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三毛论:开放在自然中的美丽花朵

2022-06-09

  摘 要:台湾作家三毛,其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中不断“找寻”的文化现象,与其少女时代“丢失”自我的惨痛经历密切相关。《撒哈拉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青春、流浪、爱情与异域写作的自我陌生化传奇;通过这种文学写作她建构了三毛式文体。然在现实中,只有在自然和文明的边缘地带三毛才会展现出独特的文学生命力。

  关键词:三毛 失我者 撒哈拉传奇 三毛式文体

  一、一个“失我”者的不断“找寻”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笔名三毛又名ECHO,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重庆,但真正生活成长于台北。三毛有限的一生,前后变化很大。前期基本属于一种叛逆的青春少女,后期则呈现出一种历经沧桑而有意刻饰自己的淑女形象。

  在20世纪动荡战乱之后的台湾,三毛的家庭环境并不像大多数外省人那样充满了艰辛,而是属于那种小康之家书香门第。三毛则是那种内心极其敏感的女孩子,个性很强。三毛排行“第二”,上下不靠,幼年曾感觉在家庭中“不受重视”,隐含了某种“自卑情结”。这种“自卑”倾向导致了她对外界的某种不信任感,包括自己的父母;她的父亲曾经希望带来“和平”的女儿“陈平”,其内心一开始就不平静、不平和,不平衡。不过,尽管三毛幼年“性格独立、冷淡、执拗、叛逆、不合群”,但如果不是后来遇到了“熊猫眼”事件,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适度调适过来。但不幸的是,少女三毛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而得了“自闭症”,引发了性格的畸变,最终形成了“自卑”情结甚至“虚无”情结。这对于敏感要强的三毛是致命的。这个事件发生在三毛十二岁半的时候,由于考数学被误认为作弊,被数学老师在她的眼睛上用黑色墨汁画了两只熊猫眼,受到了到操场走一圈的“游街式”惩罚。这个事件直接促成了三毛的精神变异,直到第三天三毛走到教室就昏倒了,从此形成了“自闭症”:“那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的器官全部封闭起来,不再希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安全。”{1}三毛当时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成人世界她无力对抗,本是自卑的,各种生命力都产生了严重的内倾倾向。这次事件急剧地撕裂了她的“自我”调适能力,这种严重的否定性打击,使得她在一个本来要建立“自我”的年龄,一定程度地丢失了“自我”。对这种病症荣格曾分析道:“自我总是处于我们的注意和欲望的中心,并且是意识的绝对撇不开的中心。如果自我分裂了,那么,所有对价值观念的感觉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事物也就很难进入自动复制的过程,因为中心已经分裂,心理的各个部分有的归于自我的这一碎片,有的归于另一碎片。”{2}后来我们看到的三毛的任性和流浪,都与这个“自我”的分裂与丢失有关。在少女时代本该形成相对稳定性格的时候,发生的不幸事件,其严重的精神后遗症事实上跟随了三毛的一生,却意外地用艺术再现了现代人对精神“原乡”(彼岸)的追寻历程。

