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大巧若拙之美

2022-06-09

 

  摘 要: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物我相融的境界美、朴素生动的画面美以及直写胸臆的淳真美全面地展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就其成因而论,道家思想是陶诗自然之美的文化渊源,而当时社会普遍推崇的人格美也是形成陶诗这一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巧若拙 

 

  陶渊明留存下来的百余首诗中大部分是以吟咏田园风光、描绘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六朝崇尚绮丽浮艳的诗风,陶诗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至唐代时逐渐引人注目。李白在其诗中就曾流露出对陶诗以及其人格的赞誉“陶令日日醉,不知无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粟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潥阳》)杜甫也曾咏诗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汝后期。”(《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前人也已有过不少论述。本文拟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讨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的“大巧若拙”的自然美。 

 

  一、何为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道德经》第45章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大巧若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智慧,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尖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是巧,即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一是拙,即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大巧”,即最高境界的巧,它自然而然、不矫揉、不造作,因而,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甚至是僵死的。其实,它的内部蕴含着一种不可逾越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不过,老子所说的巧拙更多停留在哲学层面,后来这一审美追求逐渐地被运用在园林建筑艺术上,真正被应用到文学中却始于魏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或言拙而喻巧”,即看似粗拙的文辞可以包含巧妙的含义,至此,将“巧拙”的观念引入文学领域。 

 

  二、陶渊明田园诗歌中蕴含的大巧若拙之美 

 

  细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诗中也蕴含着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苏轼将这种特征表述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3]的确,陶诗“淡”而有味,“质”而脱俗,它给人质、淡、枯、癯的直观感觉,其内部却蕴藏着腴、膏、美、绮的审美风貌,因而“愈读而愈见其妙”。[4]具体说来,陶渊明田园诗所蕴含的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物我相融 

 

  陶诗中境界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相融而一,亦虚亦实,在虚实之间彰显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既是诗人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诗人一贯的艺术追求。陶诗中尽是自然,景自然,情自然。园中蔬果、院中方宅、农家鸡舍、邻里犬吠,这些当时绝大多数诗人不屑一顾的景物纷纷走入诗中,如《归园田居》其一。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自然的美感,读来使人产生恬淡愉悦之情。陶诗的审美对象虽是自然之景,却不是寻常之物,它们处处作为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着诗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5]羁鸟、旧林、池鱼、故渊、菊、南山等自然景物都是人化的自然,都成为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主客体相融,自然环境与诗人心境相融。重要的是这种境界并非诗人雕琢而成、而是随意点染,稀疏数笔便以一种平淡的、天真的、自然的状态展现出来,这正是大巧之美。 

 

  陶诗所呈现出的境界美又同时包含着理趣,诗人常常将内心情感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例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诗人用陌上之尘土比喻人生,将深刻的哲理包含在看似平淡的诗歌中:人生没有根蒂,飘飘然如田垄上的尘土;世间的人们本都是兄弟,何必一定要是自己的同胞骨肉才相亲相爱呢;只要有高兴的事就应该纵情欢乐,哪怕只有一杯酒也应该和邻居分享;过去的壮年不会从新来过,岁月是不等人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平淡富有情趣如牛毛细雨无声地滋润读者心田,赋予诗歌丰富的内涵。另外其代表作之一《饮酒》其五更有力地说明这一点。诗的开篇就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如果做到了心远,那么即使身处于车马喧哗的闹市也能泰然处之、心宁神安,随后四句皆情、景、理相融,其中一“见”字用得极好写出了无意见山,无心得妙的情趣。[6]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尝试仿作此诗,将“见”字改为“望”,读来使人感到黯然失色。诗人从自然景物体会到的“真意”却用“忘言”来表达,正因为“忘言”而不言才能使人更深地回味思考,以不言而达到无所不言,这不正是一种大巧若拙的美么?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及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处在于,谢诗重在模山范水,崇尚巧似,显示着高超描摹技巧,这种巧只是小巧常常致使诗的意境被割裂。而陶诗无意描摹山水,只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毫不雕琢却使人回味绵长,真可谓以不巧而得大巧,充分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风貌。 

 

  (二)画面——朴素生动 

 

  陶诗呈现给人们一幅幅朴素生动的画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白描写意的手法、质朴精炼的语言以及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田园生活。 

 

  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意。白描,本是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即不加任何色彩渲染地用粗线条勾勒。后引用到文学创作中,用来形容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而精炼的描绘,使之形神毕现的写作手法。鲁迅曾对白描下过这样的定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7]我们且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今日天气佳,清风吹鸣蝉”这些画面哪一幅不是随意点染的白描图画? 

 

  与白描手法相对应的是质朴精炼的语言,对此,不同时代的人看法多是相同的,即陶诗的语言质朴清新、自然精炼,可谓“田家语”。如“野外罕人事”、“中夏贮清阴”,需注意的是陶诗的语言古朴自然,看上去不经雕琢、不砌辞藻,但却不浅薄,因为这些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的,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是巧的最高境界,也正陶诗语言的高明之处,可谓大巧若拙。如上面列举的“掷”、“罕”、“贮”虽然看起来十分平易却不可更易,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彰显了一种朴素平淡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