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6-09

  [摘要]目的了解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提高心源性肝损害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及临床特征。结果患者的肝脏酶学升高明显,特别是AST、ALT和LDH升高为主;死亡3例,有效治疗存活25例,治疗的有效率为89.3%。结论肝脏酶学在发病后短时间内明显升高,经治疗后可短期内降至正常为心源性肝损害患者典型的实验室表现,其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心源性肝损害;心力衰竭;临床特征

  心源性肝损害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从而诱发的肝脏肝血流灌注异常和血氧不足,或是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静脉淤血,肝脏血流在肝静脉内淤滞,所导致的肝损害;大都继发于休克、重症脓毒症、呼吸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会引起肝脏损害相关的症状,为了探讨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该研究整群收集该院收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28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1.7±9.5)岁,类型包括10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7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

  1.2纳入标准

  ①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1];②急性心力衰竭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2];28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各种心脏疾患引起急性左心衰、慢性心力衰竭,出现明显肝脏酶学指标异常,且异常指标随心功能改变而变化。

  1.3排除标准

  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胆道梗阻性疾病、骨骼疾病、胰腺炎及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等。

  1.4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整理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的住院资料,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脏酶学指标;

  1.5治疗方法

  该研究收集的28例患者,根据心脏原发疾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利尿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合并有肺部感染的患者,给予抗感染、氧疗及解痉平喘等治疗[3]。28例患者均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1.6统计方法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研究纳入28例患者中,AST、ALT肝脏酶学指标明显升高,超出正常值的3~30倍,LDH水平超出正常水平的2~8倍,ALP与GGT均高出正常值1~3倍。TBIL正常者16例,超出正常水平5倍以上患者为4例,PTA正常者为4例,其余24例PTA水平下降;经治疗,该研究收集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25例预后良好,治疗的有效率为89.3%,3例死亡患者,2例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1例由于突发心室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个进展性疾病,随着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会导致肝损害及引起相关的症状,如腹胀、纳差、乏力、肝肿大、黄疸等。但是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病毒性肝炎或其他类型的肝炎而忽略心源性肝功能损害,从而导致病情延误使得原发心脏疾患进一步加重。因此,本文回顾了心力衰竭导致心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心-肝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前,临床上并未明确心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多方面因素,虽然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观点和看法:①众所周知,肝脏供血十分丰富,占整个心输出量的20%左右,肝脏的主要供血是由肝动脉与门静脉双重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约为70%,肝动脉系统供血约占30%,各提供肝脏50%的氧供。而且肝脏还是内皮细胞丰富的器官之一,对缺氧、缺血等极为敏感,任何原因导致的肝脏血供减少,超过了肝脏的代偿能力均可导致缺氧性肝炎的发生。②心功能不全可致肝静脉压增高,血流淤滞造成肝血液质量变化,造成肝细胞缺氧,同时造成小叶中央静脉压上升,压迫中央区周围的肝细胞,使之萎缩和坏死。

  该研究纳入的2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的表现,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颈静脉充盈、少尿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黄疸、肝脏肿大等与肝炎相类似的症状,但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患者的肝炎临床症状与肝酶升高的程度关系不密切,这与王宝根和崔彦峰等研究者报道的临床表现是有相似的。观察心源性肝损害的肝酶特点与其他类型的肝炎也有所不同,心源性肝损害肝酶特点是:肝酶可在发病后12~48h内达到高峰,且以ALT、AST的骤然升高为特征,AST明显高于ALT,但TBil及Alb变化常常不太突出,且血清AST、ALT随心力衰竭好转后,可迅速改善,这与诊断标准一致及与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报道相符合。同时该研究提示PTA正常者4例,其余22例水平下降;且3例死亡病例,PTA均明显下降,有研究提示心衰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可以做为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并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该研究的治疗有效率为89.3%,说明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心源性肝损害较少报道,很多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常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或其他类型的肝损害,导致治疗方向的偏差,误诊误治情况严重,部分患者在病毒性肝炎或其他类型的肝损害上长期误诊,耽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从心源性肝损害的预后特点分析,也说明应加强重视这一疾病的认识,因为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控制基础疾病是改善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尽可能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心源性肝损害是特殊一类肝损害,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不同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治疗的关键是针对治疗原发疾病,其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