  这种情况必然反映在三毛带有自传性的文本中。在1962年三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惑》中,三毛用稚涩的语言描述了这一精神症状。作品写“我”陷入了珍妮歌声的幻觉之中,总是听到这种神秘的歌声:“我从何处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但“我”一听到这歌声就着魔似的喊叫,发烧,但这歌声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它们渗透全身,我被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强烈地笼罩着”,从此成了一种“幻听”。有一次三毛出去画生在“幻听”的疯狂中她“迷失”在山沟里,“找寻”不到出路。后来被一个农人送回家。从此之后她一次一次“跌落到那个虚无的世界里,在里面奔跑,找寻……找寻……奔跑……”她想“与珍妮分手”,但她依然在空洞地唱歌,后来她感到自己和珍妮“合二为一”了{3}。这部作品是作者在十六岁时写的,被她的绘画老师顾福生交给了著名的作家白先勇,并发表在《现代文学》上。作品开始那个“断线的风筝”的意象,真实地再现了现代的荒诞、虚无意识,在这种黄昏、雾霾的背景下,“我”不过如那个“断线的风筝”,只因为挂住了那棵“电线杆”才得以驻存。“电线杆”和“断线的风筝”真实地再现了人类与存在之间的生存关系,这是一种“滚滚红尘”的“在世”场景,“尘世”哪里会是人类的“原乡”(彼岸世界)?这种带有《红楼梦》中宝玉“出家—返乡”意义的哲学存在,出现在了十六岁的三毛身上,说明她已经模糊地意识到了这是她“追求的世界”,“乡愁的根源”。此后,在三毛作词的著名歌曲《橄榄树》中那一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依然回荡着这种“原乡”的“谷音”(三毛笔名ECHO就是回声之义)。然而,世人大多却以为是到了西班牙的中国女子遥远的乡愁。这种尘世的观察和三毛的精神原乡之间一直存在紧张的关系,甚至一度使得她自己也迷惑起来,在后来的“迷航”系列如《梦里梦外》《不飞的天使》中,甚至三毛一度沉迷的“通灵术”,都是这一精神情结的演化。

  因此,三毛由“失我”而引发的对于人类精神“原乡”的一再碰触,深深地触及到了现代国人乃至整个人类,自从尼采时代就回响的著名话题:上帝死了!虚无主义已经来临!人类安身立命的根基何在?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橄榄树》歌曲真正的精神意义。

  二、撒哈拉传奇:流浪、爱情与文学

  三毛真正成名于《撒哈拉的故事》,这乃是一部关于青春、流浪、爱情与异域写作的自我陌生化传奇。它描写了一种罕见的异域风情和跨国浪漫之恋,确实带有浪漫主义的“创伤情结”和“乡愁情结”(以赛亚·伯林语),但对三毛来说这不仅是浪漫的表现,而且是自我的修复和归乡。

  确实,三毛的“流浪”实乃对于少女时代那种致命创伤和几次恋爱挫折的修补,对于一个破碎了“自我”的人,“找寻”必然成为她的宿命。不过,这种“寻找”往往只是常人世界“认识论”意义上的事情,而对“此在”那匮乏的存在本质的“回归”或者“返乡”,缺乏觉悟。事实上“人类的婴儿必然从存在的领域迈进到意义的领域。换言之,它必须为意义而舍弃存在”{4}。在这个意义上,“自我”不过是在语言的象征秩序中为确证自己的意义定位,这种通过镜像阶段到象征界的主体生成之路,按照拉康的看法,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悲剧”{5}。因此,在现实性上,三毛面对的“空虚”和“黑暗”乃是“意义的匮乏”之结果。从反面而言,她的“自我”觉醒只有通过“他者”才会确证自己的存在;从正面说则三毛早就先人一步接触到了人类的存在本身,并通过“上帝”信仰导向了这一存在处境。在这个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三毛主要通过“爱”的关系来确认自己的。在《雨季不再来》这本“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作的大量文本,明明白白地记载了一个小女孩朦朦胧胧的性别意识、爱的感觉以及伦理禁忌。与我们一般想象的文化启蒙相反,真正的自我觉醒不是文化的灌输而是存在的体认,性别意识的觉醒往往是“此在”在此的确认,爱欲对于自我的建构有着超越本能层次的意义。三毛正是借由爱情回到了正常的人性建构轨道。当她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看到有关撒哈拉的介绍时,燃起一种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这种强烈的莫名其妙的感应似乎也有了解释。在这里,她与西班牙那个恋了自己七年的男孩荷西结为夫妻,终于结束了那种任性叛逆的个体生活,建立了一个“家”。从此,三毛的性情更增加了一些可以称作“责任”的东西。在后来纪念荷西的回忆性文章中,三毛用自己的浪漫想象弥补了生活的欠缺,最动情的那一笔便是她和荷西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三毛后来的回忆中,难得的也许已经不是爱情,而是那份相互依偎和相互理解。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