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历史天空下的个人意识

2022-06-09

  摘要:苏童是20世纪末期活跃于文坛的杰出作家,他拥有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在小说中一切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文学的世界里,苏童的笔下活跃着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物在苏童的笔下如此形象又如此逼真。本文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人物主体意识的表现进行叙述,同时表达出对历史的追思。

  关键词:苏童历史个人意识人物

  苏童的籍贯是苏州,他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中学毕业都生活在苏州,在苏童身上能够体现出苏州人拥有的一切性格。故乡苏州对苏童的人生与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在苏童后来的创造中,他经常会将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形象、玩伴形象写进自己的小说之中,他们成为苏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他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与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相见,在小说的历史天空下,他们可以说说笑笑,可以共同回忆童年,与朋友在作品中的相见往往就是苏童最喜欢做的事。在苏童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一群鲜活的人物,比方说长篇小说《米》中的五龙、织云等,《城北地带》中的达生、小拐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卓云等,《妇女生活》中的娴、芝等,《红粉》中的秋仪、老浦等。苏童在小说中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出一些苏童本人的影子来。

  一、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体现

  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探讨,同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在苏童的小说中的一种主要表现意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上,同时也表现在他自己的身上。苏童在小说中经常会通过隐藏的“我”进行对主题的叙述,因为往往只有非常孤独的人才能拥有对孤独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苏童既然能够在小说中对人物孤独的心理状态进行如此深刻的描绘,可见在苏童的内心,孤独感有多么的强烈。苏童曾经在自己的随笔中谈及自己的童年是“孤独”而又“心事重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童年经历进行深入的了解,苏童在十岁的时候患上了肾病并发白细胞下降,那时他就差点失去了生命。可想而知,一个十岁的孩子整天在病床上喝着苦苦的中药,可以说要多孤独就有多孤独。再加上除了要面对病痛的折磨外,还要面对父母每天永无休止的争吵,父母的吵架对他的孤独感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苏童在童年时感受的孤独是真实的同时更是实在的,这一切的存在使它的性格逐渐走向敏感、早熟的内倾型性格。他早年的孤独感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同年龄人群的孤独在苏童的小说中都有表现,《少年血》表现出了少年人的反抗的孤独意识和中年人的致命的无可逃避的孤独意识。在孤独中人物的人性被扭曲了,在孤独中人的生命也不再显得弥足珍贵。苏童本人就是孤独的,同样苏童笔下的人物也是孤独的,他的作品就是他内心世界孤独的表现,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感觉到他灵魂的忧郁与孤独。

  在苏童的小说中,小说人物的孤独意识主要体现在“情节人物”中,这类人物要摆脱孤独就要通过外界事物来转移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往往是坚定不移的,甚至会出现不可自拔的情况,这样他们就需要依靠强大的外力作用去反抗孤独。因为苏童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这种人物在苏童的作品中也是栩栩如生。苏童小说中“南方少年”的内心就是极其孤独的,人物的思想过早地进入了成年人的思想领域,性情古怪而专注。《刺青时代》中的小拐,因为仇恨在自己身上尝试了多种刺青的方法,承受了成年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因为孤独习武称霸到孤僻隐居,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黏稠而倔强的血液。《回力牌球鞋》中的孤独少年陶,是香椿树街上的不良少年之一,总是目光下斜盯着人的鞋。

  构成“情节人物”的“情节”心理有时也有可能就是模糊的意向。《乘滑轮车远去》中的孤独少年猫头整天踩着自制的滑轮车,梦想着能够飞翔,最后却葬身于汽车轮下,在这部作品中对孤独的描绘就是对猫头飞向远方的模糊意向的描写。还有一部《沿铁路行走一公里》,主要描述了以捡拾铁路附近各类自杀者的遗物作为乐趣的怪癖少年剑,妹妹的死和扳道夫的离开使剑倍感孤独,最后将鸟笼狠狠地向远方抛去,是他对孤独反抗的表现。《舒家兄弟》中古怪的舒农,在他看来,做人不如做猫,在他的内心比猫还要孤独,在他纵身一跃的那一刹那,他逃离的孤独实现了对猫的世界的向往。少年农的人性已经异化了,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亲情,在他还没有走进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在精神上和世界隔绝了。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孤独意识的深层意义:孤独显然就是普遍存在的,孤独与死亡甚至只是隔着一道门,人类是如此面对孤独的极致的,因为孤独到了极致也就走向了死亡。孤独对于少年来说可能就是激情的反抗和漂泊,到了中老年的孤独就只有落寞和无奈了。《灰呢绒鸭舌帽》中的老柯意识到自己的秃顶和别人不同时倍感孤独,戴上了祖传的鸭舌帽,这顶鸭舌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他孤独的主要载体,当风吹走了鸭舌帽的同时也就带走了他的灵魂。人类在体会到孤独的时候往往不是寻找精神家园,而是第一时间选择逃亡,其实逃亡不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寻找方式,而只是恐惧后的一种盲目举动。

  二、逃亡是小说中人类对恐惧的第一反应

  在1987年发表的中篇《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又一部叫座的小说,可以将这部小说看做是苏童孤独逃亡小说的本源所在,也可以将它看做他逃亡小说的最终归宿。逃亡在现实中也涉及了物理上位置关系的改变,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起源于移民意识,苏童的祖辈就是从扬中移居到了苏州发展,苏童的创作源泉就是由祖父辈的移民生活开始的,移民意识已经深深刻在他的骨髓中,流进他的血液里。《1934年的逃亡》就是这种生命的最强昭示,小说主要讲了祖父辈逃离枫杨树故乡的一系列经历。在苏童的小说中,逃亡似乎是毫无缘由的,从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就可以看出来,如《逃》中“婶婶”与陈三麦叔叔的对话:“为什么去了还逃?”“我想逃就逃,我为什么就不能逃?”可以说“逃”就是苏童小说非常迷恋的一种动作。

  逃亡在一开始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结果,同时也预示着人生的不可逆转性,小说中的逃亡也是苏童自己非常迷恋的一个动作。《少年血》中倔强的少年最终选择了逃亡,少年骚动情绪的出现就是逃亡的一种象征,他们的逃亡是充满了反抗性的,同时也充满破坏性。《蛇为什么会飞》展示了当代人的逃亡思想。克渊、金发女郎等人物有着很强的欲望和理想,小说早将他们的命运进行了圈定,在他们的身上,个人主体的实现就是不能实现的梦,这部小说在逃亡的主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在现实的基础上使逃亡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逃”是没有具体原因的,那是精神需要的精神归宿,是内心的需要。逃离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一种现实,是对孤独的一种背叛,也是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一种背叛。精神家园的迷失是逃亡的动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则是逃亡的目的。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