飞快语速中包含的信息量与气息十足的连续快唱又正是藏戏中的一种仪式感的体现。②藏戏中的另一种仪式感体现在打击乐的使用上,鼓师更像是一个掌控全局的角色,人物的上场下场、人物情绪的转换处都少不了鼓师奏鼓作伴。因此藏戏中的音乐仪式特点也更加突出地体现在剧情与配乐之间的合理搭配,体现在如何用配乐推动剧情进展,如何用配乐辅助演员的表演等方面。

  

  五、康巴藏戏仪式音乐的传承

  

  康巴藏戏是藏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而形成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康巴藏戏作为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仍具鲜活生命力的古老民俗事项,体现了民间文化传承的旺盛生命力。因此康巴藏戏不仅是康巴地区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演示的载体或工具。

  

  传统藏族民歌中,有大量赞美自然的歌词。现代藏戏也将这种传统保留了下来,仍然使用大量赞美自然的歌词搭配剧情的推进。原始的藏族舞蹈中,鼓手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桑耶寺正殿大门右侧墙上的壁画中,鼓舞队最多加入了7个鼓手,与现今藏戏中鼓乐贯穿全剧的形式异曲同工。

  

  从音乐传承的角度来看,康巴藏戏的音乐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唱腔音乐,二是器乐音乐。而藏戏的传承与发展演变都离不开宗教音乐的融合,唱腔音乐中使用的“嘿字腔”和“仲古”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民族戏剧表演中独树一帜,个性与风格都十分鲜明。各地的藏戏唱腔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民歌融合度极高,因此同为藏戏,在不同地区会表现出不同的风味。通过研究康巴藏戏的仪式音乐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康巴藏戏的舞蹈旋律模式和音乐节奏模式都是其鲜明地域特色的重要表征,是需要重点发扬传承的文化内容。在藏戏仪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更应当重视藏戏本身的特点,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保留基本的结构框架,同时也要重视藏戏的本真。

  

  注释:

  

  ①春燕:《浅析川西康巴藏戏的审美意义》,《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②蔡川:《康巴地区藏戏的主要特点探析》,《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陈意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